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林毅夫

点赞:22346 浏览:1052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林毅夫为什么能成为世行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答案在天时、地利、人和

初春的未名湖,湖面冰冻,周遭一片静谧.往北300米,山石掩映间古色古香的院落,便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所在.

2月6日,丁亥年大年三十,一间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接受了《财经》独家专访.两天前,他刚刚被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正式任命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这也是首次由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出任此职.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来由世界知名学者担任,其职责包括领导世行庞大的研究部门,担任世行行长的首席经济顾问及世行发言人,研究和制定世行发展战略,参与国际经济关系协调,对重大决策做出战略性研究等.

如同一位世界银行专家对《财经》记者所说,“这不是一个寻常职位.”

正因为此,人们对林毅夫充满了好奇.但在任命正式公布前,林毅夫始终保持着谨慎的低调,面对外界询问多以“不确定”作答.在本次《财经》专访中,正式获任的他,详述了自己对世行任命及世行工作前景的看法.

完美汇合

林毅夫介绍,2007年10月上一位世行首席经济学家任期结束后,世行即成立了专门的遴选委员会.过去,世行通常会选择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但这次佐利克有意从发展中国家挑选经济学家,因此,遴选委员会将眼界扩大到了世界范围.”

遴选委员会与林毅夫接触后,2007年12月,佐利克在就任世行行长后的首次访华中,即与林毅夫进行了面晤.

“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在对《财经》记者谈及选择林毅夫的理由时,佐利克表示.他说,林毅夫对于发展问题、农村问题都有很好的研究,可以给世行带来相关经验.

前世行行长沃尔芬森也对《财经》记者强调:“重要的不在于林毅夫是中国人,而在于他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学家.”

不过,在分析林毅夫获选原因时,被人们提及最多的不仅有他本人的成就,还包括他来自发展中国家、来自中国这一背景.

林毅夫自己也持同样的认识.他说,获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与自己一些有国际影响的研究相关,“但更重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比起个人的成就,林毅夫更强调自己作为中国学者的独特背景.随着近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成就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他自己作为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对中国经验比较熟悉.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才是他获选更主要的原因.

为什么是林毅夫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世行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当然,这两方面或许密不可分.如同林毅夫本人在许多场合谈到过的,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一部分,而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也将使来自中国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

可以说,“通晓中国发展经验”和“优秀经济学家”这两点,相当完美地汇合于林毅夫一身,这正是世行做出其任命的原因所在.

实至名归

在记者采访中,众多论者也都对林毅夫获任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在原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员、花旗集团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看来,林毅夫之所以能获得世行任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所谓“天时”,是中国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对世界已具有不可否认的重大影响;“地利”,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世界银行本身亦具有重大意义;“人和”,则是林毅夫本人的成就.

沈明高的分析颇具代表性.在记者采访中,所有论者都提出了类似判断,其侧重或有不同,但都认为,林毅夫任此职位,当属实至名归.

曾担任过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告诉《财经》记者,他认为,林毅夫能为世行注入中国的成功经验;林毅夫长期致力于新农村发展,对世行也具有特别意义;而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取得成功,也证明了林毅夫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

“世行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斯蒂格利茨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则介绍,佐利克在2007年访华时曾在清华发表演讲,其主要工作方向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要让中国在世行运行和决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二是要帮助非洲扶贫,鼓励中国把经验介绍给非洲,并把资金投入进去.

“林毅夫任世行经济学家,不仅反映了林毅夫本人的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崛起的重要意义和世行高度重视中国经验的事实.”李稻葵说.

作为林毅夫的同事,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玲赞誉道,“林毅夫能够用西方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诠释中国的经验,他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平新乔则从学术角度认为,林毅夫是“研究中国经济的最好的经济学家”.

此外,有论者分析认为,林毅夫具备了担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所有条件――正规、高水平的经济学素养,国际一流学术文章,语言水平能胜任在任的交流,以及足够的领导能力等.但也必须看到,国际上具备这些条件的经济学家不在少数,而从事中国经济研究这一点,给林毅夫添加了一枚重要砝码.

中国经验

既然中国的发展经验如此重要,那么它对世行、对林毅夫本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林毅夫介绍,中国过去近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首要经验就是“务实主义”(pragmatic),这正是中国尤被世行看重的发展特征.

林毅夫说,中国的“务实主义”经验,大体上就是比喻的“摸着石头过河”.这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要“过河”,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这一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其次,怎么“过河”,就是要采取“摸着石头”的渐进方式――先看当前的现实条件和机遇何在,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向前推进后,又面对新问题来审时度势,继续前进.

另外,林毅夫指出,中国经过30年的发展,已从原来世行的援助对象国变成拥有大量资金和外汇储备的国家,在减少贫困、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成果显著.这一结果也正是世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林毅夫表示,世行与中国的合作之所以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正是由于中国并不简单照搬某一个国家的经验,而是了解他国经验,结合自身情况,才取得成功.“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在合作中扮演了主角.”林毅夫说.

因此,中国目前“既可以在资金上、又可以在经验上”成为世行援助非洲、南亚、拉美的伙伴.林毅夫表示,作为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他一定会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中国与世行的合作.

更为具体的,在其长期研究中,林毅夫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经济发展的见解,认为一个国家遵循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经济才能实现最优发展,他将此总结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或“比较优势理论”.

在他看来,中国正是因为放弃了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相对的“赶超战略”,遵循了中国此前与现在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才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我相信‘比较优势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林毅夫说.他更表示,作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他希望推动“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践,也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够按其比较优势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某种“一刀切”的模式.林毅夫补充说,要克服对比较优势的扭曲,还是必须遵循务实主义原则,以“诊断式”(diagnostic)方法,找到各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困难与机遇何在,把握其经济各方面特征,才能帮助其实现快速发展.

“生逢其时”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发展机构之一,世行自成立以来,在发展与减贫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与此同时,对其工作方式和理念的批评声音也一直存在,主要是指责世行未能遵循各国实际情况来推进发展.

林毅夫介绍,世行除了为各国发展提供贷款,更是一个“知识的银行”(knowledgebank)――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推广发展项目的同时,世行更扮演着“知识带入者”的角色.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希望通过接受世行援助,把项目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本国其他金融机构中去.

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世行对知识的理解难免出现偏差.因此,在林毅夫看来,世行目前的工作成效之所以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是世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解决方案过于模式化,未能与当地实际很好地结合,反而造成受援国与世行的“主客易位”,最终导致实际结果与当初预期产生巨大差距.


林毅夫直言,他不认为这种差距代表所谓“美国利益”,援助国及世行并非“故意把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搞差”.他指出,问题的症结实为世行对于发展的理解不够深刻、深入,所以提出的解决方案不能真正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

在这一点上,佐利克与林毅夫似有共识.

2007年12月,佐利克在就任世行行长后首次访华时即多次强调,世行应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这有利于“丰富世行的发展理念,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佐利克的言论无疑显示,世行在其发展理念上,正在谋求某种转变.

对此,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当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谈及于此,林毅夫也对记者感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说生逢其时.在他们想要转变的时候,我能够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作为首席经济学家发挥作用.”

“保持清醒”

在记者采访中,所有人都对林毅夫获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表达了衷心祝贺.这或许能代表人们对此的普遍态度――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体现,是对林毅夫本人贡献和能力的高度肯定,可喜可贺.

但人们能不能以世行对中国发展经验的肯定,就此满足于中国经济的已有成就、从而高枕无忧呢?对此,有学者表达了深层次的反思.

从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减轻贫困的成果、科技成就来看,中国经验毫无疑问可以为非洲、拉美等地区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借鉴.但中国经济前景并非清晰得一览无余,在推广中国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其可能的局限乃至缺陷.在经济金融制度、法治发展、贫富差距、民生福利、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中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

当然,林毅夫的工作与这种反思并无矛盾.

林毅夫自己即表示,各国要发挥其比较优势,需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而且,发展中国家政府还需要在公共产品的配套政策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因此,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平新乔认为,林毅夫出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表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政策应用水平得到了国际性的认可.但是,人们尚不能对中国经济研究过于乐观,中国经济学家在理论上的原创性贡献还极其有限.

林毅夫表示,他准备在北大2008年春季学期结束以后,于5月底在世行履新.“作为一名教师,我第一位的职责还是教书.”林毅夫说,他的春季课程早已安排满了.

当然,在远赴华盛顿之前,身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要将工作交接安排妥当.“我相信自己到世行工作,也将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机会.”(参见《财经》网.省略“视频”)

本刊记者曹祯对此文亦有贡献

林毅夫小传

林毅夫,曾用名林正义、林正谊,1952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县,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政治大学,1978年获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毕业后从军,任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长.

1979年5月16日夜,林毅夫孤身从金门泅渡至厦门,据称当时“抱着篮球”.后辗转来到北京大学,198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访华讲学期间,林担任其翻译,并获得赏识.1982年,他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后大陆首批赴美留学生.

1986年,林毅夫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进行一年博士后研究后,他回到中国,先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处工作.1994年,林毅夫与易纲、海闻、张维迎等共同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林毅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界的杰出代表,林毅夫一直颇受国际学界推崇.

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国际顶尖经济学期刊《政治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等发表论文,对中国上世纪50年代末“大饥荒”成因及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制作出解释,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在长期研究中,林毅夫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经济发展的见解,认为一国遵循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其企业才能具有“自生能力”,经济才能实现最优发展,他将此总结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或“比较优势理论”.

上世纪90年代末,林毅夫建言开展“新农村运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同时也可在当时通货紧缩的条件下拉动内需.这成为数年后“新农村建设”的先声.

2007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林毅夫在一年一度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发表题为“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的演讲,在比较优势框架下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经验作出总结,中国经济学者中获此殊荣者惟此一人.

本刊记者吴燕/整理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