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

点赞:18024 浏览:810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和案例研究对有氧健身课程和有氧健身课程体系的概念进行界定.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有氧健身系列课程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揭示有氧健身课程教学规律,建构有氧健身课程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有氧健身课程;有氧健身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03-04

21世纪,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担当者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建设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之一,它既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如何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建构与当代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及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新的体育课程体系,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环节,是我们高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而有氧健身课程体系的建设即是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的要求,又是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1 有氧健身课程体系的理论建构

1.1概念界定目前,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来看,可将以下运动课程列为有氧健身课程:如“游泳、自行车、定向越野、跳绳、快走、慢跑以及有氧健身操、轻器械健身操、体育舞蹈、瑜伽、普拉提、排舞、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芭蕾形体和啦啦队等”.这也称为列举式概念,但各普通高校对概括式概念众说纷云,莫衷一是.

作者以山东省《有氧健身》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通过综合大量国内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对国内、外相关资讯的搜集,把“有氧健身课程”界定为“具有有氧运动特点的、以发展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体育与美育完美结合,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终身体育为目的的体育课程”.而“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则界定为“依据体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以实现有氧健身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对有氧健身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外群体、学生社团、训练与竞赛这四个层面和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七个模块进行建设的具有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山东省有氧健身精品课程的建设着重把有氧健身课堂教学、课外群体和校外竞赛等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把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外竞赛活动纳入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中,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联系体,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体精神,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创造环境;在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与考察的同时,为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体育素养搭建平台.

1.2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意义在实施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21世纪,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所在,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基础工程.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体育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及发展趋势,决定着高校体育是否能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有氧健身运动发展成为高校的有氧健身课程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进程.将各种有氧健身运动项目科学化、理论化、课程化使得高校的有氧健身课程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符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在现行体育课程体系的宏观指导下建构顺应时怎么发表展的、科学的、具有创新理念的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3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案例的经验与特点

1.3.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为了进一步配合本科生教学改革,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素质教育,探索开发有氧健身课程新的开课形式与内容,改革有氧健身课程现有考试制度和评教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构有氧健身课程体系.把原有以单一教学内容为主的健美操课程,经过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改革,从2005年起历经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健美操》精品课程、山东大学《健美操》精品课程和山东省的《有氧健身》精品课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

1.3.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开放的管理机制.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根据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三学期制”教学改革的总体方案,实行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教学选课制.

多样化的课程结构.有氧健身课程分为必修课、通识课和第三学期课.必修课为有氧健身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实行“阶梯式”教学,即基础入门课程、中级课程、提高课程与运动训练综合课程,通识课和第三学期课将面向全校的学生(包括研究生),采用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群体、校外竞赛相结合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丰富的课程资源.把原来单一的健美操课扩展到现在的有氧健身操、轻器械健身操、体育舞蹈、瑜伽、普拉提、排舞、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芭蕾形体、啦啦队和定向越野等十几门有氧健身课,引进并开发了当代学生所喜爱的极具时尚、富有活力的系列有氧健身课程.

科学化的网络系统.《有氧健身》作为山东省级精品课程具备一套科学的、健全的、完善的网络系统,如申报网站、课程网站等.自2007年,山东省有氧健身精品课程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使学生不但把网络作为学习的第三课堂,进行查阅、观摩、咨询与沟通,同时还使学生在网上完成选课、教学评估、体质测试预约与信息反馈、多媒体教学和学生成绩录入与管理等工作.

山东省有氧健身精品课程:http://202.194.40.31:83/Index..

综合的学生评价体系.结合课堂教学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指标对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结合课外群体、竞技训练等内容对学生的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进行评价;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为评价方式,做到“以学生为本”,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r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科学化的教学监控机制.学生可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等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实施网上评价.这样既提高评价工作效率,又避免了抽样误差,还可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

2 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当前,随着国家教育部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的颁布:“终身体育”、“以人为 本”、“健康第一”等理念便引领着高校体育改革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逐渐走向深入并日趋完善.高校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也皇现多元化态势,主要表现为健身需要、娱乐需要、健美需要、个性化需要、终身体育需要和多样化需要.在此背景下由“娱乐体育”、“大众健身”、“休闲体育”倡导下的一系列社会新兴的、流行的、代表当今时尚的有氧健身项目也迅速地走进高校体育课堂.

作者通过对国内大量资料和文献的查阅与对比,发现我国普通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显得繁乱而肤浅.如2-3个学期中,健美操的教学内容会包括有氧健身操、轻器械健身操、体育舞蹈、瑜伽、普拉提、排舞、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芭蕾形体和啦啦队等有氧运动项中的2-3项,而且大多数属于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单独开设以上个别有氧运动项目的学校,其课程资源匮乏,内容单一、师资薄弱、缺乏统一性.

作者在调研问卷中还发现,高校的教师与学生均出现对有氧运动的概念和健身效果混淆不清的现象,对有氧健身课程没有提出过具体的界定概念,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尚在摸索与整理中.

2.2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2.1“有氧运动”的健身理念未得到重视随着体育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的不断深入,针对体育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内容,全国的普通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何为“健康第一”如何贯彻“终身体育”它们的指导意义何在什么样的运动能给人带来健康什么样的运动属于终身体育范畴这些字面下的隐性问题是否得到了我们所有体育改革者的重视因此,“有氧运动”、“有氧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有氧运动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有氧运动与有氧健身课程的关系”等等的概念与理念,同样也没有得到我们部分高校的重视.

2.2.2有氧健身课程的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大纲不规范、评价体系不健全及相应教材;建设与更新滞后的现象存在于部分高校中在普通高校中健美操的课程建设比较规范,相应的教学文件也比较齐全.然而,在高校中主要以健美操来替换有氧运动却是偷换概念.首先,经网上和文献资料的查阅,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均以《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的1~4级内容为主体,而有氧健身操、体育舞蹈、啦啦队、排舞、瑜伽、普拉提、轻器械操、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街舞健身操和形体训练等众多有氧健身运动项目,只出现在了健美操课程的介绍、热身和整理部分中.而在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等少数普通高校已经单独开设了体育舞蹈、啦啦队、普拉提、瑜伽、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街舞健身操、轻器械操、形体训练、游泳、自行车、慢跑和定向越野等具有有氧健身运动特点的部分课程,其教学文件也相应齐全,但相应的教材建设与更新确略显不足.

2.2.3有氧健身系列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群体活动脱节现象严重根据不同特色的有氧健身系列课程,指导学生开展与参加相应形式的表演、联赛、团体操等多种课外群体活动.通过课外群体活动与校外竞赛的开展,同时又能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课堂教学与课外群体、校外竞赛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课外群体活动仍然开展的不规范、不系统,仍没有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整体结构.

2.2.4由于我国有氧运动兴起的时间尚短,各类新兴有氧运动项目在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中还没有被列为独立的专修课程,如瑜伽、排舞、普拉提和街舞等因此,普通高校中承担教授有氧健身课的教师紧缺,开设的有氧健身系列课程有限.而在各高校的俱乐部中也只有少数的有氧健身项目得到了关注.所以在高校工作多年的体育教师和新毕业的体育教师对有氧健身项目的培训与再学习,急需得到各高校的重视与支持.具备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学生的前提,是贯彻“终身体育”与“健身第一”理念的基础.

3 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有氧健身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为了建立一套适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当代大学生体能特点的、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戒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现强身健体与终身体育锻炼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的综合素质,构筑“课堂教学”、“课外群体”、“训练与竞赛”、“健美操协会”四大支撑保障体系,实现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普通高校体育特色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有氧健身课程体系.

3.1课程目标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课程目标.从社会学科及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有氧健身课程的理论基础,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课程目标应详细的划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3.1.1总体目标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总体目标将体质与健康分开叙述,阐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国想,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3.1.2具体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有氧健身课程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五个领域.

在层次上,高校有氧健身课程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体现个性教育的原则,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目标的设置上体现出了科学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有氧健身课程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前者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强制性;后者则是针对部分学生有所长又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自由度.

高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终身体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在领域目标上,将有氧健身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情感领域对体育课程的特点进行扩展,使有氧健身课程目标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具体目标.

3.2课程设置

3.2.1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开发有氧健身课程新的开课形式与内容,在各项制度健全的情况下,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考虑了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把有氧健身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完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总体设计.

3.2.2以学科为中心根据有氧健身运动项目知识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以有氧健身必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实行由低到高的“阶梯式”分级教学.课程内容主要以大众健美操、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啦啦队、瑜伽、排舞和芭蕾形体等;而在通选课和任选课中,可设有基础的普拉提、体育舞蹈、有氧踏板操、有氧搏击操、街舞健身操、定向越野、游泳、自行车和慢跑等课程.普通高校可根据本校特点灵活多变地组织有氧健身课的教学内容.为实现有氧健身课程目标,有氧健身课程应注重课堂创编教学与学生社团合 作,使课外有氧健身项目的群体活动、校外的大众健身活动、竞技比赛和大型团体操等体育活动相结合,使学校融入社会,让社会走进课堂,形成具有课内外与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氧健身课程结构.

3.2.3最后以社会为中心有氧健身课程整体设计是从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学生积极参与有氧健身活动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效果体现在学生能自觉地通过有氧健身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生活态度积极乐观,能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有氧健身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在课堂上的创编教学过程中能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通过有氧健身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担负对社会的适应或改造能力.有氧健身课程设计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在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新型高校人才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图1).

3.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有氧健身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普通高校对有氧健身课程的评价应以课程的结构建设为主体,借鉴布卢姆的评价体系把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作为达成预定教学目标的序列手段,结合课内外的教学、群体、训练等指标在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段实施以促进预定行为目标的达成.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性评价(图2).

有氧健身课程评价体系应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脱离以往教学考核评价的定位和定式,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能.发挥培养体育爱好的积极作用.考核评价应做到课内、课外并重,注重健身过程的评价和健身能力的评价,把体育爱好的培养,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4 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构途径

4.1观念更新、勇于突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健美操的英文原名(Aerobics),意思为“有氧操”,从含意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健美操运动的基础和实质是有氧练习,是有氧运动的一种.那么,我们就要树立健美操与有氧运动的概念互融,形式互通的新理念.开发有氧运动项目在高校开课的潜力,使学生接触、接受和掌握更多的有氧健身运动项目,为他们提供“终身体育”的健身方法,以此实现“健康第一”的教学目的.

4.2注重案例分析,关注示范效应,培养优秀典型体育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中仍处于不断深入与探索的阶段,任何一个好的典型与案例,对新理念的树立与形成,对于改革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这将使普通高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有据可查、有章可依,在借鉴与总结示范者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加快改革进程,使普通高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合理与完善.

4.3有氧健身课堂教学内容应与各普通高校的课外群体活动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源泉,与学生社厨活动相结合,组织学校各级别的与有氧健身项目相关的各种类型的团体操表演、各类有氧健身项目的联赛,集中展示课堂教学成果;并通过比赛选拔优秀运动员进入学校的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竞赛.

4.4搭建网络互动平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普通高校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具有独天得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网上科技资讯,使普通高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5 结论

有氧健身课程建构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和勇于实践的产物.一方面,它紧密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着时代的特征,是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另一方面,它又是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建构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体育课程的全盘否定,而是以丰富和完善现有教学及课程体系为突破口,以满足新形势对大学生成才需求为目的,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的.

5.1转变传统观念,更新体育理念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新一轮改革热潮,无论是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还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甚或是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创新,都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育课程不被沦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就方须转变某些传统观念.比如转变以竞技体育为主干设置课程的观念,以传授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将体育真正作为育人大系统和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育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再造.

同时,必须更新阶段性体育的理念,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的现写作技巧念转换.构建具有民族性、社会性、国际性、系统性和终身性的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切实筑牢“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新的体育理念.

5.2尊重体育规律,规范课程评价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充分尊重体育规律.包括体育运动规律,体育育人规律,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特别应遵循“体育手段与增强体质的一致性规律”和“体育过程与增强体质目标一致性规律”

鉴于有氧健身课程体系是一个全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与传统的体育课程体系比较,其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的组织实施、课程考核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率的评价等诸方面都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因此,尊重体育规律,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合乎规范的有氧健身课程评价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有氧健身课程体系的建构已经从探索走向成熟,从理论研究延伸到了教学实践,从顺应时代的呼唤到融人大学生成长过程,其改革方向和发展的趋势是值得肯定和关注.但在该课程建设的理论高度与深度,课程体系的定位与地位,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与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融合与嫁接等方面仍有诸多研究和创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