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幼小衔接

点赞:11352 浏览:465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学前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小学教育在很多方面完全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良好的教养方式是促进学前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发展的关键.关 键 词:学前儿童;幼小衔接;自我调控;教养方式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4-03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结束相对自由和散漫的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幼小的儿童的确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幼小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充分的幼小衔接工作不但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且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有哪些区别呢?我们先对两种教育的特点进行比较.(见表一)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相比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开始进入正规学习阶段,具有正规教育的各种特点,比如规则性强、目的性明显、所学知识抽象等.能够顺利进行小学学习除了需要学前儿童达到一定的年龄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外,更需要学前儿童具备一些社会性方面的能力,比如有时间观念、有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特别需要学前儿童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比如在学习和生活上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有完成任务的意识,有执行任务的能力,有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等.学前儿童一旦具有这些方面的能力,不但能够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还能在此基础上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持续性发展,对今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两个教育阶段的教育特点不同,在帮助学前儿童顺利过渡的过程中幼小衔接工作就变得必不可少.虽然幼小衔接一直是一个被重视的问题,但也一直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当前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调幼儿园教学方式的改变,但目前采取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是在大班末期延长上课时间,或带小朋友去小学参观,或请小学生回幼儿园介绍学习生活等.第二,重视知识的衔接,甚至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但对社会性方面的能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够重视.第三,小学在幼小衔接上努力的不够.小学低年级的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幼儿园大班的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很多共同点,所以小学低年级应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这些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只是强调了成人的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前儿童自身的社会性发展的能力和主动性,特别是具备按照社会标准行动和管理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应该成为幼小衔接中我们格外关注的方面.学前儿童获得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对学前儿童个体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自我调控不仅可以帮助学前儿童社会化,帮助学前儿童获得更加清晰的自我,还可以为学前儿童和这个世界进一步的积极的联系建起一座有效的桥梁,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什么是学前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泰勒认为是指个体控制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方式[1].具体地说,学前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指学前儿童能够按照社会标准和成人的要求管理和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具有良好自我调控能力的学前儿童,表现在情绪、认知和遵守社会规则三个方面:首先,有良好自我调控的学前儿童能够初步获得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不会过于情绪化,如冲动、乱发脾气等.学前儿童越是能够主动控制情绪,就越能够实现外界的要求,越容易维持与别人之间积极的关系.其次,有良好自我调控的学前儿童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他们愿意通过榜样、规则、成人的要求等方式进行学习,甚至愿意通过一些策略来学习,比如探索、实验、模仿等方式进行学习.第三,有良好自我调控能力的学前儿童具有更好的社会规则意识,他们能够自愿服从成人提出的规则和要求,并对自己积极遵守规则接受成人安排的行为感到愉悦.学前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属于人格构建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学前儿童形成自我调控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良好的开始.学前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自主性从少到多的连续不断增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的教养方式,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将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2].在学前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来自父母的爱、引导和控制非常重要.首先,需要父母在教养子女和亲子互动中对孩子做出积极性行为,如对孩子表达爱、尊重和鼓励,和孩子一起游戏,给孩子读书讲故事,解答孩子的各种疑问等.这种温暖积极的支持态度能够使学前儿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能够促进学前儿童更强的内在动机、深刻的理解能力以及自尊,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强的信心,愿意接受任务和规则,愿意与人交往,愿意独立自主地完成某些任务.父母积极温暖的教养方式可以为学前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但在教养方式中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当学前儿童还没有遵守规则和完成任务的意识的时候,当他们对按照社会标准行动和管理自己的行为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内化时,他们非常需要父母的引导,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父母制定清晰的规则,对他们的行为提出明确的期望,并能对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给予具体的指导,必要的时候还必须达成相应的奖励和惩罚的协议并坚决执行.在父母清晰的、连续的引导和控制下,学前儿童将会形成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会有比较稳定而愉悦的情绪,能够理解并遵守规则,愿意完成任务,能够主动学习,能够维持与别人之间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良好的社会性能力.在引导和控制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如果父母过于严格,对学前儿童有过多的控制,总是喋喋不休,甚至在学前儿童感到厌倦时仍然提出过多的要求,那么这种教养方式肯定会破坏学前儿童在离开外部控制独立完成任务时可能存在的内部自发的动机.因为学前儿童在生长过程中他们更愿意愉快地、自主地去接受一些东西.在学前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过程中,有时候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不完全起决定的作用.比方说,一些父母会经常抱怨他们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难养育,有更强的攻击性,喜欢故意违规,经常情绪不稳定,一旦激动很难平静,不易建立饮食和作息规律等.而有些幸运的父母则完全没有这种感受.前一种学前儿童的那些行为毫无疑问会给他们的父母带来更多焦虑、无奈以及愤怒.事实上,每一个学前儿童都带有独特的先天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不同的孩子的气质是不同的.在对气质进行的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是托马斯与切斯的研究.他们通过“纽约纵向研究”区分了三种常见的儿童气质模式: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3].在儿童早期,在父母的教养方式还没有形成之前,不同儿童之间的差异已经真实存在,而且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情况下,容易型气质儿童的父母将会比困难型气质儿童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更容易一些,这类儿童在良好的教养方式中容易发展自我调控能力.困难型气质儿童在与父母的亲子互动中、在与同伴交往中、在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中,往往会存在更多的问题.这类儿童将需要父母更多的努力和付出.但不论怎样,爱、引导和控制都是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发展中良好的教养方式不可缺少的部分.学前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他们将从一个以保育为主、学习内容多是活动和游戏、规则不严格的宽松环境,一下子进入一个有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有严格课时长度、有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需要学习系统抽象的知识的正规学习环境,这对他们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良好的教养方式是促进学前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发展的关键.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生活自理,在学习和生活上具有主动性,有完成任务的意识,有遵守规则的能力,那么他们不仅能顺利完成过渡,很快适应小学正规学习,还能获得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的过程中,需要父母掌握一定的知识,付出一定的时间,通过持续性的引导、要求和控制,为学前儿童的自我导向、人格和自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成功实现自我调控,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以便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参考文献:[1][美]泰勒.社会心理学(第十版)[M].谢晓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加]勒弗索瓦.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M].王全志,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李小燕(1975-),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讲师,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

学前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幼小衔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