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期汉语语法欧化的主要特点

点赞:9025 浏览:340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欧化,在此主要从这种语法欧化现象的产生和表现方式来探索其特点.

关 键 词 :近代汉语 语法 欧化

中图分类号:H109.3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Features for the European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 in May Forth Movement

LIN YU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Fuzhou 350007)

Abstract: May Fourth Movement promoted the European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 The essay tries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for the Europeanization mainly from the generation and expression.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Grammar, Europeanization

“欧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语言现象,至今仍对现代汉语的应用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五四是一个思想文化全面解放和更新的时代,作为一个时代,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激烈和巨大的变动.这种变动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化的变革是最具本质意义的一个方面.就汉语书面语变革来看,五四白话文运动经历了文言白话之争和白话文改造两个并行的过程,前者以白话全面取代文言为最终结局,而后者则以融入欧化成分的新白话代替传统小说的旧白话为结果.在此主要讨论在白话文改造中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中欧化现象的几个显著特点.

五四运动时期汉语语法欧化的主要特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汉语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汉语语法欧化带有突发性

一般说来,语言的演变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内部因素促动的演变,一是接触引发的演变.这两类演变的后果往往是相同的.五四运动时期的汉语语法欧化,有内部因素的促动,更有接触引发的演变,尤其是接触引发的作用更为显著.欧化后的汉语语法同原有的语法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只是依靠语法自身的传统发展,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这样的变化的.在当时的文本中,出现了之前汉语史上没有的语法现象,如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性的分化,而汉语中的代词没有性的分别,无论是男性、女性还是中性的事物都用同样的代词.这样的语法现象又是在五四运动以来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这个语法之所以发展了这样突发性的变化,其直接原因就在于五四运动将欧化的语法现象引入了当时的语法体系中.根据语法渐变性的普遍规律来看,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只依靠语法的自身发展,这种语法的突变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二、文本翻译是欧化的驱动力

1890年至1919年期间,许多西方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文学被译入中国,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继翻译佛经以后的第二次翻译”.仅仅1899年到1918年间,发表的翻译小说就达1000种左右.翻译者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最初多用文言,限制了一般民众的阅读,不利于广泛传播,削弱了文学译本的社会影响力.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白话文进行翻译,这种白话文本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主流形式.五四以来的新白话与传统小说旧白话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这种翻译文本中存在大量的欧化成分.不少译者自身有留学经历,接受了一定的外语教育,在翻译时往往会“用西洋语言去思想”,“用他们所知道的西洋语法去做他们的文章准绳”.当时的一些译者在译文中随意添加原作中没有的人物和情节,甚至还自己加上一大段的议论,可见译者自身也还没有形成引进西洋语法来改造汉语的自觉意识.但是即便这样,由于外国文学翻译无论在译者和读者的人数,还是在译本的数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在这样大规模的语言接触中,白话文受到外来影响而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是可见的.文本翻译为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成为了白话文改造、汉语语法欧化的一个推动力量.

三、欧化主要是英化

王力先生认为,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即所谓欧化语法现象主要是受英语语法的影响而产生的,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以量词为例,按照汉语的习惯,“一+量词”做名词的修饰语往往是着重指事物的数量,如果不强调数量,名词前常不用“一+量词”做修饰语,或者不用“一”,而只用量词.但五四以来,在印欧语言的影响下,汉语的这一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英语、法语等印欧语言中都有冠词,其作用是显示后面的词语具有名词的性质,是名词性标记.五四时期,随着大量印欧语言作品被译成汉语,这些语言中的不定冠词的用法也影响到汉语,使“一+量词”在许多语境中虚化了表示数量的含义.新的汉语语法体系一定程度上套用了印欧语言的一些语法规则,这些规则主要以英语语法为主.除了上述的量词以外,还有体现在句法中,如被动句等.

四、欧化主要集中在书面语的语法上

汉语语法的欧化基本上只影响到汉语的书面语,没有深入到口语中,所以五四时期的欧化语法现象只是文法上的欧化,而不纯粹是语法上的欧化.五四以来,以谓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在汉语书面语中得到复苏和发展,这反映出在印欧语行为名词用法的影响下,人们在书面语上常常按照名词的模式来使用汉语的动词,使它们经常出现在一些名词的典型句法位置上,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动词开始向名词漂移,动词和名词这两个基本词类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以致传统的动名二分格局已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些词的功能特征.词语的借用往往出于填补表义空白的动机.句法格式的移植也可能是出于这种动机.如五四以来,汉语模仿英语“one of the most等”格式,产生了“最等之一”格式等.这些欧化句法格式出现是出自或主要出自语体分化的动机,是为了追求特殊的语体色彩而从外语中移植过来的,而这些句法格式本身在样式上与汉语传统格式的显著差别,又使它们能够满足汉语语法语体分化的需求.最显著的证据就是它们都带有鲜明的书面语色彩,正是由于这种语体色彩的浓重,它们今天才没有,将来也不大可能进入日常口语.其实,不只是这些句法格式,几乎所有的欧化语法现象都有不同程度地与语体分化的动机相关,因而它们几乎全部都带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