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身边多"捣蛋鬼"吧

点赞:31002 浏览:1433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81-01

于郑杰的了解,最早来自于自家校长对他的描述,每每谈到新的学校教育理念,自家校长总喜欢把郑杰的理论挂在嘴边,或许在他的心目中,已完全折服于郑杰独特的教学管理策略.去年的一次教师培训中,终于有幸一睹郑杰校长的芳容,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满腹"鬼才"、语出惊人.

在暑检测的读书活动中,我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究竟这是怎样的一百条新建议,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随着目录的展开,我便被这一百条新建议所深深吸引,它们是如此贴近我们当代老师的生活,是我们每天碰到生活的缩影.在这一百条建议中,我最为欣赏与深有感触的是《54不培养乖孩子》.

凭心而论,在我们每个老师心目中,总希望班里有越老越多的乖孩子,他们能让自己省心不少,能够让我们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收益",增添了我们的"职业欢乐".可只要你留心一下身边的事物,不难发现,在社会上发挥着重大价值意义的那些所谓的"企业家"、"商业领袖"、"科学达人"等却往往有着并不优秀的童年,甚至还是些"破坏王"、"捣蛋鬼".而那些曾经所谓的"乖孩子",却依然循规蹈矩地生活着,他们干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的日子,甚至还承受着普遍的社会压力.这究竟是怎么了?是"乖孩子"出问题了?还是我们的教育管理出问题了?

1.《龟兔赛跑》的思考

《龟兔赛跑》的故事广为流传.用心良苦的家长们对着活蹦乱跳的孩子讲述了一遍又一遍.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可谓尽人皆知了.乌龟坚持不懈的形象也得到了彻底的发扬光大.但是,总会有好奇的孩子问:"兔子怎么会输呢?就是输了,就没有第二次比赛了吗?"满脸的疑惑.

深刻分析起来,"龟兔赛跑"不正是我们传统教育文化的一个折射吗?人们对龟兔截然不同的态度,显然是受中庸思想的局限.你看乌龟自始至终,乖巧听话、目不斜视地爬呀爬--多符合师长们心目中乖孩子的标准啊!哪像小兔子,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东张西望,不老老实实,居然在比赛中还敢打瞌睡,这是现在的教育最不能容忍的啊!所以呢,即使你才华出众,但你调皮捣蛋,只好挨批受辱了.谁让你不遵循规矩呢?就是你有再大的本事,就冲这一条,对不起,你也得被打入"捣蛋生"的行列.可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天才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调皮好动,我行我素,经常有出乎常规的言行.冰心老人指出,女孩子好动是灵巧,男孩子好动是聪明.可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本质天性,无法容忍学生的好动与偶尔的出格.只有完全拘泥于我们划定的圈子,才是真正的"乖孩子".看看,乌龟名震天下而兔子则臭名远扬,就是再自然不过的结果了.

由此展开来思考我们的教育,竟然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问题:我们所进行的教育,不正是这样一种"顺民教育"吗?中规中矩,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倘稍有"出格",便会遭遇厉声斥责,甚或"迎头一棒".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没有了灵性,没有了创造,在课堂上,只唯师,只唯书,不敢有独立见解,不敢有针锋相对的辩驳,"所有的脑袋长在教师一个脖子上",平静而祥和地承接着教师的"阳光雨露".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被培养成"乖乖宝",只会顺从、服从,甚至盲从,不能独立,毫无主见.这种教育的结果只能培养两种人:一种是奴才,就是对的话也听,不对的话也听,没有独立人格;一种是两面派,有人在时听话,没人在时就不听话,说的是一套,想的是另一套,成为"双面人".

让我们的身边多"捣蛋鬼"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孩子需要听话吗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听话,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那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绝非是我培养小孩的目标.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孩子要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里生存、竞争、成功,必须早早地就要学会自主选择.所以反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更能适应社会的多变,也能更好地被社会所认可.

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考上了就让你读."这件事令我终生难忘,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权.我也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自主地读书,真的考上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人生阅历,注定他能在历史上留名.很多人看来,他只是个打工皇帝,这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阶段,李开复都位于金子塔的顶端.更重要的是,他敢从金子塔的顶端多次跳下,或许这正是他心的高度吧!

3.似曾相识的评语

小外甥是个活泼调皮的小家伙,今天表姐在整理他的物品时,突然让我看到了他幼儿园的记录手册,翻看一看,班主任在孩子的评价本上天天写评语,其中不乏这样的鞭策和批评:"午休时睁眼了,不能给小红旗.""今天上课有小动作.""上故事课时,坐姿不端正.""上美术课时玩儿剪刀了,将剪刀没收!"等等.

这样的评语让我再熟悉不过了,或许平时的我与孩子家长沟通时,更多的也则是类似于这样的告状吧!但仔细想想,这样的评语合理吗?自己平时习惯的行为合适吗?向孩子指出这些问题当然不能算错,但学校毕竟不是军营,把这些小毛病看得过重,一来容易泯灭孩子活泼调皮的个性,二来容易使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失去发挥的空间.

杨振宁先生曾对清华的学生们说:"中国学生不要太乖了.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中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西方的学生从小就不把'听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而中国学生则相反.""如果对一个美国小孩说,你应当做功课,他会反问你,我为什么要做功课?而让中国的小孩做功课,他就乖乖地听着.美国小孩头脑中没有'乖乖的'这个观念."他认为,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提示我们,教育的目标不能确定在培养"乖孩子"上,有创造力、有想象力、有主见、有胆识、生动活泼的开拓型人才,才是我们的教育应当孜孜以求的目标.而大量经验已经证明,调皮捣蛋的孩子,成人后往往有可能成为这种人才.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孩子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孩子自由自在的天性."陶先生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没想到他当时所说的话如今也那么引人深思.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