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主观原因

点赞:19593 浏览:916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主要从的反抗精神,斗争策略,了解国情,领导天赋,理想远大、胸怀宽广五个方面从主观角度对进行全面剖析,探讨成功的原因.

关 键 词:反抗精神;策略;实事求是;天赋;胸怀

成功的主观原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图书馆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今天对这位英雄人物的思考从未停止.特别是成功的秘诀,今天我们主要从主观方面进行探寻.


一、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近代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比以往的封建社会更加强大,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座大山相互勾结地压在人民头上.与近代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已经全面落后,改革和革命将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两种选择.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勇气,就很难从重重压迫和枷锁中突围和挣脱.

而恰恰具备这种品质.

首先,在家就敢反抗自己的父亲,有一次和父亲吵架,竟以跳水塘相威胁;其次在校时反抗老师,小学时并不认真读四书五经,而是喜欢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而这些小说是老师坚决反对的.10岁时曾因老师的粗暴严厉而逃学.

用的话来讲: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二、富有斗争的策略

如果只有反抗精神,或许只能是匹夫之勇.要想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讲求策略.的斗争策略基本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实用第一;灵活应对,不落俗套;抢占先机,抓住主动.

三、深刻了解中国国情

要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必须了解中国国情,否则就无法取得成功.而恰恰做到了这点,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比任何一位革命家都彻底.他知道革命的重点应该在农村,革命的主力是农民,革命的应该出现在农村.

总之,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至关重要,也是他从众多留法留苏的人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规律.当然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1.出身农民家庭,直到15岁时还被父亲派去干农活,对农民的疾苦深有体会.

2.有多次农村调查的经历,仅在湖南就进行过三次游历调查:第一次是在1917年长沙师范暑检测期间与同学萧瑜在湖南游历了一个月,走了900多里路,总结这次旅行说:“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

第二次是1918年夏,和蔡和森一起又一次徒步游历了湖南.这次常常露宿野外,以山楂果为食.

第三次是在1927年1月,这次考察了5个县,在考察结束后写了《湖南农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最激烈地、最熟练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3.在五四前后出现的留学热潮中,坚持留在中国,这也是他能比其他人更了解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那个年代,西学东渐日盛,有觉悟的青年大都想方设法到欧洲去了解和学习革命经验.因为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取得了成功.这种诱惑无法抵挡.

4.与所看书籍种类有关.当然对马列主义抱有极大的兴趣,但是他却不拘泥于马列主义,而是带着实用目的来学习,用他的说来话,马列主义是为了用的.既然是用就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但看得最多的还是中国的传统书籍,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告诉他的朋友,他读了许多中国史书,特别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经典,就可看出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扎实功底.

四、强大的领导天赋

的组织、演讲宣传、写作、治军才能尤为突出.

1.组织天赋

在长沙师范上学期间,就显露出强大的组织能力.组织新民学会、主持长师“学友会”,主持夜校工作、组织驱张运动,创办文化书社,这些经历为之后的革命活动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能力.

2.演讲宣传天赋

首先是一名优秀的演说家,这从与交谈过的人的回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的朋友萧瑜回忆,“他讲话很慢,但无疑他是个天才的演说家.”(萧瑜《我和的一段曲折经历》46页)

3.写作天赋

的写作才能家喻户晓,的诗自不必说,主要是的政治文章,以其逻辑严密、朴实易懂、话点明确、论据有力而闻名,这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4.治军才能

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但是却成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家,战胜了一切强大的对手.我认为治军关键是牢牢抓住对军队的领导权.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党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军队克服了缺乏信仰、缺乏团结、缺乏战斗力的问题,成为完全区别于军阀部队的新式人民军队,这成为革命胜利的保障.

五、理想远大、胸怀宽广

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远大的抱负,在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时他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

从以上五个方面不难看出,已经具备了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舞台上唱到最后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