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学生动手操作的

点赞:4855 浏览:175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动手操作具有直观性,对于小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原理具有重要作用,也符合儿童好动的心理特点,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虽然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利也有弊,动手操作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若忽视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目标和学生已有水平,引导不当,就会使动手操作停留在表面,就成为动手而操作,没有达到操作实效.

关 键 词:动手操作学习方式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05-01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改革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力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是课堂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口头讲解,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光动还不够,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动”则有效,我们不能光追求操作活动的表面化过程,而要讲究动手操作的有效化,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形成能力.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有效操作呢?就此,本文从以下方面加以阐述.

1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教学活动是一种系统行为,学生总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而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常常被他们感兴趣的学具的色彩、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摆弄学具.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是决定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操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学一通过操作尖达到教学目标的哪一项,即动手是为动脑提供过程和素材,最终为发现数学规律怎么写作.同时,必须使学生明确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学生的操作才会有明确的指向性,才会有良好的实效性.

2操作要有适当的引导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更是一个在教师价值引导下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调控和原则性指导,能确保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其效果.


3操作要有思维的跟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以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以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引导学生怎样操作,更重要的是,必须引导学和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具体经验和形成的表象,充分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推论等逻辑思维活动,以达到对数学规律知识的概括与揭示.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操作之后,虽然离开了实物活动的情境、过程,但脑中还能把刚才的操作情境和过程再现,进而以此为相似度检测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人们常说,儿童的思维是从手指头开始的.我们不能对此有误解,认为只有动手操作,便可以达到目的,而往往忽视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以至于操作归操作,操作之后没有思维的跟进,致使思维常常出现断层,而不到理想的目的.

4操作要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要使动手操作具有有效性,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这种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储存和能力的发展.

总之,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上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动手操作,是由数学教学的任务和学科特点决定的,是由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的.作为数学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有效操作,使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并生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