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

点赞:12944 浏览:562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由于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及目标认知存在偏差,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重教师、轻学生的问题.对此,应正确认知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评审、评价和监督机制;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注重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精品课程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个高等学校纷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实践.经济法作为法学基础课程,已经建立起了校、省、国家精品课程体系.从精品课程的数量上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质量上看精品课程未必是“精品”.下面,就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

一、正确认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及目标

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的正确理解,是顺利进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精品课程的建设可能会背离初衷.何谓“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按照教育部的此项要求,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应当是将经济法建设成符合上述五个“一流”的课程.具体而言,“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是教师整体队伍的一流,而不是某一个教授是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不仅要求构成教师队伍的个体教师素质优异,还强调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包括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才能实现课程自然的新老交替、平稳过度从而保证精品课程的连续性.“一流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延续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一流教学方法”,是指为教学内容怎么写作,以提高课程质量为宗旨,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采取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既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科学组合.“一流教材”强调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即以主、辅配套的纸介质教材为主体,配以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电子教材,形成一个教学包,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全方位传达和个性化巩固.“一流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既严格又充满人性化;既督促有序又鼓励有余;既鞭策过程又评价结果.

关于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法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呢?许多学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是为“精品课程建设”而建设,把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应当是把课程建设成为能够使得受教育者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由于各高校客观地存在层次差别,相应培养学生也存在层次差别,因此,我们应当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做多层次的划分,各个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建设

全国各高等院校及教师们都十分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机,是在于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为荣誉称号或不菲的课程建设经费?值得审思.在功力动机的驱动下极可能出现一旦评审通过,有的就忘记了课程建设的现象.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规定,申报单位要在5年内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和3年内实现全部授课录像上网.但实际情况是有的课程网站的相关资源诸如教学课件、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新闻、公告等显示的还是评审当年的时间,资源更新速度慢或者无更新.此外,就已经上网的部分教学资源也存在建设形式雷同,缺乏特色甚至相互抄袭的现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院校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不同追求(培养学生目标的差异).

2.重形式,轻内容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从网上能找到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内容看,各申报单位均按照六个方面的内容来完成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形式而言,均符合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但从内容上看,却未必符合“精品”的要求.如前所述,不同层次的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同,因此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应当符合现实需求而打造自身的特色.“精品”意味着突出各自的优势,“精品”是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精品,是别人没有的精品,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用的精品.但从各个院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具体内容看,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几乎趋于一致,缺乏特色、缺乏创新,不能体现学校之间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师之间的能力差别、亦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差别.这是目前经济法精品课程乃至所有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大误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往往本末倒置,仅仅注重形式,把网络和课件看成决定一切的因素,聘请专业人员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外观很漂亮,但有的主讲教师甚至不会使用课件和网络.

3.重教师,轻学生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但在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教育观念未转变、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如前所述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学校综合实力评价、教师的考核相关,因此出现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以老师为对象,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怪象.从2003年精品课程启动到现在已经近9年时间,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精品课程.换言之,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知程度是比较低的.对精品课程是什么缺乏基本的理解与认知,甚至有的学生连“精品课程”的名称都没有听说过,遑论精品课程的功能与目的,等等.由于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和内涵的正确认知,导致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徒有其表.即使制作了网页和课件,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三、完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正确认知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评审、评价和监督机制

要改变“重评审、轻建设”的现象,首先应当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正确的认知.如前所述精品课程建设应当为提升学生能力怎么写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成为考核、评聘的条件.因此,需要调整现行精品课程评审、评价的指标体系.当前的评审、评价指标(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要素组成)偏重于精品课程产生的前提条件,这样的指标体现了精品课程的一般特征和共性要求,但也制约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因此,应当将精品课程评审、评价指标体系,向偏重建设状况与应用效果的指标过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建设上来.此外,完备的监督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精品课程应建立年检、责任追究等监督制度.主管部门应对入选学校和课程开展年检.对于建设效果好、质量高的学校和课程给予奖励;对于建设效果差甚至没有实质性建设的课程予以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应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的建设经费.2.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经济法精品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经济法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因此,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应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辅资料、个人测评、网络论坛等的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来制作和准备.同时应及时、快捷地将课程内容展现在课程网站上,并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调整和优化.发挥其示范性作用,更好地怎么写作于课程教学.第二,改善经济法教学模式,推进特色课程教学.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就业的地域性和实际情况,形成教师课堂讲授、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律师授课、校外教学实习和校内模拟实训等理论讲授和实践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课堂辩论和课堂讲演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辅之以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活跃学生思维.第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综合考评制度,全面客观考核学生学习能力.采用开闭卷结合、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通过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

3.注重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强调的是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应当注意的是切忌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盲目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人数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过硬的教学团队,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无以为继.因此,既要强调精品课程负责人的带动效应,也要注重教学团队的相互协作、交流配合.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能持续发展,应当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要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以拓展学术视野、强化双语教学能力.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储备教学力量.

强调教师在课程目标实现中的主导性地位时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凸现主体又要体现主导,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前做好课程设计,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课程内容、讲授形式和授课环节.同时,监控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认识工具,开展教学互动,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在教学参与中思考、学习和认知.此外,应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组织学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相关内容,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指标,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