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建筑

点赞:4265 浏览:173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希腊、罗马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再到如今后现代的不断发展,以西欧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建筑史的大趋势,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人们渐渐意识到建筑应该是温柔对待大自然的建筑,是珍视自然的建筑.隈研吾用自己的语言,因地制宜的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的探索,用东方人的手法去描绘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关 键 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自然的材料;文化的尊重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40-02

1自然的开放

“对我来说,理想的建筑不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而只会感受到大自然.我的梦想是创造出跟一般完全不同的设计视野,建筑与景观的确是不同领域,但我想把他们合二为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建筑世界里是资金充足且毫无戒心的.提案只要有那么一点点耸动就能通过建造申请.做什么造型都可以.提供了有才华的新世代足够的资金、案子以及不负责任的(甚至是失责的)鼓励.这使得已经饱受摧残的日本都市景观更加无法承受.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停止不前的日本经济使得建筑师不得不重新思考评估.隈研吾也在这一时期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隈研吾出生于1954年的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获得大学建筑硕士学位,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曾获奖项无数,是活跃当代的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1995年的“水/镜之家”(如图1)可以说是隈研吾创作生涯的里程碑.“我认为凸显个性是要极力控制的,有可能的话甚至要彻底消除.”就是秉着这种自然的理念,隈研吾用水和玻璃创造出了这个位于太平洋海面上的建筑作品.

为了使得大海这个水平面更加贴近人的身体,在细节上,他让作为建筑一部分的水平边缘不停地满溢,使得人们更真切的感受到建筑物的水平面与眼下的太平洋水平面融为一体.椭圆形客厅的地面也用玻璃制作,玻璃下面可以感受到水的深度.建筑最终让人感觉玻璃地面和其他的一切都漂浮在水面上.同样的处理方法反复的被用在其他细节处,使得水和身体能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纵向来说,站立的建筑元素也采用玻璃的结构,尽可能的削减了建筑的存在感.这样的全玻璃式建筑难免会显得过于单一,因此,建筑尽可能的采用光来丰富空间.屋顶使用百叶窗为元素,将屋顶的光打散,形成细小的粒子与水面的粒子一起舞蹈.由此也产生了隈研吾的粒子建筑理论,对其以后的作品有深刻的影响.


“水/镜之家”这栋建筑让我想到隔膜的渗透性,一种生物学的程序,由此水可以渗透到薄膜的细胞里.隈研吾的“水”是自然,隈研吾的“细胞式薄膜”则是他建筑营造的空间感受.这一点在他的好多建筑中都有所体现,例如高柳町的阳乐屋,利用和纸①的语言来表现纵向空间,更加削弱了建筑的沉重感和体积感.这一点和妹岛先生②的建筑情感很相似,建筑在这样的诠释下,仿佛看得到,抓得到的空气,他有向度,有长、宽、高,可是很轻.

2独特的材料运用

“在我画建筑草图时,我会创造一个跟将来要住在里面的人有关的故事.我想着他或她置身于这建筑环境的心情,也想着材料的问题,想象着材料触摸起来的感觉、想象着材料如何影响心情与想法.这就像是人在决定冬天或夏天该穿什么衣服一样.自然的材料可以创造出心情的平和.建筑也是这样.”

自然的建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时代,隈研吾关注的是更加纯净的材料,更加自然的建筑.“自然是某种关联性,自然的建筑,就是与场所建立了幸福联系的建筑,这种幸福的联系,则是要与场所的景观相融合”.在隈研吾的建筑中,材料的选择对于这种自然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经常因地制宜,大胆采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传达出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像这样的案例有很多,例如他2000年设计的那须石材美术馆.

石材美术馆(如图2)是受那须当地的石材商白井先生委托所做的石质建筑.一般的石材建筑,大多是使用混凝土搭建骨架,再贴上薄石片,仅作表皮文章,以廉价而简便的方式提供美好自然的仿制品.也使得建筑丧失了与人类和物质建立的美好关联性.然而隈研吾在设计中,采用最原始的砌体结构,用垒砌的方式构造建筑.但这种过于直接的表达有时太过厚重,割裂了室内外的联系,丧失了空间的流动性.基于这个原因,“透明的石壁”就产生了.所谓透明,是隈研吾将石墙抽掉了三分之一的石块,使得原本笨重的墙壁突然变得轻盈.光线从孔洞中温柔的照射进来,柔和且充满温情.对于建筑细节的处理,再次利用石材,制作出轻盈的百叶窗(百叶窗的形式也因此成为隈研吾惯用的表达手法),不仅如此在旧米仓的改造中采用当地的芦野石为石材,与周围材质统一,使旧事物能够缓慢、舒畅地向新事物过渡.这种由旧到新的渐变,同时也是由沉重到轻盈的渐变,由暗到明的渐变.“渐变能够修复环境”隈研吾这样说.

平面设计师原研哉曾这样评价隈研吾的建筑:“隈研吾的建筑是小数点式的建筑.”的确,隈研吾的建筑不是循规蹈矩、非0即1,或者1之后就是2的建筑,而是类似1.458这样的建筑.

3建筑内部让人愉悦的气氛

“借由自然材料的帮助,我发现了空间的诗意与魔法.”

“长城脚下的竹屋”(如图3、4)应该是大部分中国人了解隈研吾的开始.隈研吾用竹子来做建筑,不仅因为竹在他的思想中是中国的代名词.也与他对竹子的兴趣密不可分.隈研吾的童年时期,后山的竹林带给了他无尽的乐趣.因此他也一直想要创造一个竹林那样的空间.“竹林的美来自竹子的强韧.它就好像美丽而坚强的女性的双腿,纤细笔直,却有一种温柔的坚强,能够抵挡任何强风的侵袭.这坚强、温柔又纤细的事物,扎根于地下,与大地成为一体,彼此支撑.”这正是竹林美得起源.与其说竹子是木材的一部分,还不如说他是大地的一部分,这种关联深深的感动着隈研吾,并在其“长城下的竹屋”中真切的体现.最开始在竹材的选择上,隈研吾没有过多的采用日本的模式,不仅接纳了中方提供的处理较为不均的竹材,在与工人的交流中,他又将往常的竹子浸泡,形成茶色,更加流露出一种浓厚的中国韵味.(当然浸泡染色也是出于对竹材坚固性的考虑).竹屋的内部空间简约,空灵,竹子如百叶般排列,与自然交织,附有浓厚的东方禅意.其实说内部也不是那么贴切,因为在隈研吾的建筑空间中,一直在演绎的并不是单纯的内部或外部,而是内与外的关系,它不建立在“二元”基础上.他先建立“二元”,然后支解它,而不是一味的去呈现.

隈研吾的竹屋,像是在环境中不停地呼吸,生长.

2008年,隈研吾在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又一作品“瑜舍”(如图5、6)中,对于空间的塑造也很有代表性.它说“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都会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回归田园,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建筑似乎是需要有故事的,有语言的.在“瑜舍”的设计中,利用空气感和对流方式的不同,改变了酒店空间的一贯定义,减少传统酒店的间隔限制,营造出一个顺畅自然的空间.采用软性光的处理手法,使大家走进这间酒店,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吹拔,天花板上的横向格子和室内垂下来的透光垂帘使得自然光可以更加柔和有层次的落在客人身上.不仅如此,在进入房间后,墙壁上不同纹样的重叠,使得自然光照射进来后能够经过不同层次的纹样遮挡从而形成不同亮度的光.这样的手法使得人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既能够感受到家的亲切感和亲和力,同时,这些光的编织,更是令人感到欣喜.

这样看来,隈研吾的确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建筑师,他让人置身于城市的绿洲中亲身的感受自然等

解读隈研吾的建筑,就像泡个很舒服的澡那样,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感觉恰到好处,给人种说不出的状态.隈研吾的建筑,其实一直是在吸纳各种不同的组成和材质,其建筑非常在意物质性的表现,而这背后,如诗一般,充满着对自然的感悟.“建筑原本就背负着必须从环境中凸显自己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是一种被迫从环境中割裂出来的宿命.”而隈研吾要做的,也许就是颠覆这种命运,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连接起来,回到建筑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