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与

点赞:18949 浏览:839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实施给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高师院校学生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切实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为例,从认知学习理论出发,探讨实践性教学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 键 词:教师教育;实践性教学;教学模式;课程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标志着教师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旨在确立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能够适应(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1].它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样给高师院校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师院校在抓好基础教育理论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强调着眼于实际问题,学生的“学”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专业课知识性很强的理论体系、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等基本内容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活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通过“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2003年,刘海涛的《高师研究型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题获得广东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这个项目提出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传统式课程向研究型课程转型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形态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就此开始.2009年,王林发的《“项目学习”教学: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获得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规划立项,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进行第二轮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2011年,王林发的《基于“实践性学习”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进入系统化阶段.经过近10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突出“立足实践,重在创新”的专业建设宗旨,以培养小学语文教育能力为导向,将小学语文教育引进大学课堂,把大学课堂搬进小学语文教育,突出“实战”的切实要求.学生与一线教学亲密接触,能够真切感受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和工作生态,将学习、研究和创新贯穿学习全程,在教育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获取教育能力.专业根据小学语文教育过程,构建教学实践平台,大大拓展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更贴近教学实际.学生在基于问题的教学环境中,经历从备课、上课到反思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在实践中开展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构建教学理念、熟悉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意识,掌握小学语文教育与研究的规律、技能和策略.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色

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色是“数字资源+实践教学+实战训练”的三位一体.

1.数字资源:海量化拓展

构建数字学习资源库,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全时空的怎么写作”.2003年,“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http://202.192.143.135/lfzyk/)项目被教育部立项,经过近10年建设,初步形成素材库、教材库、视频库、试卷库和案例库;2012年,“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http://gd.nclass./cb/19776701)项目被广东省教育厅立项,数字资源库包含基本资料(教材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要求、评价考核、重点难点),拓展资源(教学案例、素材资源、网络课程、交流工具、虚拟仿真、检索系统、考试系统、作业系统、试题系统),资源库(实训实习、教学课件、电子教材、文献资料、专家讲座、学习手册、演示文稿),以及大量扩展性阅读文献.两个项目是对教师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的及时反映,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利用丰富、多样化的数字资源资源,学生可以在共享资源的利用中学习;面向资源,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可以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中学习.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指导、练习作业、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考核测试等诸教学活动.

2.实践教学:专业化提升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规定一定量的实践教学时数,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有些院校要求学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并给以学分.但是,这种做法在许多一般高等院校往往由于时间短促、模式单一、教师指导不足等原因而流于形式,效果很不理想.[9]我们建设体系完善、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环境,以体验式实践教学辅助教育理论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见习”——通过见习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性体验;“说课”——通过说课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模拟教学;“实习”——通过实习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战体验,学以致用.利用网络技术、电脑技术构建了一个“实践教学平台”.三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由于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平台,实践性教学获得数量与质量的保证,从而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


3.实战训练:职业化提高

“实战训练”贯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教学全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探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力促学生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和提高.我们的实战训练主要以项目学习展开.首先,根据专业学习任务,由教师提供典型的教学情景,提出问题作为学生的项目任务,这些大都从专业角度出发,较好满足职业专业化的需要.其次,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学习目标,遵循“思出粗知—论明细节—究求突破”的学习环节,历经课题选择、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撰写论文等过程,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为将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最后,产学研结合,开展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的项目任务研究,形成了以“专业活动为载体,职业经验为目标”的提高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的锤炼,这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

1.第一阶段:确定课题

实践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本,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是基于现实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教师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开展“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进而形成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形式的学术成果.师与生的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多向互动,形成了具有创新色彩的“教学共同体”.

课题的确定是基于现实性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注意到这一特点.首先由教师将自己主持的课题公布,提出研究任务,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其次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学习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查看教师给出的课题,根据教师的导引,自己确定研究课题.

2.第二阶段:研讨探究

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本质上依赖于自身的批判能力,师范生只有在参与、亲历、反思的教育实践中,才能获得对实践的批判能力,进而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3].学生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题学习网站(http://gd.nclass./cb/19776701)的“语文论坛”,发布帖子,充分显示自己的创见性.由于研讨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这就使得问题讨论更具挑战性.学生在“问题—研讨—反思”中学习,既融会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专业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深化学习,消化专业知识,形成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学生将要形成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通过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强化完成的.经过系统训练,整体反馈,学生可以确定其中的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把它们归纳出来,发表到网络论坛上,让大家一起来探讨,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

3.第三阶段:呈现成果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学习成果主要以课程论文呈现.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创建自己的“学习博客”主页,把研究成果展示其中.当数量较多的学习成果产生后,即由学生自己组成编辑小组,按照专题将学习成果编辑成“电子网刊”.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策划能力、选题能力和编辑能力.

呈现成果是用文字有组织地阐述研究结果,这使实践性教学融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于一体,突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性.

四、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1.注重教育实践,内外结合,优势互补

为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职业能力,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教研技能等.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坚持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内外结合即高校培养与小学锻炼相结合,课内教学引领与课外自主训练相结合.优势互补即高校的理论教学优势与小学的技能训练优势互补,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在开设相应课程的基础上,技能训练采取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两种形式.我们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见习、实习、顶岗中去,接受小学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贯彻到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中,把“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互补,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一体化”作为专业特色加以营造.

2.强调教研训练,纵贯全程,系统扎实

教育科研训练四年不断线,纵贯全程.一年级重在培养科研意识和学术兴趣,规定每门专业课程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小论文式作业,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学术文献、写学术笔记的习惯.二年级为学生确定辅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使他们了解科研的程序和方法.三年级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规定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四年级结合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3.构建教学环境,多维开放,多元交流

通过网络辅助课程平台,为学生创建三大实践性学习环境:其一,个性化学习环境、协商性学习环境、辅助式学习环境.其二,建设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综合测试等开放性网络自测平台.通过自测,使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对课程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三,建设与专业相配套的“有学分、无学时”开放性自主学习网站,通过这个“虚拟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归纳、重组知识体系,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