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点赞:10804 浏览:455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地理教材文字简洁,理性较强,往往不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根据学科特点,要求教师运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地理.

中学地理兴趣培养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开拓思维、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地理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读图兴趣

备课要精心安排,创设情景、激起想象,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求知.课堂教学要突出浓郁的“地理味”――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形象逼真,直观性强.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例如在“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过程中,众所周知,横贯中国东西的“秦岭――淮河”一线,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中国南北方的传统自然界线.为了让学生牢记这一界线,我先向学生展示区域地图,出示“江苏淮安:南北分界线标志开放”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我接着提问:“图片中的球体从色调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标志球体的北侧为渐变的冷色调、球体的南侧为渐变的暖色调?标志设计师要想让人们了解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地图册,组织学生通过对南北方的“比较”活动,抓住气温和降水特点:代表冬季的1月份0℃等温线,与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线两者都和“秦岭――淮河”一线基本吻合,说明北方地区年平均气温比南方地区小,年降量也少于南方地区.标志南面用红色象征南方亚热带气候特征,标志北面用冷色调象征北方属温带季风气候特征,标志的南、北方在自然景观有着明显的差异.学生顺理成章就能够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了,知道是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重要分界线,学生的读图兴趣也随之被激发.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释疑兴趣

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合理使用教学手段,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学生们兴致勃勃,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使地理课的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例如,在“地球上温度带的划分”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是照本宣科,学生对地球上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所获得的太阳光热有不同很难理解,因为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薄弱,总认为地面是“平”的.为了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我充分利用投影、漫画等手段辅助教学.出示并解说漫画“与妈妈一起煎豆腐”,对同学们说:“今天又是周末了,大家都要回家了,妈妈知道你喜欢吃豆腐,亲自下厨,你也在给灶上添火.为什么锅底的豆腐都放香了,而锅边的豆腐还为热透呢?”这下同学们都来劲了,纷纷说出自己的理由.顺着课堂教学,教师将地图册中的“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图”反过来让学生观看,于是学生就理解了:地球是球体,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到的太阳光热有差异,为区分这种差异,地球仪(或地图)用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几条重要纬线圈来区别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从而形成地球上五个温度带.这样,学生的难题迎刃而解.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借助投影,利用活动投影片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将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

地理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活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恰如其分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愉悦的“生活重现与体验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地理的奇妙与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海陆分布”是影响气候因素时,结合实际向学生提问:“夏天正午时,我们在马路行走,总感觉到地面放出阵阵的热气?为什么人们在夏天都喜欢到海边游泳?”同学们都可能很快地回答,而具体原因就很难说出来.课堂中,我通过做实验,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讲台上放着两盏酒精灯,一盏烧烧杯中盛着的水(有一定的量),一盏烧泥块.不一会儿,泥块烧得通红了,而水还可以放手下去;等水烧沸后,一齐熄火,过了一会儿,手可以摸泥块了,但还不敢把手放在水里.由此可以让学生说出海洋、陆地在吸热、放热有不同,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关键,为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知道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多台风天气打下基础.

在讲授“地方文化特色”时,我利用同学们都熟识的“云浮市首届山歌赛”冠军获得者黄泽平的实际报道(云浮日报报道),提高学生兴趣,为高村感到自豪.并向学生讲明现在的高村是较早前的“歌村”,当时我们家乡盛行“山歌”,一般办喜事都会举办山歌对唱.为让人们认识“石城”――云浮,当地政府做好最早开采石山的保护,筹建纪念馆.使学生步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良好品德.

四、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总结归纳,方便记忆,提高乐学兴趣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要想创设乐学的情境,就要求教师提供极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一个个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枯燥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归纳式等教法灵活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这一章书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及时与学生做好这章书的知识结构梳理、归纳,突出重点、难点,利于学生记忆.其实,学生对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较易掌握,但如何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气候直方图),判别气候类型及概况气候特点是学生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气温曲线的最低月平均气温,是否高于15℃、0℃或低于0℃这几个气温值.若高于15℃确定为热带;高于0℃的考虑是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低于0℃的考虑是温带或寒带(寒带还要看最高月气温不超过10℃),最后观察降水柱状的分布,根据降水特点正确判断气候类型.在气候特征的概括中,学生可以用“气候特征等于时间+气温特征+降水特征”进行描述.而时间(通常用终年、夏季、冬季),气温(通常用高温、温和、寒冷),降水(通常用多、少、干旱)来表示.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将全章书概括为“气温定带(温度带),降水定型”这八个字,指导学生将知识落实,避免死记硬背.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勤加思考勇于探索,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