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促进金融怎么写作

点赞:12915 浏览:570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检验金融改革工作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提高了金融怎么写作效率和质量,是否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在我国金融业融入世界金融一体化的新形势、新挑战下,如何进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产品、提高怎么写作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论坛以金融创新为主线,汇集了银行融资怎么写作、证券市场创新怎么写作、保险创新产品怎么写作等文章,希望这组文章能使读者对我国金融怎么写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徐宝林

自1972年外汇期货诞生以来,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不断出现,交易规模屡创新高,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亮丽风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 2004年底的统计,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额为873万亿美元,是当年全球GDP总量的26倍多.顺应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商业银行应当抓住机遇, 积极投身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

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点产品

根据金融市场发展阶段的总体情况,建议分阶段、分步骤、有选择地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寻找突破口,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衍生品种,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带动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发展以人民币利率互换为重点的利率类金融衍生品.

利率期货是当今世界上成交量最大的金融衍生工具,从世界范畴的统计来看,在全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利率类衍生品交易几乎达到90%.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除存贷款利率以外,其他商业性贷款的利率均已放开,需要积极发展利率类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

利率互换,也称利率掉期,是指交易一方将自己的流与交易另一方的流互换,利率互换可以是固定利率换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换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换浮动利率.其定价原理是按照不同流的净现值相等原理计算所需的固定或浮动利率水平.核心在于以固定利率支付的一方用什么样的固定利率支付给互换对手利息,这是利率互换的定价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市场对未来利率的预期.从长期来看,利率互换业务不仅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与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利工具,而且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效率,形成新的基准利率品种,为其他衍生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可对冲风险的工具.

利率互换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提供重要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在长期的利率管制环境下,商业银行没有主动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国内大银行存款平均期限均在半年多,而资产运用平均期限远远高于存款平均期限,各大银行存在的利率风险敞口平均有几千亿元,当利率发生不利变动时,将引致较大损失.根据国际惯例,负债结构与资产运用相比,利率风险敞口过大就需要运用利率互换等衍生工具处置利率风险.利率互换作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及资产负债管理工具,有利于解决资产负债结构错配问题.

有人认为,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前,不能推出利率期货交易.其实,美国、日本等国家推出期货交易之前,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例如,美国1976年推出利率期货产品后,在1986年才实现完全市场化.他们是通过推出利率期货,逐步形成基准利率,反过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适时推出汇率类金融衍生品.

作为交易量和重要性仅次于利率类的衍生产品,人民币汇率衍生品也是应该发展的品种之一.

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施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由此前的盯住美元,变为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银行加快了推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步伐,汇率风险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汇率对国民经济影响不断增大,出口企业和商业银行承担了不同程度的汇率风险.

从企业和个人规避汇率风险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远期结售汇业务、掉期业务已不能完全满足它们的需要,人民币汇率的期货、期权类交易需求增加,需要适时推出汇率类金融衍生品.

尽快恢复和发展国债期货.

从市场状况来看,应当尽快恢复和发展国债期货.因为在我国各种利率类投资工具中,国债作为利率市场的最基本品种,不仅是最受欢迎、市场交易最活跃的交易品种,而且它的发行机制、监管机制和现货市场都是最为完善的,其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最高.

随着我们国家市场化改革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市场主体对于利率风险管理及其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国债期货正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不仅如此,国债期货交易还能显著地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为机构投资者增加新的投资品种,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降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有利于组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国债期货是最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很多国家在利率管制尚未完全放开之前,就已建立了国债期货市场.美国在1986年才实现了利率的完全市场化,但此之前,美国早已上市了2年、5年、10年、30年期等长期国债期货合约以及短期国库券期货合约.日本在1985年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就及时推出了10年期国债期货交易,而日本于1994年10月才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从国债期货停盘至今已十年,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交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国外情况看,国债期货交易的顺利开展必须以一定规模的现货市场为支撑.各国开展国债交易之初,其国债占GDP的份额大致为14%~45%.目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国债规模占GDP的份额约为15%,这个比例甚至高于韩国开展国债期货时候的水平(14.4%).现在我国的债券回购利率已经市场化,交易量非常大;长期国债利率通过公开招标产生,也提供了市场化的、独立的、仅以时间偏好为标准的固定利率;从发行方式上,短期国债改集中发行为滚动发行.这些都为开展利率期货交易创造了条件.

从理论上讲,国债期货交易要以利率市场化作为前提条件,但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又需要国债回购、期货和期权市场作为配套的市场机制.由于国债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排头兵,因此更需要国债期货市场的起步和发展作为呼应.

国债期货推出后,将会为利率体系引入远期揭示机制,这将有利于促进市场形成利率和债券合理定价,有助于构筑更为平滑合理的市场收益率曲线,进而通过利率市场与股市、汇市变化的联动性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

完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制度与交易规则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是杠杆性、融资性、风险性和虚拟性.在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程中,完善金融衍生品有关的交易制度与交易规则十分重要.

一是各种衍生品交易适时定价.改变目前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单边市”的情况,远期交易采取到期日本金全额交割和轧差交割的方式,为银行间交易提供灵活性,促进市场供求平衡.

二是引进询价交易.把询价交易作为对现行竞价交易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丰富市场交易方式,给银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降低交易成本.引进询价交易有助于突破有形市场的运行时间限制,实现24小时连续交易,便于银行本外币兑换的敞口风险控制.同时改变由外汇交易中心集中清算的局面,分散清算风险.

三是实行备案制的市场准入方式.通过实行备案制的市场准入方式,增强市场的竞争性,不断提高银行对市场走势的判断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

四是加强培育相似度检测机构,推行市场做市商制度.包括中小银行可以借做市商这个相似度检测来完成写卖业务,在市场上得到更好的,也能更好地控制风险.逐步改变目前交易主体比较单一,交易比较集中的情况,增加市场产品的流动性,完善市场的发现功能.

五是培育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基础.目前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尚不完善,亟需监管机构和市场投资机构来共同培育.比如:对利率互换交易进行合理、准确的定价和估值,不断完善浮动利率基准和远期利率体系等.

六是增加市场透明度.在“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下,保护投资者利益, 使投资者对市场形成理性的预期,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探索协调高效的市场监管

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动力来自于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中国的市场是一个转轨中的市场,为了使衍生品市场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必须完善市场监管,建立严格的企业自身风险管理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协调高效的外部监管体系.

建立清晰的市场监管规则.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根据市场风险管理原则把金融机构的代客业务和自营业务按照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统一进行监管.代客业务和自营业务都体现为金融机构靠自身的信誉进行交易,在监管的过程中可以一并看待;金融机构要针对不同产品特点、不同的贸易背景、不同的客户对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提供差异化的金融衍生品.

建立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参照三十国集团的建议,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企业应在董事会批准的风险管理和资本政策的总框架下开展衍生品交易,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企业对已成交的衍生品,要定时计算价值,并与控制市场风险的限定标准进行比较;企业要全面测定信用风险;企业要及时跟踪衍生品交易的可实施性;企业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监控制度.

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做市商准入制度.制订完善的做市规则和报价规则,加强与做市商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修改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交易报告制度;明确约市商的做市职责并监督其履行职责;禁止做市商限制竞争行为;禁止做市商利用信息优势“提前行动”;建立一个合理的做市商市场行为与业绩评估体系等.

不断完善交易所的自我管理.交易所要不断完善市场监控系统和财务安全保障系统.市场监控系统通过确定交易者的类型,分别确定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的最大持仓量,全程监控参与者的操作是否合法,防止市场被操纵和垄断;财务保障系统是风险管理和财务监视的结合,包括:保证金制度、逐日盯市制度、清算会员和客户资金分离制度、清算会员最低资本要求制度、财务稽核制度等.

强化政府的依法监管核心地位.政府监管的主要职责是:完善立法;加强对衍生品使用者的监管;处理突发事件;惩治违规行为.目前要进一步明确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职责,避免监管的重叠与真空效应.在进一步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和透明度建设的同时,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开发设计更多的风险转移和对冲工具,合理“配置”风险,将市场风险从被动管理逐步转变为主动调整和控制.

总之,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对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及其避险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正处在上升阶段,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结合我国国情,根据现阶段的经济、金融条件,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商品融资是个新商机

谢一平

商品融资对目前的中国银行业还是一个新兴事物,为了解决困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为了开拓客户资源和新的市场,已有几家银行在关注商品融资并进行试点.

目前,商品融资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范畴,没有很多案例,也没有成熟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措施.笔者在此交流的是一些尚不成熟的想法,亟望能对银行管理人员有所启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什么是商品融资

商品融资是指购写商或者销售商以其未来或者已持有的商品权利为抵(质)押,向银行申请短期融资的业务.商品融资的范畴与目前讨论较多的国内贸易融资的范畴交叉重叠,商品融资强调物权和物流对应的收益,不包括怎么写作贸易融资,也不必然要求单据的转移.

实际上,国外并不强调流动资金贷款的概念,收益和风险的权衡最终需落实到债项设计上,区域、行业、优先性安排、期限、担保、利率等要素是设计债项上需要关注和控制的,至于是流动资金贷款还是项目贷款无关要旨.在国外,商品融资或者说商品收益权融资是基本的信贷产品,大抵没有外国银行家能够理解国内长期存在的铺底流动资金贷款的概念.

按照融资对象划分,商品融资可分为卖方融资和写方融资;按照物权凭证的种类来划分,可分为仓单质押融资、融资、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项下的打包贷款等.

我国银行业开拓商品融资业务的现状

早在2004年11月,联合国贸发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商品贸易融资和发展:创新的融资机制”的专家会议上就提出:需要大力发展商品融资业务.会议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获得资金的渠道受到严重限制.与世界市场贷款条件相比,发展中国家大多数银行只接受某些固定资产抵押放款.由于大多数人是初级商品生产者和加工者,缺乏资金而难以实现多样化生产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发展.这次专家会议对商品融资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更需要大力发展商品融资业务.

显然,对于习惯了不问具体债项用途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我国银行业来说,商品融资是一个很新的事物.抓住机遇,积极稳健地创新发展,才能抢占业务经营的先机.

目前,工行和招商银行推出了商品融资产品.2006年7月18日,工行与中国外运集团签订了《物流金融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型产品.双方在框架协议项下,签订了《商品融资专项合作协议》,承诺将共同为客户提供原材料及产成品库存、在途货物的融资.与中国外运集团的合作将强有力地推动在仓储保管和监管合作支持下的商品融资业务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工行的商品融资业务将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工行北京分行已经运作和推广了“汽车合格证质押贷款”,并尝试推广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国内保理、融资、国内信用证等新业务品种;工行上海分行于2005年底成功推出“钢贸通”和“车辆通”,为钢材写作技巧商和汽车经销商提供短期融资.

招商银行为客户提供的商品融资产品包括:保兑仓、仓单质押担保贷款、动产抵(质)押贷款、商品提货权贷款、国内保理等.

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无具体贷款用途,银行对贷款投放和收回失去控制.众所周知,以往银行投放的一般流动资金贷款用途都是“用于企业日常经营资金周转”或者是没有具体所指的“用于购写原材料”等.银行在审查一般流动资金贷款时,关注的是客户历史信用状况、财务经营实力,无从关注具体债项,所谓的债项设计也是跟着感觉走.由于没有限定具体的贷款用途,也就谈不上对贷款投放和收回的控制了,银行信贷人员实有“靠天吃饭”的感觉.

企业短贷长用,银行与企业陷入信贷怪圈.对“好”的企业,银行舍不得退,“求”着企业继续占用银行贷款;对“差”的企业,银行收不回贷款,流动资金贷款长期沉淀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周转中,无从抽身,企业以低息成本长期占用银行资金,直至企业死亡或者逃废债,使得银行屡败屡战.

银行“灵活处置”,掩盖真实贷款质量.借新还旧、收回再贷、还旧借新、再融资、重组都是中国银行业特定历史时期的专有名词.不难想象,短贷长用下的借新还旧、收回再贷、还旧借新、再融资、重组暗含着不良贷款,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真实的贷款质量很难为外人所知.

开始具备“股东意识”和“市值意识”的商业银行终于树立起经济资本占用、经济增加值核算、净资产回报率、总资产回报率等概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银行管理人员懂得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原则,开始真正脚踏实地地管理每一笔融资业务风险.这是中国银行业可喜的进步,它将推动巨大的银行生产力.不再有借新还旧是一个标志.

但我们不应忘记历史.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式曾给银行业带来严重的资产质量问题.以工行历史上两次大规模剥离不良资产为例,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占剥离的贷款总金额的84.5%;在历年的政策性核销中,流动资金贷款核销金额占总核销额约72%.

商品融资风险管理要点―以仓单质押为例

交易背景和资料真实性审查.作为依托于商品物权和收益权的商品融资业务,对其交易背景进行严格审查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有交易是真实的,物权凭证和单据才可能是真实的,商品融资对银行才可能是安全的.显然,交易背景和依托于交易背景的资料真实性审查是商品融资业务的首要环节.

银行、借款人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商品存托和监管协议是风险缓释的重要手段.商品物权和收益权是商品融资的基础,因此在银行不可能建设大规模的仓库来存储货物的情况下,借助物流企业的保管和进物的协助监管,能够有效降低商品融资的风险.

选择不易腐烂、市价稳定、流动性良好的商品.

执行必要的购销方资信审查.商品融资将债项审查的地位突出于客户审查之前,但这不意味着完全免除客户审查环节.所谓“好人办好事”、“坏人办好事”、“好人办坏事”和“坏人办坏事”的组合中,“坏人办好事”的概率要远低于“好人办好事”的概率,因此选择“好人”是必要环节.

依托于商品融资业务的要旨――把握银行资金流、企业物流和信息流之间的无缝匹配,可以衍生出很多的融资产品.把握企业一次生产循环,银行信贷资金的匹配金额、期限、投放进度、回款控制模式都将蕴涵其中.对银行而言,有的放矢地抓住物流,控制债项风险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新模式将扩大可进入的客户群,增加收益来源;对企业而言,银行的门槛不再可望不可及,持有真实的交易,具有真实的收益就有机会从银行获得杠杆融资,提升发展速度.这是一项生机勃勃的事业.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

面临需求升级换代的中国证券市场

阙紫康

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经历了几次升级换代,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三大件”可以清晰地刻画出演变轨迹.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是主导或支持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大类市场主体,他们对该市场有不同层面的需求,但其需求目前都在经历该市场创立以来最为全面的一次升级.从发展趋势看,需求升级虽然不会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留下类似于新老“三大件”一样清晰的标记,但中国证券市场为此发生深刻变化毋庸置疑.

政府:中国经济需要一个更为强大的证券市场

目前就给中国金融结构选择挂上资本市场中心,抑或银行体系中心的标签为时尚早.中国的金融结构远没有定型,调整方向的选择也还在探索中.美国式的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金融结构体系是否适合中国,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更为稳健的证券市场已成为共识.“国九条”的出台展示了政府致力于发展证券市场的决心,此后两年各种政策的出台和有效落实也表明政府有能力将决心变成现实.

对于一个政府主导型的证券市场,政府自身的需求变化无疑是影响该市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为国有企业怎么写作曾经在不自觉中成了政府对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制度需求,而这一需求在现实中又退化成了为国有企业融资.今后,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这盘大棋,政府会如何调配证券市场这一制度资源还有不确定性因素.可以肯定的是,为国有企业怎么写作在今后不再是证券市场惟一重要的功能,而这一功能本身也不再会退化成为纯粹的为国有企业融资的功能.作为主导者,政府需求的变化为证券市场发展定下了基调,也为其他潜在的市场主体的需求、或原有市场主体潜在需求的显性化提供了空间.

企业:潜在需求被释放

融资仍然是企业对证券市场最重要的需求,因IPO暂停一年多这一需求在短期内存在集中释放的冲动.关于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目前各界已普遍接受一个理念: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是融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应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融资.应该是“什么样的条件”,指导思想一定是对投融资双方都更为公平的条件.毕竟,“双赢”或“多赢”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项制度安排保持长期稳定的坚实利益基础.基于全球最具潜力的上市资源储备和企业旺盛的股权融资需求,在未来相当长时期里A股市场将成为全球范围内IPO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如果将A股市场与香港市场里的IPO合并计算,以中国企业为基础的IPO的数量和规模具备长期稳坐全球第一把交椅的潜力.

因股权分置中国证券市场失去了并购市场的大多数功能,也使通过证券市场建立规范的员工持股计划无法实施.全流通为这两项潜在需求的充分释放打开了空间.A股市场可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并购市场之一,这有两个基本推动因素:(1)在国内,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升级,以证券市场为平台,以上市公司为支点进行的并购活动对于并购双方都有需求;(2)随着中国企业群体整体实力的上升,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外资本身的吸引力会逐步下降,通过证券市场获得中国企业的控制权和收益权的吸引力会成为外资投资中国的新的重要渠道,这也是中国企业家把自己的企业卖个好价钱的机会.

金融促进金融怎么写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风险管理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投资者:多元化需求开始显现

投资者投资需求的风险收益偏好的变化和多元化,是目前中国证券市场需求升级的亮点,也是整个市场发生变化的原动力.

一是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将经历一个持续的升温过程,证券市场是其重要目标.人民币强势崛起是不可避免的,这会从两个方面激发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相对而言,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一个更为直接但相对短期化的因素.更值得关注的是,依托人民币强势地位的确立,A股有可能大规模纳入海外投资者构建全球投资组合的备选清单中,这一影响将是长期的.相对于供给充裕的上市企业资源,资金供给不足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吸引力,加之人民币强势崛起为利用外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提供了机遇.目前QFII仍是利用外资的主渠道,这只是一个开端.基于美元的强势地位,美国证券市场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资金涌入,这是美国证券市场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发达起来的重要原因.在理论上,人民币的升值和强势崛起在未来也会把中国证券市场打造成一个全球性的投融资中心.


二是添补风险收益断层的需求.在我国的金融工具结构中,低风险的国债和高风险的股票供给相对充裕,但以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代表的处于风险收益中间地带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供给数量不足,这使投资者构建更为合理的投资组合少了重要的手段.随着“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和“莞深受益计划”相继开发成功并分别在沪深交易所上线交易,中国金融工具结构中的一道断层被弥补了.到目前为止两市这类金融工具不足10只,在数量上远不能满足需求.

三是奢侈性需求开始显现.如果以消费的眼光审视证券市场产品线,衍生产品一族无疑是证券市场中的奢侈品,它是为一批有着特殊的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提供的投资工具(或投机工具).在早期,这一奢侈品的供给因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暂时缺货.2005年权证市场出现,衍生产品这一奢侈性消费品显现了旺盛的市场需求.随着股指期货、单只股票期货期权等工具的开发,中国证券市场的奢侈性消费品的品种会越来越丰富,而中国证券市场中也将多出一批致力于衍生品的激进投资者.这批投资者在享受着这一奢侈品的快乐时,也在不自觉中成了市场中专业的风险承担者,而一批专业化的风险承担者的出现无疑有助于中国证券市场优化其自身的风险分布结构.

四是证券市场出现新的投资风格.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是推动整个市场投资风格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一个因素正在起作用,即60和70年代出生的那批中国人正在步入事业的黄金时期,并将逐步开始自己的金融投资计划.研究表明在美国“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那一代美国人,其头脑中没有1929~1933年大萧条的记忆,头脑相对简单且容易产生乐观情绪,他们特殊的投资风格自80年代以来已深刻地改变了美国证券市场的面貌.在中国,这批个人投资者会拥有什么样的投资需求和投资风格还存在一个逐步显性化的过程,但他们注定会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上打下自己的烙印.

反应: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

面对需求的升级换代,以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做出积极回应是证券市场的必然选择.

在制度创新层面,理顺基础性制度安排仍然是创新重点.面对各界对“T+0”制度的呼吁,中国证监会冷静的态度已表明管理层将优先考虑基础性制度创新.在基础性制度安排方面,继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后,发行上市制度将成为新的创新重点和难点.相关工作千头万绪,仅以“核准制”与“注册制”的选择而言,如果中国证券市场在放松管制的道路上再向前迈出一步,开始运行更接近“注册制”的发行上市制度,这一制度运行所需要的各方面供给条件在中国是否充足没有人心里有谱,事实上,多年来呼吁向注册制转换的研究者也没有真正深入、全面地考虑过这个问题.

市场创新无疑会围绕着“多层次化”这个主题展开.让中小企业板尽快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是中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的核心命题.此外,按照既定计划将吸引更多的科技园区企业到中关村报价系统挂牌,并打通该市场与中小企业板的“转板”渠道.新的《证券法》为“非上市公众公司”以及相应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市场的出现奠定了法律基础,适时发展中国的“OTCBB”或粉单市场已没有障碍.

产品创新中最激动人心的自然是衍生产品.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内地权证市场取得了从无到有并且交易量跃居全球第二的惊人发展.同期,全球权证交易量第一的德国市场依托9万余只权证产品实现了1549亿美元的交易量,而内地则依托27只权证实现了1172亿美元的交易量.这样的交易活跃程度无疑是不“正常”的.对这一现象要全面分析:中国1172亿美元的权证交易量就是中国证券市场衍生产品交易量的全部,如果对比国内外衍生产品交易量,1172亿美元实在不值一提.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中国权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投资者对衍生产品投资旺盛需求的宣泄渠道.随着衍生产品家族在中国证券市场逐步人丁兴旺,人们担心的权证市场投机过度的问题会自然消失,而基于一条完整的衍生产品线,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分布、交易手段选择也将得到优化.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

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证券市场创新机制

高 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怎么写作创新、机制创新以及监管创新,成为推动证券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证券市场不断走向成熟.

近年来的主要创新举措

前几年,随着证券市场历史遗留问题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逐渐显现,证券市场陷入了成立以来不多见的持续低迷状态,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融资功能几近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证券监管部门统筹考虑,着手以健全和完善基础性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主要有:

制度创新――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是困扰上市公司十多年的一个顽疾,是证券市场早期制度设计中的一个缺陷,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对其的危害性以及必须解决的迫切性,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取得共识.为此,在向全社会征集解决方案、理清思路、大胆探索之后,我国证券市场于2005年5月正式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提出了“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解决办法,并随后在两市全面推行.截至目前,股改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沪深两市已完成或者进入改革程序的上市公司共1119家,占应股改公司的83%,市值占比为81%,股本占比为79%,其中944家公司已经完成改革程序进入G板块,占应股改公司的70%,市值为29858亿元,占比约为72%.

股权分置改革,不仅仅是一项制度改革,更是一项制度创新,在没有任何可以参照和借鉴的情况下,通过各方力量的努力,融会市场共同参与主体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顽疾.这一问题的解决,打破了制约股份顺畅流转的障碍,形成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理顺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为推进市场化的并购重组和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构创新――分层市场体系.

一个完整健全的证券市场,应该依据不同投资者、不同融资成本、不同产品特性而提供多样化的融资途径.例如,美国证券市场主要由全国易所、地区易所、信息公告交易市场、粉单市场、地方柜台交易市场以及电子交易市场等多个市场共同组成,定位各不相同,彼此之间互为搭配,相互衔接,有机地组成了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为改变我国证券市场结构单一,满足股权转让的需求和融资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推出了深圳中小企业板和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股份转让系统,逐步建立了以沪深主板市场、深圳中小企业板市场、三板市场及中关村转让系统为主的分层市场体系.截至上半年,沪深主板市场现有上市公司1323家,总市值4.33万亿元,年交易额2.97万亿元;中小企业板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3家,总市值888.27亿元,年交易额868.53亿元;三板市场现有挂牌企业43家,转让系统有4家,例如世纪瑞尔.

产品创新.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在完善品种结构单一、改进市场缺乏低风险类产品方面有了较大进展,逐步推出了LOF、ETF、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权证等多种创新品种,活跃了交投,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其中,权证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作为配合股改的创新产品,权证上市开始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市场活跃度,甚至也带动了标的股票的上涨.宝钢权证是第一支,总数为3.877亿份,2005年8月22日上市开始,至26日,即达到每日254.07%平均换手率,日T+0比率达到82.21%,市场活跃度几近疯狂.市场高度活跃的背后,反映出了市场参与主体(及潜在主体)对久违的市场创新品种的渴求.分析权证背后活跃的原因,既有供给不足、欧式期权内在缺陷、规模较小的自身原因,也有T+0交易制度、涨跌幅放宽的制度性因素,但更多的还是满足了市场参与主体的需求,即满足了投资者套利和套期保值的需求,上市公司既可以融资,也可以进行股权激励.券商能够进行发行和承销,市场创新类券商还可以发行备兑权证,也可以承销其他发行人发行的权证,从而有效改变目前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

企业资产证券化不仅是一项创新产品,更是我国社会资本形成模式的新的开始.与传统的债务融资和资本金融资不同,资产证券化不是以企业信用,而是以具体资产信用来进行融资.同时,运用结构性的交易架构,辅之以外部信用升级和评级,达到降低融资成本,增强融资安全性的目的.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看,资产证券化已成为社会资本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可行之路.继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后,我国证券市场为满足企业直接融资需求,2005年8月26日成功推出了中金联通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启了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新时代.截至目前,共有7只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沪深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上挂牌转让,融资额近200多亿元,基础资产覆盖城市高速公路收费、市政建设、电力销售、设备租赁、污水处理和BT建设等,其中,中国网通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额达103亿元,体现了直接融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的支持作用.

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出,填补了固定收益类产品严重不足,尤其是弥补了中期档的产品不足的问题.期限匹配是资产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固定收益产品中信用产品的期限主要分布在1年以下和7年以上,其中80%以上的企业债券选择7年以上的期限并不是企业融资需求所致,而是为了规避企业债额度审批而不得已延长的结果.一年以下的品种主要是短期融资券.也就是说,在1年至7年之间,市场缺乏可匹配的资金运作产品,其对资产管理和资金运作所带来的风险将不言而明.目前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期限主要在3~7年之间,较好地满足了机构投资者风险管理的需求.

金融创新成为解决现存深层次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证券市场依托于转轨经济体制,从成立伊始就带有独特的“新兴+转轨”特征,既要处理证券市场发展的增量问题,又要处理和解决许多深层次带有传统体制烙印的存量问题.发展的问题,可以学习借鉴国外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发展经验,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却无处参照,无可借鉴.如果只谈发展,却任由这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存在并持续下去,则无疑是放任危机和风险的累积与扩大;如果不发展或发展过慢,则存量的问题可能会完全抑制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前景.这就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悖论,不能不发展,又不能发展过快,需要在发展中考虑可承受性、适度性和节奏性.

近年来,在着手推动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创新更多成为了解决中国证券市场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通过金融创新,突破传统观念和落后的制度安排的限制,改变观念,改革制度,寻找市场发展的突破口.例如,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出,弥补了市场品种选择不足的问题,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但更具有意义的是,通过该产品来带动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的改进,完善现有交易机制,提升流动性,以双边报价逐渐引进和积累做市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证券市场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交易系统平台.而这正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所必须和必备的,同时,多层次资本体系需要有多层次的交易机制,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交易机制也正是A股撮合交易机制的补充.

从微观层面看,创新产品为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满足了他们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金融的本质,正是风险的管理.企业,需要管理好市场风险、营销风险、风险以及财务风险,机构投资者,需要管理好利率风险、期限匹配风险和投资风险.管理风险,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创新产品正是适应了这样一种需求.从发达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历程与经验看,满足风险管理的需求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

推动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机制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转变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创新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体现了现阶段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安排,也反映出目前我们仍然处于以政府为主的决策体制和从严的监管环境中.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其标志之一是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我国资本市场需要转变现有创新机制,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培育市场创新主体,推动市场竞争的创新过程,营造公平、竞争和有效的创新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证监会上市部)

投资型非寿险产品前景看好

杨 鹂 刘玉琳

随着金融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投资型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产品,逐渐走进消费者的视野,成为投资理财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保险保障和投资的双重功能,投资产品对于保险公司快速积累资金,壮大投资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保险公司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什么是投资型非寿险产品

投资型保险就是带有投资性质的保险产品,该产品在提供保险保障的同时,保险人对投保人一定数量的投资金代为投资运用,所得的收益按照合同约定返还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投资型非寿险产品包括固定分红型、浮动分红型和投资连接型保险.固定分红型保险的收益按照合同约定的固定回报率返还投保人.浮动分红型保险的收益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按照约定分成分享,投资风险共同承担.投资连结型保险的运作模式类似于投资基金,购写者具有投保人和投资委托人的双重身份,并完全承担投资风险,投资产品的资金实行封闭运作,保险人则从固定管理费中获得利益.

2000年4月,国内第一个投资型非寿险产品问世,随后的六年时间里,先后有六家财产保险公司推出了投资型非寿险产品.这些产品无一例外都是家财险+投资的组合模式,保险期限从一年到五年不等,均为固定分红型,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投资型非寿险产品呈现出从固定收益向浮动收益发展的趋势,产品投资收益率同银行存款或国债挂钩,随着存款或国债利率水平的调整,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收益率将进行同幅、同步调整.这种设计避免了利率上浮给消费者带来的利息损失,在目前利率上浮期望较高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需求分析

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特点.

(1)兼具保险保障与投资功效

同其他金融产品相比,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特点非常鲜明,除了具有一般金融产品保值增值、资金融通等功能,还具有保险保障的特别功效,这是一般金融产品所望尘莫及的.由于风险水平不同,一般金融产品适用的人群都有局限性,如风险规避型人群不适宜购写股票等高风险产品.近年来,人们对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风险的保障需求日益迫切,这种需求无论对于风险偏好型还是风险规避型人群都普遍存在,使得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适用面和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2)投资风险相对较低

高收益与高风险相辅相成,从银行定期存款、债券、基金到股票,风险水平依次升高.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必需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时间等因素,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投资高风险产品,消费者的收益水平较多的依赖于投资能力以及运作时机,呈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选择投资型非寿险产品,收益率水平有固定保障,且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对风险承受能力低,有稳健理财需求的客户尤其适合.

(3)投资起点低

除投资收益率波动性较大外,人民币理财、外汇投资产品等的投资起点均较高.如今年6月工商银行推出的“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一年期产品认购金额最低5万元,预期投资收益率2.15%,而目前市场上的投资型非寿险产品投资金起点普遍较低,例如人保财险的金牛三年期产品最低投资金为5千元,年收益率3.14%.较低的投资起点使得投资型非寿险成为更加平易近人的投资选择.

(4)流动性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同定期存款、人民币理财产品类似,保险产品的流动性弱于股票等金融产品,提前退保一般仅能获得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的80%,直接导致投资收益的减少.因此,投资型非寿险产品更适合客户使用空闲资金进行投资.

国外投资型非寿险产品发展轨迹.

日本保险业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日本及韩国均具有东方国家特有的投资储蓄习惯,两国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发展轨迹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日本投资型非寿险产品诞生于1963年,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较快,前五年增幅达到24.17%.根据日本财险协会2003财年的统计数据,在人身意外险的直接保费收入中,投资型产品所占比重为60.65%.韩国2004年财产保险的直接保费收入为22527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877.3亿元),其中投资型非寿险占比高达42.8%.

日韩两国在投资型非寿险产品创新上的成果,一方面显示了投资型产品对非寿险业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设计满足了消费者保险保障和投资收益双方面的需要,契合了市场需求.

如何发展投资型非寿险产品

投资型非寿险产品成长空间巨大,但纵观国内该产品的发展可以发现,除了对投资金、投资收益率的几番调整,各家保险公司在产品结构、保障内容、客户定位等方面均没有明显改变,投资型非寿险产品一直局限在投资型家财险的狭窄空间,创新的步伐踌躇不前,这与广大客户对投资型保险产品的迫切需求尚有差距.笔者认为,财产保险公司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发展.

设计理念多元化.

(1)科学细分市场

目前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市场定位较为宽泛,保障功能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一旦利率水平发生波动,消费者容易转向其他投资产品.为此,财产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客户研究,根据客户的地域、年龄、收入水平等特征,细分客户与市场,深度挖掘潜在的保险需求,以细致入微的保险保障设计,让客户找到归属感,从而凸显产品的保障功能,增强产品的吸引力与营销效果.

在产品的设计理念上,可以借鉴日韩经验,引入保障内容多元化的产品设计理念,开发投资型意外伤害保险产品、投资型家庭财产保险与人身意外险组合保险产品,提升产品保障功能对客户的吸引力,丰富和健全投资型产品体系,发挥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兼营财产、短期意外和健康保险的优势,减轻投资型产品收益率过高给公司造成的压力.

(2)强化投资功能

随着保险“国十条”的出台,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能力逐步提高.财产保险公司可以把握时机发展与相关投资标的连结的投资型保险,加强对客户的投资需求分析,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来决定投资风险资产的参与率.如分别将积极、稳健和保本三种不同风格的投资账户作为连接标的,这些标的分别类似于偏股型基金、偏债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或短债型基金.严格设定这三类投资账户的投资范围、投资品种和投资比例,不同的投资标的对应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在实现客户投资期望的同时,降低客户个人投资的风险与成本,实现保险与投资的双赢,公司与客户的双赢.

产品开发标准化.

产品开发标准化就是针对特定的销售渠道,通过保险条款、定价、业务单证、管理流程和怎么写作的统一,对承保风险进行标准化、格式化和固化的保险产品开发模式.作为一种集合保险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的特殊产品,其产品标准化可以按照产品层次,做到四个方面的标准化设计.

(1)核心产品标准化

核心产品是提供给客户的最基本的保障和价值.投资型产品针对个人投保人,这就要求保险产品提供的核心保障要准确地对应细分市场需求,设计简单、清晰的具备保障功能保险条款和投资功能的保险条款,从而形成可供选择的菜单式或积木式的标准化产品.

(2)有形产品标准化

保险合同是保险产品有形的物质载体.这种有形载体不仅包括保险条款、保险单,而且还包括相应的宣传资料.从保险企业营销策略实施和控制风险的角度,投资型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作为保险产品有形的物质载体,其形式应当强调标准化.

(3)期望产品标准化

期望产品是投保人购写保险商品时期望得到的保障和价值,包括愿意支付的保费、及时充分的赔付和预期收益等.投资型产品针对个人客户,不同的销售渠道销售成本差别较大,需要按照不同渠道的销售成本确定反映成本结构的差异化费率.因此,投资型产品适合按渠道划分,设计不同定价的定额保单,从而使期望产品标准化.

(4)附加产品标准化

附加产品是保险公司为投保人提供的从承保、风险管理到理赔全过程的怎么写作.投资型保险产品作为金融产品的一种,其可模仿性非常大,当各个保险公司所提供的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期望产品大体一致,难以有效地进行差异化,竞争将表现为谁能增加为客户怎么写作的附加价值.通过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怎么写作体系,可以使保险产品的怎么写作价值得以有形体现,使投保人感受到保险产品所带来的物质和心理上的满足,使其从被动或试探性消费走向自动消费.

销售渠道多样化.

投资型产品的标准化必须和多样化的渠道销售策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获得成功.

目前,国内投资型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银行的兼业写作技巧、业务人员直销和个人写作技巧营销,部分产品销售借助邮政和网络.而在银行柜台,针对不同的保险公司产品多渠道交叉销售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各个保险公司之间间接销售渠道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银行渠道居高不下的手续费,银行与保险的相互参股,已经对传统保险业利用银行渠道拓展保险业务造成了冲击,投资型非寿险产品应该更多的利用成本相对低廉的其他渠道.实施投资型非寿险产品标准化的策略,使得投资型产品保障内容简洁易懂,固定收益简单明确,更适合新型销售渠道,电视购物、网络营销、销售、超市、便利店营销以及邮政写作技巧等方式均值得尝试.只有拓展投资产品的销售渠道,突破销售瓶颈,摆脱营销渠道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引导消费者的投资消费习惯,才能推动投资型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推动寿险产品创新

刘云龙

保险产品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制度环境和技术进步等四大因素的综合影响.笔者认为,我国寿险产品发展和创新,在经历了技术创新、渠道创新阶段以后,抓住保险需求的牛鼻子,大力推动寿险产品发展和创新,将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

技术创新、渠道创新引领保险产品发展

技术创新引领产品发展.

在美国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1992年引进个人营销写作技巧机制以前,我国寿险市场产品发展单一化,承保领域狭窄化,主要产品形态是短期意外险和养老年金保险.一方面与当时保险需求相关,另一方面,又与保险供给相关,由于保险发展处在起步阶段,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促使保险公司选择针对某一个特定人群开发和销售单一责任的人身保险,而且这些产品的开发对费率厘定的精算技术要求不高,准备金计算也比较简单,通过费率试错、调整就可以控制风险.

友邦保险进入中国市场后,开启了传统型的个人人身保险产品创新活动,寿险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生存和养老风险保障为主的传统个人寿险大量涌现.于是,各家寿险公司的个人寿险业务异军突起,只用了2~3年的时间就超过了“起家”的团体保险业务.

自1996年起,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一些寿险公司出现利差损.为适应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各寿险公司从1999年开始相继推出了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万能保险等新型人身保险产品.这些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和保障功能.虽然,投资连接保险、万能保险“创新不创收”,但分红保险大行其道,不少寿险公司的分红险业务比重超过了60%.

渠道创新引领产品发展.

从2001年开始,一些保险公司开始通过银行写作技巧销售寿险产品,并根据银行写作技巧销售的特点开发了专门的银行保险产品.自2002年第三季度开始,银行保险业务已全面超过团险业务.目前,个人寿险、团险、银行保险成为寿险公司的 “三足鼎立”.

目前,不少寿险公司正在探索、推广职场销售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打通团险直销体系和个人营销写作技巧体系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品发展.

在技术创新和渠道创新引领我国寿险产品发展的过程中,供给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全行业的产品开发管理水平不断改善,数据积累、经验分析、产品定价等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产品创新带动了寿险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销售管理、业务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当前寿险产品发展的局限

目前,在我国寿险产品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四大主要矛盾:

产品移植与产品本土化的矛盾.以个人投资连结保险为例,产品设计结构约定保险企业承担保障风险,保户享受全部投资收益的同时承担所有投资风险.但实际情况是,投资收益的剧烈波动打破了“保险产品无风险”的基本观念,导致大面积的退保风潮,给保户和保险企业都造成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研发人员在产品账户结构设计上复制国外同类产品,忽略国外资本市场相对成熟、保户对资本市场波动具备风险意识和承受能力的基本事实.而我国资本市场正处在发展的初期,市场并不成熟,收益难以稳定,消费者对收益波动的保险产品几乎没有心理准备.可见,产品设计结构没有处理好产品形态过渡所需要的一些必要特征,忽略了国内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习惯.

产品供给与产品需求的矛盾.一方面,产品数量多,但是有保费规模的产品不多.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产品总数超过了1300余种,但是其中800余种累积保费不足百万元人民币,甚至出现该产品的保费收入还不及寿险公司对该产品的开发和管理费用.另一方面,产品开发与销售存在错位现象.有些产品是为特定目标市场设计的,产品本身没有问题,但卖给了不合适的群体.

产品发展与销售管理的矛盾.很多保险产品的开发并没有立足产品技术含量和风险管理能力,仅仅是依靠财务政策推动和销售激励拉动.一旦其他主体大举进入该市场,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得不到体现,市场竞争就只好在“战”上徘徊,导致业务发展大起大落,产品赢利性很差.

产品发展与市场环境的矛盾.随着精算技术、风险管理技术发展,许多保险产品推广在技术层面上是可以实现的,但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制约,保险企业不愿意进一步开拓某些领域,这一问题在医疗保险领域体现得尤其明显.由于我国医疗管理、医院管理、药品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保险企业单方面无法控制医疗赔付成本,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医疗保险都处于净亏损状态,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老百姓对医疗保险市场的需求最为热烈.

针对保险需求,大力推动产品发展与创新

目前,我国金融保险制度正在完善,国家大力推动保险业发展的举措正在逐步贯彻落实,保险行业基础建设正在大力推进.2005年,新的行业经验生命表编制完成,为寿险产品,尤其是个人年金产品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精算基础.通过改革产品监管制度,规范产品形态,规定预定利率上限,加强产品信息披露,规范产品经营,加强销售行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产品监管制度建设和改革力度,为保险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而且,对外交流十分频繁,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合作日益紧密.因此,我国保险业有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基础开发创新寿险产品.

兼顾中国国情、金融市场特色和居民消费倾向,应该成为我们制定产品发展创新战略的重点.现阶段,我国寿险需求主要集中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健康风险保障和“三农”保险等方面.

积极改革产品制度结构.

截至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在2050年以前,老年人口还将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城镇新增家庭大部分是双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要负担四位老人的养老和医疗,可见未来寿险市场养老年金和各项医疗保险仍然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针对这些市场需求,一方面要开发涵盖范围更加广泛的新保险产品,另一方面要改革现有寿险产品的产品制度,为产品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我国健康护理保险的市场需求旺盛,也将成为健康保险的主流.2006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十条”中允许有条件的保险公司购写医院,将对医疗保险产品管理非常有利.寿险公司可以通过下属医院直接或间接控制保户的医疗支出,不但有助于寿险公司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怎么写作效率,可以预见各种层次的医疗保险新产品将大量出现.

细分市场需求.

把握客户需求,逐步实现市场细分,为不同风险需求的人群和企业提供不同保障,是保险产品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键.保险产品应该关注社会生活中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要区分城市和农村的差别、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差别、个人保障需要和团体保障需要的差别,这些都是社会经济客观存在的现象,同一风险对不同群体造成的最终结果可能相同,但不同群体对风险的态度却存在显著差异,保险产品责任设计需要体现这种差异,以满足细分市场的需要.

以个人健康保险为例,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对健康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承受能力是不一致的,对于一部分较为富裕的群体,他们对健康保障的需求不仅仅简单停留在重大疾病和医疗事故赔付这些初级需求上,客户有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如牙齿护理、定期健康检查、专属家庭医生、急诊特别怎么写作等等,这些需求都应该纳入保险产品的设计中,以差异化的费率体现差异化的需求.

加强风险管理和怎么写作创新.

目前,我国寿险市场承保利润空间仍然存在而且相对富余,存在让利于保单持有人的需要和趋势,需要通过保险产品给客户创造增值怎么写作和便利,通过保险公司转移和管理各种风险,是客户购写保险的重要目的.

目前,我国保险业已经汇集了一大批精算、风险管理和医疗健康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有能力向保户提供财务、投资、风险管理、健康管理的综合怎么写作,能够根据客户风险状况的变化,适时调整保障计划;定期根据客户健康检查报告提供健康管理建议,帮助客户预防和管理健康危机.通过这些增值怎么写作,建立忠诚客户关系,能够有效推动保险市场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柯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