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的两点

点赞:1887 浏览:50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主要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提高,注重学生的个性自由与和谐发展.

关 键 词 :创新教育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影响到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大学教育.“开展创新教育、能否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又是衡量我国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的源泉.高校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这一课题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研究方向.

一、创新教育的实质及时代意义

“大学精神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奋斗中凝炼而成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是一所学校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灵魂,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历史底蕴和品格特性”.在大学教学体系中创新教育的提出,一方面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应运而生的.教育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延伸和传递,人类所有文明成果都要通过教育继承和发扬.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传递知识,让学生继承人类文明成果.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继承是为了人类发展.传统的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式教育是一种“守成教育”,它只能使社会停滞不前.教育不仅应该让受教育者继承现成的文明成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而成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真正的“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愚昧的民族,它必然落伍于时代,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已有的文明亦将湮没于历史的长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灵魂,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为,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今天的经济增长,其实就是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技术创新是这一转化的中心环节,离开技术创新,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知识经济时代,推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它们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的:一是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起点,疑问是创造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二是应该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三是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四是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具备献身科学和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只能靠创新教育来培养,以往的传统教育――书本教育、工具教育抑或是智能教育都难以胜任.创新教育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注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其目标是创造适应人自身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拔和培养适应教育的人.美国普宁斯顿大学在培养目标12项标准设计中,概括了创新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二、创新教育的特征与模式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扼制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如何实现前者、杜绝后者,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基于对创新教育本义的理解,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创新教育的特征与模式.

1.教育主体个性化:创新教育的核心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依据学生兴趣、特长加以引导,培养个性独立和富有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个性”是一个人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它鲜明、直接地体现为人的独特性.而“独特”本身就含有“差别”“超越”之意,表现出与“创新”相似的目标与含义.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个性孕育创新.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人人都有创造,人人都有创造性.每个个体在认知兴趣、能力以及气质、性格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每个人也都希望表现出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教育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并赋予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去突破、去创新.

2.师生关系化:创新教育的前提

、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教育必须参照这一价值目标,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不是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这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担当好这个主角.

3.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设计艺术化:创新教育的基础

设计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要目中有“人”,即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其中包括主线突出、副线辉映,节奏饱满、张弛错落,前有伏笔、后有呼应,潮涨潮落、抑扬顿挫等一系列艺术结构.

4.人才培养多元化:创新教育的手段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各种经济结构和产业方式将长期并存,而且在地区发展上也极不平衡,这多样化的国情决定了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的人才受到社会欢迎,高校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守业轻创业、重单一轻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要求高校必须创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5.教学评价科学化,创新教育的保证

“评什么”和“怎样评”是教学评价科学化必须解决的问题.其基本的指导原则为重视个性,从注重共性转向肯定个性,从知识测验转向多种能力测试,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现有教学评价手段激烈、残酷,而效率却很低,同时在实际的操作中被严重异化和扭曲,表现为考试本身被当作追求的目标.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以怎么写作教学为目的.改革现有的评价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第一,在“评什么”问题上,要从注重共性转向尊重个性.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决定了他们独特的发展可能性,即使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也有自己某方面的爱好和优势.如果教育者漠视这些优势,在评价时不承认和肯定,从“创造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创造资源的极大浪费.人的创造力不应限定在某个单一的领域,相反,应该扩展到多个领域,第二,在“怎样评”的问题上,要从繁杂的知识测验转向一般能力测验,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能力是一个人稳定的、潜在的、综合的心理特征,能力测验具有受记忆力影响较小并且无法突击准备的特点.它对扭转教师呆板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和仅靠一两次考试结果来决定学生的前途和命运的做法将会发生重大影响.

对教育的两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创新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但评价却以它对教育、教学工作极强的导向、激励、调控功能而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没有考试制度的改革,没有科学评价系统的建立,实施创新教育就难以找到突破口.明确了创新教育的特点,便明确了创新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实验,总是按一定的模式进行的,创新教育也应当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呢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校曾做过一些探索,人才成长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综合效应,身体、心理健康、品德、智慧、能力缺一不可,目前世界上出现了“第十名效应”,从爱因斯坦到比尔盖茨,大凡成名成家成大器的人物在校期间几乎都是与第一、二名无缘,而是在第十名左右.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其知识面狭窄,抱着书本不放,其放弃很多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机会,其名利思想严重,经不起挫折、失败.反之,第十名左右的人却具备了这些素质.我国书本知识、智力教育名扬四海,往往就把非智力因素忽视了,这个“第十名效应”值得国人深思!创新教育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就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的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创新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