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物理教育新观念

点赞:28493 浏览:1313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 STS”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简写.“STS”教育就是按照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间的关系来进行科学教育的.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有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行动意识,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会死啃书本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很好地将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我们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与实际相联系.例如,在学到大气压强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制作一个特殊的水壶,让它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即让它出水就出水,不让它出水时即使将水壶倒过来也不出水.

其实像这样一个例子,就是将所学知识巧妙运用的结果,但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生活常识的话,我想,他是不可能想到压强知识还可这么用的.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将现代科技以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使我们的物理教学不至于与时怎么发表展脱节,同时又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神十”于2013年6月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在轨飞行了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物理课.作为教师,可以将这一消息传递给大家,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动态,同时也感受一下太空物理的新奇和魅力.与此同时,作为物理教师,还可以及时将火箭升空的原理联系到动量、动量守恒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去,因为所有航天器的发射都借助于火箭技术,火箭飞行是质点系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例.矗立在发射架上的火箭在发射前总动量为0,点火后燃气通过火箭的尾端喷管连续地向下高速喷射,火箭的箭身取得向上的巨大推力,从而克服自身重力,加速向空中升去.

最后,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够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与到社会生活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之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有着巨大的作用,但现阶段实施“STS”教育,在各个年龄阶段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应有所不同.

小学阶段,应着重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尽可能采用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例如,讲到雷达时,可以将其讲成是一口大锅,有了它,电视台才能接收到卫星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信息,并以另一种形式传播出去,最终被家家户户的电视机接收,形成了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各种画面.

“STS”教育――物理教育新观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技术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初高中阶段,适当引导和启发他们认识物理与外界的联系,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知识又可反过来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像初中物理书《乐音和噪声》这一节,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声音的分类,一种定义为乐音,另一种被称为噪声.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总认为只要是噪声就是不好的,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可他们不知道,噪声同样有它的社会科学价值,比如噪声可以用来发电,可以用来除尘,可以干燥食品和除草作用.对高中生,可以以讲授和阅读为主,引导和启发他们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双重影响.例如,关于核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它的发展可以使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增强,从而不受他国的威胁,捍卫国家主权,但另一方面核技术的滥用同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认识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物理、技术及社会的关系,为以后更好地怎么写作于社会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还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物理科技活动,如进行科技小制作比赛,如制作“小孔成像”的简易装置:我们可以取可乐罐两个,把其中一个的盖截去,并在底部开一个直径为0.5mm的小孔,另一个可乐罐的两头都截去.然后在有底的这个可乐罐的顶盖处粘贴一张半透明的纸,并把两头都无盖的可乐罐套在其上就做成了“小孔成像”实验的一个小装置了.另外,像电视这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教师可以转变以往看电视会影响学生成绩的观念,从两个方面利用电视进行科学教育: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电视中的科学教育栏目,使学生养成习惯,关心电视中的科学节目.另一方面,要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养成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


在目前情况下,具体进行“STS”教育,一般都是采用渗入模式,这是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而得到的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只有这样做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完善,才能更好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物理科学素质的培养.

作者简介:黄冬梅,江苏省常熟市海虞中学教师,中学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