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探析

点赞:12563 浏览:555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相结合的理论结晶.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分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即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以民为本.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 科学内涵 具体要求

作者简介:付莉莉,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86-02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

古代《尚书》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土地是立国的基本,人民是守国的基本,政事是治国的基本.我国古代典籍中曾多次提到“以人为本”,实际上那是古代的“民本”思想,在《贞观政要》的《务农》篇中,既讲“国以人为本”,同时又讲“国以民为本”.这里的“人”或“民”,既不是指所有的人或“人类”,又不是指个人,也不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民”,而是指与君王相对应的“民”,即臣民.在剥削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不可能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他们一切的政策都要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根本出发点.统治阶级为了构建一个理想社会,以防止人民揭竿而起,于是,剥削阶级社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就提出了“民本”的思想.可见,“民本”思想只不过是剥削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并不是为了维护全国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他只不过是美其名而已.古代的这种民本思想,反映出了我国早期的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对人民群众所受疾苦的体察,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不得不说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在向来是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最大化的古代社会,无论“民本”思想如何被提倡和人们重视,他也始终无法也不可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因为这种民本思想与我们党所遵奉的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的宗旨,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从字面上看就是以人为本的主义.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扩张而不断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少部分人占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反而增加了对另一部分人的控制力.于是一部分学者开始对这种追求普遍人性转向对个性存在的研究,更加关注个体存在的意义,但是,西方的这种人本主义毕竟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产物,阶级的理论性和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存在.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主观体验,除了具有一定的非理性主义外,其实质是在为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怎么写作的.所以注定它不是人们行为的指南,而只能是人们对自己、对个人、对人与其他事物的问题的探讨.

而我们党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是在充分的吸收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肯定了以往人类所倡扬的人本论的合理因素,摈弃了西方人本论的理论缺陷,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把人本论推向了制高点,是对西方人本主义的超越.这点上,虽然与西方人本主义有着一定的理论联系,但是就其本质而言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


二、“以人文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要想完整准确的去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思想,就需要科学的去理解其中的“人”和“本”的基本内涵,这是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一)对“人”这一内涵的理解

1.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由全部社会成员组成的集合体.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描述过理想中的未来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种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既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发展,也绝不是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个人的”,而是由社会生产水平决定,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之上,同时又着眼于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既不能单单的理解为“个人的素质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不能把他作为“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全面满足”,而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自己,实现这个时代所允许的自由.”

2.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现实中的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即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或者是同一历史时期,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和个人.人是现实中的人,这就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在人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上,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劳动:动物是通过在自然界中觅食,获得生存资料,而人是通过劳动获得人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二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上,正是因为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物质资料和生产方式,而在这个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在复杂的物质利益关系中,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所以,人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中的人.

3.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社会的、实践的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在社会中劳动、创造出价值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成果,正是这种共同努力,才能促使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进步.

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关系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人的安身之本,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提供给人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正是因为在实践中生产出物质资料和生产资料,才能提供人们生存的前提条件;正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和其它条件,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对“本”这一内涵的理解

1.以人为本中的“本”是指以“过去的人”和“将来的人”为本.以“过去的人”为本是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类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充分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批判性的继承和吸收历史文明,珍惜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将来的人”是指人类的子孙后代,也就是告诉我们在做事情、想问题时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眼前的利益,而是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基础上再谋求发展.

2.以人为本中的“本”是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十六大以来,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重要地位的论断:“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这说明了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价值最根本的主体,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追逐的最根本目标.而近些年的发展实际证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过于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经济的发展只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一个手段”这种初衷,从而导致工作的重心过多的追逐的是GDP的增长,“以人为本”一时间成为“以物为本”.

从“以物为本”这种发展观念中走出来,并不是完全意味着要摆脱“物”,脱离“物”,而是要把“物”用到“人”上,把“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相结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根本利益、是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以民为本

发展,归根结底都是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以人为主体来进行的,人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和强调人在发展中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便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而存在的,以民为本的发展便是关注民生、着眼于民力,确实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以此为根据,再创造出更多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条件.

作为领导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发展核心力量的中国,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关注民生、坚持民本、珍惜民力、听取民声、维护民权”,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一心一意地为最广大人民谋求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在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同时,提出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观.把“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紧密结合,不断把发展推向高峰.

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在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而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它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提倡万物和谐、和平发展,强调要爱民、利民、裕民、养民等;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强调人民至上,权利神圣,不仅要保障人民的生存权,还要保障人民的发展权,不是以传统的人身依附下的个人发展为目标,而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