生态道德教育: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

点赞:11271 浏览:460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素质的时代要求,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教育大学生以倡导生态文明为荣,破坏生态为耻,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对丰富高校德育内容,提升高校德育实效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道德教育: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生态道德;高校德育;荣辱观;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83-0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作为“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目标,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我们党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又一重大举措.因为只有实现了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时下,“低碳经济”成为广大民众热议的话题,而生态道德建设正是发展低碳经济强大的内在驱动力.2011年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经济生态区规划,这标志着该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加凸显了党和国家实现科学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眼光和坚定信心.由此可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成为了当前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而且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素质的时代要求,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更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教育是时怎么发表展的内在要求

现时代,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趋加深,生态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态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关系到人类的主体幸福.一些有识之士更是认识到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才是治本之策,进而发出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呼吁.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的挑战,加强倡导生态道德,已成为很多国家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些呼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呼声,不仅是对当今世界频发的生态灾难和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现实回应,而且也体现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一这时怎么发表展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七大深化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体现了党和国家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生态道德建设,号召在全体民众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使生态道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路径的制定和选择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来整体布局,分阶段推进,既考虑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利益,又要有关注未来的长远眼光,重视发展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循环性,最终实现四个文明四位一体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教育他们知荣明耻,注重生态,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念,探索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也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

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传统德育模式日益受到挑战的情境下,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实日益成为制约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造成这一状况虽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德育观念和内容体系跟不上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和青年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以及无法及时回应现实中的问题等显然是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较多地是遵循一种从上到下的灌输式或说教式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现实世界脱离的倾向,故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增强,不仅要积极推进现代德育理念的创新,而且要紧密联系现实,回答人们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特别是生态危机的应对和处理,生态道德的构建以及生态文明的形成等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在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的持续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认为道德的目的不是用来限制人,而应该是为了人,人才是道德的目的,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幸福.而且在现实中也更加重视回应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态问题,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树立“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的生态道德观念,让人们活得幸福和有尊严.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这有利于把生态文明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主体的道德需要,并随着他们的生活实践外化为实际的生态道德行动,进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全面自由地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归根到底在于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各级各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导向,要把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引导大学生把生态道德观念自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自我认同中去,使他们成为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良好生态道德观念、知识能力突出的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幸福生活,而不是与之相反,成为限制人们合理需要的枷锁.换句话说,道德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主体幸福,相对于人来讲,道德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目的是人们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可见,人的幸福才是道德的目的,道德的根本指向就是幸福生活的建构.任何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这一主体的需要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教育,始终不能离开人,而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教育者要真正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现实需要出发,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信他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向善”的种子,相信他们具有生态道德的自我建构能力,能够对时代的生态危机进行独立的思索,在此基础上,制定恰当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生态道德观念,并促使他们的观念外化为实践中的生态道德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保持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

有人认为,在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中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求弱化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并不矛盾.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最终提升他们的主体幸福感.而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为了保证生态道德教育过程按照预定的道德目标有序进行,不管是生态道德教育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呈现,还是教学过程的安排、生态道德两难情境的创设、教学结果的评价与反馈等,都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是“一体两翼”的关系,都是为了确保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保证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教育必须纳入大德育体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我们知道,道德意识的养成需要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协调一致、去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发挥作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教育,一方面必须将其纳入到大德育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综合优势,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注重沟通协调,齐抓共管,凝心聚力地做好德育工作.另一方面,还必须将其纳入到高校德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中去,现在的高校鲜见独立开设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但可以探索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其他的人文课程中去的方法和路径,或是增设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公共课,从普及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情感和树立生态观念三个方面入手,构成三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这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有利于他们生态的构建,促进他们全面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