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奇迹

点赞:19126 浏览:903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荣获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2009――2012)入选作品奖的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肖亦农著,远方出版社2012年出版),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地处毛乌素沙漠深处的内蒙古乌审旗蒙汉各族人民,在科学发展观光辉指引下创造出的伟大奇迹.


毛乌素沙漠又称鄂尔多斯沙地,曾经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经济落后,自然条件恶劣,人们常说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贫穷,几乎成了乌审旗从前的代名词.上世纪50年代末,被誉为“牧区大寨”的乌审召牧民们在宝日勒岱的带领下植树种草,保住了自己的家园,但毛乌素整体环境恶化的状况却未能根本改变.上世纪60年代,北京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为治理沙漠,沿黄河两岸挖灌渠、平黄沙、种庄稼,人沙大战8年之久,结果依然是“沙漠越战越勇,越战越疯”.直到2004年,乌审旗委贯彻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战略决策,强调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治理毛乌素沙漠,有力地促进生态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绿富双赢”,不仅为我国资源富集、生态脆弱的中西部地区闯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也为解决土地荒漠化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毛乌素绿色传奇》没有只从技术层面介绍乌审旗人民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而是突出讲述并讴歌了不同群体英模人物为建设“绿色乌审”做出的杰出贡献,刻画了一批生动感人的绿色英雄的崇高形象.他们中有半个多世纪前就带领全村村民在大沙漠里植树种草十几年、引起联合国官员高度重视的“牧区大寨”乌审召的带头人宝日勒岱;有独自在沙漠中苦干25年,绿化了家乡井背塘附近6万余亩荒沙的“全国劳动模范”殷玉珍;有领着一群蒙古族姐妹开进沙漠深处苦干10年,为4万亩红沙梁披上了绿装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乌云斯庆;还有曾多次利用在开会休息时间与宝日勒岱讨论沙漠治理、并于1984年正式提出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理论等前瞻性科学治沙思想的“两弹元勋”、“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即深入毛乌素沙漠深处采访40多天,写出长篇通讯《牧区大寨――乌审召》,并发表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的当代著名诗人、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郭小川等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人们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力拼搏.

《毛乌素绿色传奇》在反映乌审旗各族人民治理沙漠的同时,以相当的篇幅讲述了那里的历史文化.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西征路经鄂尔多斯时,情不自禁地赋诗赞美当地的自然美景、并留下了他魂归长生天后“这里就是本汗千年安睡之地”的“圣谕”;南北朝时期定都于乌审旗草原的大夏国皇帝赫连勃勃,曾登高赋诗:“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流等”;上世纪20年代,席尼领导的“独贵龙”运动为反对放垦、保护草场同官府、王爷进行的英勇斗争;还有明代蒙古族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萨冈彻辰和他的巨著《蒙古源流》,以及近代具有主义思想的蒙古族诗人贺希格巴图等.在继承了以往文学和史学著作中对上述历史人物的社会性、政治性的传统表达基础上,又注入了生态意义,弘扬了蒙古民族“敬天惜地”、“天人合一”的进步理念和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优良传统,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文化、社会、政治、生态的多重关注,体现出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毛乌素绿色传奇》所写事件时空跨度大,出场人物多,但作者巧于剪裁,精于布局.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读者阅读作品,仿佛跟随作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深切感受到乌审旗昔日的荒凉贫穷和今天的美丽富饶,感受到乌审儿女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在讲述乌审旗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时,则改用第三人称叙事,并且将历史的叙述与现实的书写交织对应,在抚今追昔中升腾了作品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而且避免了平铺直叙容易造成的阅读乏味.语言朴实、自然、流畅,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书中还引用大量与当地生态有关的唐诗、元曲,以及蒙古族民歌、谚语和陕北信天游、山曲,不仅突显了主题,而且使作品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更加浓郁.

科学创奇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