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区中等职业教育方式的转变

点赞:24158 浏览:1086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内蒙古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有(不含技工学校)283所,比上年减少2所.其中,普通中专90所、职业高中131所、成人中专62所.全年各类学校招生105862人,比2010年减少18365人;在校生307919人,比上年减少26801人;毕(结)业学生人数91335名,比2010年增加6039人.(见图1)

图12007-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发展变化图

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度职业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

(二)师资方面

2011年,内蒙古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数为20970名,其中专任教师有15127名,较2010年增加474名,外聘教师1305人.专任教师中文化基础课教师有7522人,专业课教师有7262人,实习指导课教师343人.教师职称情况,正高73人、副高4239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8.5%;中级5487人,占36.2%;初级3988人,占26.4%;无职称1340人,占8.9%.教师学历水平方面,博士38人,占0.25%;硕士487人,占3.2%;本科11937人,占78.9%;专科2550人,占16.8%;高中及以下115人,占0.8%.(见图2)

图2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图

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度职业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

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共计13838637平方米(其中1848102平方米为非学校产权),生均占地面积44.9平方米;图书藏量5444312册,生均17.7册;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为58670.26万元,生均1905元;校舍建筑面积3101162平方米,生均10.1平方米.

(三)就业、对口升学考试及五年制高职招生方面

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大力促进职教毕业生就业.由教育厅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度职业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含对口升学人数)达到了93.4%.对口升学报考人数为10145人,对口招生计划为9560人,实际录取为8392人,完成招生计划的87.8%.区内有33所院校、区外有34所院校招收五年制高职生,计划招生11339人,实际录取9446人,完成了招生计划的83.3%.有3575名2008年入学的“3+2”分段五年制高职生顺利完成转段录取手续,进入大专学习阶段.

内蒙古农牧区中等职业教育方式的转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四)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方面

据统计,2011年内蒙古共有20所民族职业学校、82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少数民族生9055人、职业高中招收少数民族生9520人,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占招生总数的23%;少数民族在校生达70163人,占中职在校生总数的22.8%;少数民族毕(结)业生18842人,占中职毕业生总数的20.6%.民办学校全年招生11051人,在校生达到30442人,毕(结)业生数为9483人;教职工2686人,其中专任教师1425人,外聘教师713人.

二、内蒙古农牧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牧区居民观念保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

内蒙古农牧区多数为传统农牧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家庭负担重,尽管部分非农产业的农牧家庭及东部地区的农牧家庭经济并不困难,家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影响,多数家长和学生的观念是通过考取普通高中、大学的途径,脱离农牧区环境,在城市里找到理想的工作.

笔者对100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随机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检测设您(或您的孩子)今年初中毕业,您希望选择哪一条途径发展”时,有83.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上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学”,有12.3%选择了“上中等职业学校,然后上大学”,只有4.5%选择了“上中等职业学校,然后就业”.职业教育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不同教育类型的人口“分流”变成被选拔与被淘汰、受青睐与受歧视的重新归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承认一种“考试状元”,而且由于大量被认为是“学业失败”的学生进入了职业教育系统学习,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次等教育”,是“无奈的教育”.调查中,很多家长表示,职业学校招收的大多是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家庭贫困的学生,如果让自己的孩子去职校,不仅家长没有面子,孩子自己也会觉得前途渺茫.另外,根据他们的“经验”,中专毕业生大多工资待遇低、工作不稳定、工作环境差.相当一部分家长与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去以前的技校学习,不是正规教育,“低人一等”.

(二)办学方向存在偏差,单一的“直通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然而据调查,对口升学成为许多内蒙古农牧区职业中学办学的主要目的,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赋予农村职业教育的方向严重背离.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职业中学都将对口升学作为办学的主要支柱.事实上,多数的职业高中都在探索对口升学的路径,把对口升学作为学校发展的支柱之一,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才选择就业,而这种“直通车”式的模式更适合于怎么写作业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农牧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更需要学习与实践反复交替以提升技能的模式.许多职业学校定位于单一的“直通车”办学模式,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农牧区的富余劳动力、建设新型农牧区的目标,也给办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农牧区的社会需求缺乏敏感性,不能适时进行专业调整.随着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畜业等特色产业的大力发展,原开设的专业远远不能满足地区经济需求.其次,原有的培养模式对实践技能重视不足,缺乏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第三,由于地区差异,农牧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总体数量不足,专业课教师与普通文化课教师比例失调,教师多为大学本科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技能,参加继续教育机会少、层次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三、内蒙古农牧区中等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牧区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方式

农牧区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办学条件与国家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同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尽管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仍然较低,各地政府应在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紧核算和制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均经费标准.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展校企合作,同时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构建多渠道、多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方式,切实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内蒙古从2009年开始已对边境33个牧业旗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了免学费政策.2010年内蒙古除了实施国家关于涉农专业学生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外,又把城市贫困家庭的学生纳入到免学费范围,使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学生达到在校生总数的50%以上.尽管内蒙古已经在2012年全面实现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对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了免收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的“两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牧民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许多家庭仍然难以支付学费之外的费用,因此,在“两免”政策的基础上,同时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对农牧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施贷款制度,通过奖学金、助学奖、贷学金等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资助,同时对贫困家庭和贫困地区的生源实施以学生福利券的形式进行补贴.农牧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农牧业的现代化、农牧区的繁荣稳定、农牧民的全面小康紧密相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是内蒙古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又一重大举措.

(二)调整专业结构,扶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和民族特色专业的建设

随着农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受到挑战.建设符合地区发展需求的专业,培养地区需求特色人才成为当务之急.针对农牧区地域特色,应扶持建设一批与特色农业、生态牧业相关的涉农专业.内蒙古农牧区的涉农技术人才队伍缺乏青年技术人才,更缺乏了解农牧区、熟练掌握技术的青年人才,而农牧区的生源正是最合适的培养群体,要提高涉农专业的地位、拓宽就业路径,培养聘请一批技术能手、农业专家参与实训教学,在理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际下到田间和林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实现毕业后的无缝式工作对接.实行产教结合,使专业怎么写作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区的实际需求,依托专业怎么写作企业,企业获利反哺专业,凸显专业的示范性和农业技术发展创新的推动作用,双方互为利益群体,齐头并进.

另外,针对内蒙古民族文化及风俗特色,应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设民族特色专业.近年来,各地十分重视民族技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民族技艺人才队伍建设,但各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授,传统上主要靠父子、师徒关系,口传面授,没有形成有效规模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79个项目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达斡尔族乌钦、鄂伦春族摩苏昆的说唱艺术、桦树皮制作技艺,以及蕴含狩猎农耕文化的萨满服饰等,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能够为培养民族技艺传承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应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类型、经济结构的现实需求及语言环境,开设民间传统工艺、民族文化艺术等专业,编写民族技艺相关专业的课程和专门教材,建设“技能教室”,打造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建立相应的技能教学平台,形成与传承表演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等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过程;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依托特色专业开展技艺展示以及艺术创作活动,具有发掘、保存和研究民族文化艺术与民间工艺原始资料、实物等的能力,培养民间工艺技能人才和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依托地区民族文化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转变培养模式,整合教育资源,与先进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平台

健全规范目前农牧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要求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农牧区现有区域情况,针对贫困的牧业旗县等生源逐年趋少、生源质量下降、学校资金投入不足、办学规模小、投入成本高教育产出低、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社会适应性差、没有竞争优势,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对院校或地区进行分割区域教育资源整合.温家宝同志在《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讲话中指出:大力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职教资源整合后,要对区域内的中职院校进行统筹管理,支持鼓励民办职校的建设和发展,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对有需求但能力有限的职校进行办学设施改善,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青年教师,对贫困生和半工半读的优秀学生予以适当减免相关费用.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使农牧区既成为生源的“输出地”,又成为毕业生的“输入地”.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迅猛,胡杨林、巴丹吉林沙漠等景点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人数锐增,导致民族文化知识与导游专业技能兼备的人才供不应求.作为阿拉善盟的中等职业学校,应该迅速开展对人才的需求调研,开发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如与旅游局及旅行社合作,推行“政府订单,学校下单,政府写单”的人才订单模式,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发展职业教育是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不断健全规范农牧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体系,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为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源动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