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竞争中崛起

点赞:6374 浏览:214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自1992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肇始,融入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就成为主要目标和重要挑战.在短短20年间,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始料不及地经历了地区性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考验.其过程可谓惊心动魄,其结果让世人叹为观止,其意义更让国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信心.

一、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特征

全球经济制度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尽管曾经创造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但是其弊端也逼迫各国走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部分国家甚至倒退至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转型的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在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成功地探索出计划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包容增长路径,开创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年高速增长,而且成为全球社会主义制度的旗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物质、精神和制度贡献.

“高度的对外开放是从资本主义旧世界中产生的新世界,即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就希望与世界各国通过开放交流建立经济合作,但囿于国际政治格局的约束和狭隘国家的刻意封锁,不得已进行一边倒的选择,导致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迟迟耽误了30多年,其结果更让人叹息.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所言“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红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基础

1978年,中国尝试商品经济的运行,进行对外开放的努力.经过10多年改革经验的积累,最终形成全社会的共识,1992年我国正式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为这一经济体制建设内容的基本概括.通过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放松计划经济的各种经济管制,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和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活企业、刺激经济增长;利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途径,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经济的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为国内市场经济改革提供经验.因此,国内市场机制功能的持续张扬和对外交往约束的不断松弛,即这种“一张一弛”式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道路最显著的特点.


人口红利、资源和环境红利、全球化红利和制度红利是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四大主要经验,但其中最重要经验的是制度红利的产生.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生产关系(广义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力的基础,其同一语也即西方经济学所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前提”(诺斯).由此可说,生产关系变迁所导致的制度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向的改革,是产生其它要素红利的前提,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制度基础.

中国市场化改革之前,人口规模是世界第一,沉寂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环境容量,都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难以比拟的.但是这些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并没有实现经济合理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同样,世界上许多拥有各种经济增长禀赋优势的国家,也没有成功地进入全球有竞争力的经济体范围.如有的国家国土面积大于中国或者接近中国,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口稀少、劳动力短缺;有的国家人口众多,高达数亿、甚至接近中国10亿人口,丰富的劳动力也没有带来有效的经济增长;有的国家资本丰厚,但是长期依靠出卖资源换取各种商品,人均富有,但工业落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尽管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势,但经济增长缓慢,其共同原因都在于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存在严重不足,导致要素资源优势难以转换为经济优势,长期停留在发展中国家水平.

这些国家为了实现发展,都进行着各种经济制度的选择和竞争.其中很多国家,选择采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对世界市场全面开放,妄图实现完美理论模型中的理想愿望.但事与愿违,由于这些国家都忽略本国的历史条件,不能把市场机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即丢掉了社会民众的信任,又没有发挥出市场机制的效率,成为失败的市场经济.

相比而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高度结合中国国情,把调动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经济的积极性作为首要目标,创造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不同所有制、不同国家、不同区域都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发展空间.中国国内长期具备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的禀赋优势,在市场机制的催化作用下,借助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开创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壮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独树一帜

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抗打击是一个机体是否健康的标志,经济危机是对一种经济制度是否有竞争力的真正考验.1992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不久,遇上了席卷东亚的金融危机,这是对于一个仅有5年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的经济体的巨大考验.在这场危机面前,中国融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辅之以一定计划调控手段,成功地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经济舞台进行了初演,被各国刮目相看,也让中国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奠定了信心.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志.自1992年以来,短短10年的市场化改革,让中国在刚刚步入21世纪时,就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强烈引擎.中国经济总量从2000年全球第6位,出人意料地在2011年上升至全球第2位,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656亿美元,迅猛增长到2011年的31811亿美元.中国经济总体上从进口替代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从低经济水平的封闭落后经济转型为一个高度开放的中等收入国家.这其中增长奥秘只能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奇迹来解释.

2008年底,世界经济地爆发了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中国经济不得已从调控经济过热紧急转至保增长.尽管目前看来,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遗留了不少宏观经济问题,但是“稳、准、狠”的应对措施,让中国再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率先成功渡过金融危机.相比增长乏力的美国经济和深陷欧债泥潭的欧盟经济,中国式危机应对方式,再次显露了计划与市场手段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越.

四、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持久动力

尽管中国30多年市场化改革、20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成就巨大,但是初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也日益显现出来.为了推进市场化改革,对于经济激励手段的倾斜式运用,使社会规制、法治和道德等非经济手段发育严重滞后,由此导致自然资源消耗过度、生态及环境破坏缺乏有效治理、劳动者权利得不到合理保护,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得不到根本扭转,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进展缓慢,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由底端制造向高端创造发展困难重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用改革的二次红利再次催生出中国新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转变.第一,应当增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进土地、水、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以及利率、汇率制度改革,逐步矫正扭曲,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要素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完善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要改变政府激励,从保证经济增长的财税体制彻底转型,尽快实现向公共怎么写作型体制的转换,通过增值税转型来大幅降低企业税负,减轻企业成本的压力,并辅以财政补贴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产业升级转型.要削减经济建设费和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加大财政对于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和交通等公共投入,实现公共投资带动社会消费的目标.第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资金总体过剩的条件下,要通过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和创新各类金融工具,彻底解决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业户和农民发展融资难的长期问题.要尽快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所有制企业同等进入垄断与非垄断行业.第四,切实加强政府社会规制的管理职能.增强社会性规制执法的约束力和严肃性,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竞争中崛起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技术、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更需要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只有坚定不移推进相关领域市场化改革,才能让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