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西方建筑文化在武汉的渗透

点赞:26591 浏览:1210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当时建造且现存的宗教建筑.追溯其历史沿革,并以民国时期武汉宗教历史建筑来对比同时期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对比武汉教堂与中国同时期其他地域教堂建筑从中看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并对民国时期宗教建筑作为历史时期城市物质存在进行鉴定,追溯武汉民国时期宗教历史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影响以及研究现存民国宗教历史建筑的可行性保护方案.

民国时期西方建筑文化在武汉的渗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西方建筑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环境艺术设计,历史建筑,教堂1.历史演进

1840年,战争爆发,列强入侵中国,西方建筑体系输入中国并引导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复兴.而教堂是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出现最早的西方建筑类型,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后,传教士获得了在通商口岸公开传教的自由,并迫使清政府做出了保护传教士、教徒的承诺.清政府被迫发还康熙、乾隆和雍正时期禁教运动中抄没的教堂,或另行划拨土地进行补偿.[1]这一时期,教会建筑在中国大量建造.而在武汉建立的最早的教堂分别位于武昌大堤口和汉口大夹街.武汉现有教堂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修建的,建筑特色大多为罗马式.

在1840年以后一段时期教堂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输入的主要渠道.与教堂相比,早期的洋行办公楼、外侨住宅则多由业主自己画图建造,至多在样式上反映出西方特征,其设计则与西方正统建筑学相去甚远.而此时期的教堂建筑则不然,他们一般都经过较为正规的建筑设计.这其中有两类,一类由熟悉西方建筑学的传教士自己设计,另一类是由教会聘请欧洲本土的建筑师来设计.但不管哪一类,建造者和设计者都力图将这些建筑建成真正的欧式建筑,而非大多数洋行办公楼那样的殖民地形式建筑.为此他们甚至常常直接模仿欧式的某一个教堂来建造.传教士比一般商人更愿意花心思在他们的房子上,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堂建筑必然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与历史价值.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中国开始了在教会主导下的传统建筑的文化复兴.这一时期,西方建筑师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体系相结合.教会作为西方列强势力在中国存在并融入中国的精神象征,不可避免要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两种文化的碰撞使这两种建筑形式相结合成为了水到渠成的必然,同时,教堂建筑来到中国不可避免地会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带有中国特色.这样带有中国形式的教堂建筑,引导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兴.

2.民国时期西方建筑文化在武汉的渗透

2.1中西方建筑文化意识的差异

前文提到,教堂是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出现最早的西方建筑类型,其建筑由西方正规的建筑师设计,采用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现在武汉的教堂建筑上,譬如位于汉口黄石路的荣光堂,虽然并没有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是砖木结构,但其在建筑形式上是西方传统的哥特式.在西方文化中,建筑一直是艺术中重要的并具有崇高地位的一种门类,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建筑师,建筑创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在很多重要的西方艺术史观念中,建筑是首要的艺术,即艺术始于建筑.实际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所说的很多艺术风格,都是起源于建筑风格.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艺术的序列通常从建筑开始,因为在人类多少带有实际目的的活动中,只有建筑活动有权利被提高到艺术的地位.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建筑的价值观一直是“形而下”之“器”,在中国古文化的意识中建筑从来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序列中,建筑属于生活用品,并受到礼制的严苛约束,这样的背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从未上升到文化意识的中心,更别说像西方那样建立起艺术建筑学体系.

2.2从民国时期武汉教堂与同时期中国各地教堂的比较中看中西方建筑形式与文化的融合

位于汉口汉正街475号的救世堂南立面屋顶为中国传统单檐庑殿琉璃瓦中式盔顶,而其立面正中又依旧使用具有浓郁基督教特色的白玉凯尔特大十字窗作装饰.其在原有的西方经典教堂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进行了融合.再有建于1876年的贵阳北天主堂,教堂正面为典型的中国传统七架三间牌楼,教堂后部为一座五层四重檐六角攒尖顶中国传统式钟楼,教堂内部则为巴西利卡式并带有哥特式风格特征.[2]虽然这些建筑具有明显的乡土性和地域性建筑倾向,但这类建筑的出现,体系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文化是在传播中发展,既有内在的进化,如人的拓殖,也有外部的发展,如通过跨文化传播进行文化间的互补.[3]建筑文化在传播中融合、变迁,这是建筑文化全球化的资源基石,这种跨文化的建筑融合,是从一个主体性的视野和文化互动的逻辑来构建一种面向全球化的建筑设计.

3.武汉民国时期教堂建筑历史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影响

3.1民国时期武汉教堂建筑历史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影响

民国时期是动荡的时代,是思想大变动、文化大冲撞的社会转型时期,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引发西学东渐的潮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合,这种文化思潮贯穿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始终.这一场古今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正是武汉建筑文化艺术发生、发展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决定了武汉建筑文化不可能在西方建筑思潮的冲击下无动于衷,又不可能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武汉地域文化抛弃,而是在这两种文化的冲击下求得共生与新发展.武汉救世堂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堂建筑作为西方建筑流入中国的先导,其历史意义、价值、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它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不同于以往中国传统建筑的近代建筑的新发展,推动和丰富了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