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体验科学教学

点赞:22559 浏览:1055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其名称经历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变化.可见科学课程是一门与自然密切关联的课程,而如今的科学课堂渐渐偏离了轨道,远离了大自然,科学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孩子在自然体验中感受科学的奥秘.

【关 键 词】自然科学

现行的教学制度下,我们的科学课一周只有两节,老师教,学生学,除此以外,老师与学生再无更多的接触.学生总是忙于主课的学习、作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课后深入的思考,科学课的时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孩子学得更多,所以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们思考并交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吸收、理解,以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我看来,很多时候都显得有些牵强.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课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类渐渐远离了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成为穴居在钢筋水泥中的动物.现在的孩子更是与大自然脱节,与自然生活疏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其实也有提到,将学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作为学生必修的科学素养,其具体目标有“热爱生命,珍爱自然,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我们科学教师,我们该怎样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呢?除了常态教学外,课堂情境也很重要.让大自然回到孩子的身边,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一、延伸课堂,丰富教学场所

纵观各个科学教材、各个年段,或多或少地都渗入了与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如果老师用心教,光在课堂上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走出教室!例如苏教版三年级开篇内容就有《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三年级是科学教学的开端,意在让孩子理解科学课学什么,提高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然而,仅仅让孩子看看书上的插图,就让他们爱上科学,爱上大自然,太难为她们了.中低年级的孩子对于事物的理解是直观的、感性的,这时候我们应该带着孩子出去看看,去真实的大自然中寻找,寻找那些让孩子激动的、兴奋的花鸟鱼虫,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美术尚有采风一说,我们何不带着我们的孩子出去亲身体验一下,听听这些天真的孩子与大自然的交谈,看看他们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再与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适时指导,我想这样的课程孩子将会终身难忘.

自然体验科学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教师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再如教学《我们的地球》时,对于地球上各种不同的地质特点,我们的孩子是知之甚少的,甚至有些老师也只能说是略知一二,我们何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利用春游、秋游的契机参观地质博物馆,看看大海,看看潮汐,感悟自然的力量.我们的孩子不是去游乐场就是去逛公园,其实全国各地有很多十分有意义的展馆,这些都是孩子贴近大自然学习的素材,但是作为学校教学素材被利用的却很少.作为一名常州的科学教师,中华恐龙园的恐龙展馆就是我们老师很好的课堂延伸场所,但是我们常常带孩子进去玩却从没在那停留过.

二、营造环境,创设体验空间

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开展富有个性、独立自主、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我们也一直在以实现此教学目标而不断努力着.在课堂中,我们不再一味地灌输,而是以孩子为主体,不断启发他们去探索、求知,我们似乎做的还不错,但我们也常常看到老师的力不从心,不管我们怎么启发,如何去诱导,孩子木讷地看着你的眼神在告诉你――“老师,你所说的东西我们从来没见过.”例如在教学《蚕的一生》,观察蚕的标本,了解蚕的一生有几个蜕变过程,仅仅让孩子利用上课的时间匆匆观察标本,孩子并不觉得鲜明,甚至有些孩子觉得恶心,不愿去触碰.我们可以给每个孩子分发几条蚕亲自饲养,让孩子体验动物与我们的亲密接触,亲近自然.同时,可以在班级一角开设“蚕宝宝之家”,仅在家中饲养,有些家长可能会代为管理,孩子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没有充分的交流,孩子不能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教室开辟一角,让每个孩子把自家宝宝放置其中,他们一定会细心呵护,一有时间就能互相交谈,长此以往,孩子与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之间还会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也许不再需要老师的过多引导,原本安静的课堂就会变得热闹非凡,孩子与老师之间有说不完的感受.

再如教学三下《植物的一生》,这类课程都不是简单的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观察实践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上无论怎么教,孩子在没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很难理解,只有自己亲自动手种植,经历植物从发芽开花到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就好似孩子参与了植物的一生,这样我想我们的孩子就会很容易的了解他的这个“好朋友”.同时,我们老师也不妨与孩子一起进行种植,比比谁种的植物长的更好,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孩子种植的兴趣,同时也能一起交流种植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体会生命的活力,感受自然的喜悦.

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上下课的铃声不能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自然的课程往往是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为他们营造氛围,创设丰富的体验空间.除了我们的教室、科学室以后,学校的每一个空间都可以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在校园中观察小动物,孩子饭后掉落地上的菜叶引来的小蚂蚁也可以成为我们科学课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组织孩子在学校的小花园种植简单的蔬果,体会农民伯伯的辛劳和收获瓜果的喜悦;我们还可以种植盆栽来美化校园,同时也能认识不同的植物,一举两得;我们还能在学校的池塘饲养一些水生生物,让孩子们天天体验饲养乐趣.

三、言传身教,亲近自然生活

让孩子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生活,要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很多科学老师本身并不热爱自然生活,那么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不愿亲近自然.在我任教过程中,常常有些好奇心强的、善于观察的孩子向我提出平时所感到疑惑的事物,而我经常哑口无言,因为有些孩子观察到的自然界的现象是我平时没有留心的,这让我常常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平时更应该留心身边的事物,留心大自然.除了科学老师,其实我们每个在校教师都要以身作则.在现在我们身边的学校,大都都是设有生态园、科学角之类的,但是真正为教学所用,为孩子所用的寥寥无几,都成为了美化校园的摆设.常常看到学校的草坪上写着“禁止入内”,有些班主任老师甚至不允许孩子下课到处游玩,限制孩子的自由,那么孩子只能成为学习的工具,自然生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让孩子回归自然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努力和坚持.

科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化的大课堂,每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课堂中自然地、和谐地成长发展,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当年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是否能在现今孩子的身上得到重现,我们的科学教学是否能够真正走进大自然,这需要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持之以恒地去创造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