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

点赞:22788 浏览:1051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手机依赖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伴随着手机的普及,这一病症在当今社会已非常普遍.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手机依赖的表现进行介绍,然后以大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对手机媒介的依赖程度,同时对一部分教师进行调查作为参考,集中分析他们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启示.

关 键 词:手机依赖症;铃声依赖;手机诱惑

2014年1月,手机4G时代正式开启.手机在生活中的地位,从微博微信的普及运用可见一斑.2013年12月28日,排队写包子的微博一经发布,迅速传播,引发热议.这条舆论广泛关注的新闻,其最初发布是在微博.在手机被普遍运用于生活中的同时,羊城晚报一篇《交出手机,吃饭九五折》的报道,将“低头族”这一手机依赖人群推向大众视野,引起大众对手机依赖的关注.

手机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所有人的生活.在手机这一工具高度普及的现代社会,它所承载的功能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沟通和联系,成为现代人体现个性和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2013年中国工业通信业运行报告》显示,全国移动用户达到12.23亿户,其中3G用户3.87亿户,占比达到31.6%,手机已基本达到了人手一部.传播学家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2]认为,手机使以前一切媒介的非移动性得到了补偿.正是由于手机超越传统媒体的便捷性和娱乐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对手机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感一旦发展到某种程度,就成为手机依赖症.为了了解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手机媒介的依赖程度,我们设计了一个问卷,选取部分人群进行调查,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度分析.

1手机依赖症表现及危害

公众对于手机的依赖现象频频被媒体报道,而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手机依赖被心理学家赋予一个新的名称:手机依赖症.这一心理疾病的症状表现为:①手机是唯一的通信工具,不使用固话;②依赖手机簿和短信箱,不用大脑记忆和信息;③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时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的事情;④睡觉也要开机,总害怕手机自动关机;⑤经常查看手机,一阵子没收到短信就怀疑有问题;⑥常常觉得手机铃声响了、在振动,可拿出来看义没有;⑦忘带手机或手机不在怎么写作区内,马上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⑧接听时总觉得耳旁有手机辐射波环绕;⑨经常有手脚发麻、眼睛干涩模糊、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等症状出现.而在现在,手机依赖症还要增添一项新的症状,3G网络的普及也使时刻使用网络成为手机依赖症的症状之一,时时刻刻使用手机上网,看新闻、刷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大众的娱乐消遣之一.

如果以上九条中占有五条,且已经影响到生活、工作和学习,那就要考虑患有手机依赖症,进行心理调适了.虽然这类病症不是器质性病变,绝大多数人群都不以为然,但这一病症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表现为心理孤单、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若不加注意,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后果.如果时间更长则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造成人脑的功能障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2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为了获取一手资料,准确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在调查对象上,我们抽取了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群体年龄集中在18~23周岁,共收回问卷500份,其中无效问卷为30份.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本次调查同时抽取了100名在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年龄段集中在30~45岁之间.在问题设计上,主要根据手机依赖症状的具体表现,归纳总结出18个问题.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年龄是决定手机使用者对手机依赖程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年龄段不同,使用状况的差异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将调查对象分为18~23周岁(即在校学生)和30~45周岁(即教师)两个年龄段,从手机使用时间、铃声依赖、功能依赖和手机诱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调查和数据整理,我们得出的结论如下:

2.1使用时间

1.使用手机年数越多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具体时间越长,而对于30~45周岁的教师这一调查结果却呈反比.

从调查结果看,18~23周岁的在校大学生使用手机3年以上的占92%,每天具体使用时间上,使用15~17小时以及17小时以上的人占72%.有多数学生反映,在入厕、用餐等时段,他们仍然手机不离手.

30~45周岁的教师使用手机3年以上的占95%,但每天使用手机的具体时间却集中在10小时以下,占据52%的比例.

2.和教师相比,在校学生晚间开机的比例更大.

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晚上经常开手机和每晚都开的人占57%,而教师的比例却仅有32%.

2.2铃声依赖

1.学生手机幻听现象较为普遍,而教师的幻听现象更为严重.

在“您是否有过把别人的手机铃声误听成自己铃声”的选项中,选择“有过”的人占85%,选择“没有过”的人仅占15%.在“您是否听到或感觉到自己的手机在响或震动,其实并无声响或震动”这一问题中,选择“有过”的人占81%,而选择“没有”的仅占19%.在对教师的调查中,选择“有过”的人所占比例更高,达到94%.

2.学生手机铃声缺失时感到失落的情况较为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较长时间手机铃声不响,72%的大学生会感觉失落,而教师反映却不太明显,感觉失落的仅占23%,甚至有教师反映因为事物过多,想将手机关机.

3.当手机铃声真正来临时,多数人表现冷淡.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直接接听或查看,无特别感觉”的人占到了81%,而选择“有满足感或兴奋感”的人占到18%的比例,选择“会有被骚扰的厌恶感”的人仅占1%.

2.3手机诱惑1.约1/2的大学生在学习时较难抵御手机诱惑

在上课、开会等需要静音或关机的场合,63%的大学生把手机调成震动或静音后,会私下悄悄察看手机,仅有37%的人会选择调成震动或静音后不管.而教师中仅有25%的人在同样环境下选择悄悄查看.

2.4手机功能依赖

手机的基本功能是通话和收发信息,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4G网络的发展,目前手机又开发了更多功能,在这里仅以上网功能为例,调查手机功能依赖的情况.

在校大学生中从不使用手机上网的人仅占2%,而教师群体使用手机上网的人仅为34%,可见在校大学生是手机上网的主要人群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呈现出取消使用的趋势.

3手机依赖的产生原因

3.1手机已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手机幻听、功能诱惑的调查结果表示,当今社会,手机已经和钥匙、钱包一同被列为外出的必备品,它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而演变成消遣时光、补偿孤寂心理、随时展现自我魅力的有力工具.手机补偿了以往媒介的非移动性,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手机的铃声及功能已完全融入大众生活,正如莱文森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手机铃声拥有深厚的共鸣之根,无论在私下场合还是公共场合,都会长期受到人们的注意,不可能受到怠慢”.当手机超越一种通讯工具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的时候,人们便难抵它的吸引力.3G乃至4G网络的出现,将手机的功能推向了更集约、更便捷、更多元的程度,手机电影的下载只需数秒,手机游戏的操作也愈发简单、流畅,手机浏览网页、阅读电子书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排解寂寞、娱乐消遣的最佳方式.但与此而来的,是手机网页不受防火墙限制,手机电子书可以任意下载等问题,手机客户端的产品质量不高、内容参差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2手机已成为社会资本获取的重要工具

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论指出,人的社会网路越大,社会交往越频繁,就可能获得越多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提高可能会影响社会地位的提升.手机已经成为大众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工具,错过一个,或许就会失去一个获得某种社会资本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交往焦虑和信息恐惧成为手机使用者的两种心理状态.交往焦虑既包含着对人际交往的心理期盼,同时也包含着对交往的恐惧与厌烦;信息恐惧则揭示了信息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或工作决策有所影响,人们害怕失去有用的信息,导致在使用手机时产生信息恐惧,即便在某些不适宜运用手机的场合也会私下悄悄查看手机.

3.3手机已成为一种身份符号

当代社会,手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社会网络的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而言,手机就是身份符号,某种程度上,它连接起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一旦手机停机或无信号,这种网络的连接功能即面临中断.人们对手机的功能消费已衍变成一种身份符号的消费,这一符号代表着个体对社会网络的融入程度.从公众视野来看,个体的趋同心理是手机依赖症产生的根源.社会网络的紧密融合促使个体必须使用手机,设置一个被公众认可的身份符号——手机,手机必须在既定的时刻保持畅通,接收来自社会网络的信息,若信息接收出现问题,极有可能造成社会网络的中断,引发更复杂的关系变化.

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网络,但大学阶段他们已需要逐步积累社会网络,他们有自己的社交网络,需要用手机来维持并扩大这一网络,以增加自己的资源储备,为进入社会做准备.手机的诱惑促使大学生尝试一些新的功能,比如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这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也有较大的影响.

郑州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4手机依赖症的对策

手机作为现代社会中人际传播的有效工具,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病症,因此,有必要找出一些方法来减轻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手机的依赖感,以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手机媒介.

4.1加强监管,净化网络空间

从社会层面来看,政府首先要加强监管,规范手机怎么写作商的商业行为,加大对违法违纪现象的查处力度,尽可能从政策层面净化网络空间,减少、暴力等非法信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加强手机网络平台的教育,宣传手机依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引导大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再次要建立网络平台信息过滤制度,对含有危险关 键 词的信息进行屏蔽,使大学生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4.2加强教育,提升媒介素养

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首先应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手机信息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高校可以利用班会、新生入学教育等载体,对学生进行手机依赖症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对手机信息进行过滤,避免手机依赖症在大学阶段出现.其次,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动向的关注,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将手机依赖症作为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变化及时进行疏导和指引,防患于未然.再次,高校应着力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高质量的大学生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使大学生不再将玩手机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摆脱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4.3增进沟通,打造和谐家庭氛围

手机依赖症的产生常与人的生活、工作环境相关联,家庭作为高校之外大学生的重要生活环境,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的责任和使命.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多鼓励引导,少批评讽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不再在手机中寻找关爱与满足.其次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娱乐之间的关系,培养业余兴趣,多为孩子创造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及对社会的抵触心理.再次家长应合理为孩子选择手机,注重手机的实用性,保证手机拥有基本的通讯功能,避免选择功能复杂的手机.此外,家长还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与学校相互配合,对孩子共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