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体系推进低碳产业的国际经验

点赞:16363 浏览:712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全球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形成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的共识,关于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以及低碳融资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总结了融资体系推进低碳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目前国内对于通过发展融资体系来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已基本达成共识.

国际低碳产业发展的经验

美国低碳产业发展和融资体系支持

强化政策约束,提供公共资金支持.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到2025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25%.《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总额达到7871亿美元,其中约580亿投入环境与能源领域.美国希望通过投资环境和低碳产业来重新塑造核心实体产业,刺激经济复苏,拉动就业,走出2008年以来的经济衰退.《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则于2009年6月以微弱优势获得美国众议院通过,但原定于2009年秋天举行的参议院搁置至今.法案明确设定了美国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比2005年减排17%,2050年的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83%,如果获得通过,将具有对内的约束力.另外,法案在美国联邦层面引入了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还大量投资能效和清洁能源,提出“可再生电力标准”,要求2020年前,所有年供能超过40亿度的电力供应商所提供的电力,20%以上必须来自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法案还提出国家燃油经济性标准,以及对高碳排产品征收“碳关税”等.

以区域性碳交易为核心发展低碳融资.美国目前在联邦层面并没有建立限额-贸易体系,对各州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但是美国局部地区早已经由私人企业和组织发起了自愿参与性质组建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该交易所在2003年开始运行,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贸易内容的市场平台,也是独立于政府机构以外的民间平台.它建立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自愿参与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体系.根据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推出的一期计划,所有的会员企业必须在2006年12月前把减排量在1998~2001年的基础上下降4%,二期计划持续到2010年,企业的目标是在1998~2001年的基础上减排6%,如果在限期内达不到目标就必须付费购写排放权.2005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了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CCFE),从事碳排放权的衍生品交易.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也与2007年开始交易排放权期货衍生产品.目前美国碳市场已经较为成熟.

一是美国拥有以市场化为主的多元化碳机构,从写卖双方、投融资机构,到第三方注册机构、核证机构、监管机构等都一应俱全,其参与主体以企业为主,还包括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学术机构等.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是那些面临排放约束的企业或州.这些最终使用者根据需要,购写排放权配额或减排单位,以确保达到监管要求,避免遭到处罚.已发放的减排单位可以进入到二级市场交易.在二级市场中,融资机构(如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者以及保险公司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提供结构性产品满足最终使用者的风险管理需要;通过对远期减排单位提供担保(信用增级)来降低最终使用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等.

二是美国碳市场交易工具丰富,从项目减排量现货,到期货及期权,交易产品非常多元,随着碳交易机制的完善和交易工具不断发展,美国在碳交易市场上已经实现新的突破.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中,CCX交易额连续两年的增长速度都在2~3倍左右,2008年的碳交易额达到3.09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329%;2007年CCX的交易额为0.72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约2倍.

商业融资机构积极提供低碳融资怎么写作.2005年起花旗集团遵循赤道原则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项目融资1000多亿美元.2007年8月摩根士丹利成立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咨询以及融资怎么写作.

英国低碳产业发展和融资体系支持

英国将低碳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提出了多项公共财政以及融资创新机制,包括加大公共财政资金支出、开征气候变化税、建立碳信托基金、完善排放贸易机制等等.

融资体系推进低碳产业的国际经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融资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加强财政资金扶持.英国2009年财政预算案宣布了4.05亿英镑的资金计划,用以支持英国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和绿色制造产业.这笔资金的主要目的为支持开发低碳技术,如风能、海洋能,并帮助吸引和保护英国低碳产业供应链上的投资.此外,英国政府还通过财政制度提供间接财政奖励,以鼓励采用清洁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活动.2007年英国政府推出了ECA(资本津贴)作为政府解决气候变化方案的一部分,ECA计划向有利于环保的设备采购活动提供税收减免,分为节能设备采购、节水设备采购和低排量汽车采购三个部分,2008年累计提供财政奖励1.15亿英镑.同时,英国政府已经通过政府采购向低碳产业私营部门提供更加直接的资金来源;积极干预纠正市场失灵,直接进行投资支持低碳经济的相关研发项目, 并发挥投资的杠杆和拉动作用,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开征气候变化税.英国目前实施的气候变化税(CCL)实际上是一种能源税,该税最早出现在1998年马歇尔爵士的《经济工具与能源的企业耗用》报告中,1999 年3月英国政府宣布该税种2001年4月正式开征.CCL的目的是为了鼓励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帮助英国实现所承诺的国内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该税仅针对工业、商业和公共部门提供能源产品的供应商征收,不同的能源品种按电当量采取不同的税率,不设起征点.如天然气为0.15便士/千瓦时,煤炭为0.15便士/千瓦时,电力为0.43便士/千瓦时等.据估计到2010年,这项政策每年能减少约15%的企业和公共部门能源需求.

积极发展低碳融资市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手段:

第一,设立碳信托基金.英国“碳排放信托基金”是一个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于2001年设立,目标是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碳基金的主要来源于英国的气候变化税,它是向工业、商业及公共部门(住宅及交通部门、居民除外)征收的一种能源使用税,每年约6600万英镑.碳基金主要投资于三方面:一是促进研究与开发,二是加速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 碳基金用于投资项目,一般是150万英镑;用于研究项目,一般在5万~25万英镑.低碳技术的主要筛选标准是碳的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并注重成本效率.碳基金主要关注大企业,即年能源成本在300万~400万英镑以上的企业.

第二,大力发展碳排放贸易.英国从2001 年开始实施碳排放贸易制度(UK ETS),用于推动国内的减排行动;2005 年,UK ETS并入欧盟的碳排放贸易体制(EU ETS).2008年伦敦交易的欧盟排放交易衍生工具在融资危机的背景下依然达到630亿欧元,使得伦敦成为全球碳交易中心之一.EU ETS体系通过市场生成碳传达给投资者、将碳有效整合进投资规划等,这些政策能够吸引和鼓励更多的风险资本或私募基金关注低碳经济领域.

第三,风险投资资本投资低碳技术踊跃.英国拥有欧洲最大的清洁技术风险资本市场,自2001年至2008年以来已累计投资1.86亿欧元,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的生产、存储和替代技术领域.

德国低碳产业发展和融资体系支持

出于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履行国际义务,抢占技术制高点,以绿色产业为新的增长点拉动经济发展等目的的需要,德国对于发展低碳产业有较高的积极性.2009年6月德国公布了一份旨在推动德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文件,文件强调生态工业政策应成为德国经济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德国发展低碳产业的措施包括,采取财政税收调节手段、鼓励银行发展低碳融资业务、

财政资金调节.一是征收生态税.生态税是以能源消耗为对象的从量税,是德国改善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重要政策.德国生态税自1999年4月起分阶段实行,主要征税对象为油、气、电等产品.税收收入用于降低社会保险费,从而降低德国工资附加费,既可促进能源节约、优化能源结构,又可全面提高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为减少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德国政府还计划通过修改机动车税来推动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规定新车要标注能源效率信息,将二氧化碳排量纳入标注范围.二是提供财政补贴.为鼓励私人投资新能源产业,德国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给予可再生能源项目政府资金补贴.政府还向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优惠贷款,甚至将贷款额的30%作为补贴.


通过政策性银行和碳基金引导低碳投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优惠贷款,与德国政府共同设立了规模约为7000万欧元的碳基金用于投资碳市场,该基金由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负责日常管理.

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提供低碳融资支持.德国融资体系以银行为主,对于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性较高.其融资支持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向企业提供低碳融资产品和怎么写作.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德意志银行目前将自己打造成为绿色银行的先驱,该银行近年来在新能源产业等低碳产业部门给与了大量信贷支持,并且通过发行基金、提供低碳投资产品等怎么写作为低碳产业部门融资.二是向碳市场提供融资怎么写作.德意志银行提供的怎么写作包括了欧盟津贴(EUAs)、核证减排量(CERs)的第三方清算,提供碳市场的做市和竞拍怎么写作,提供清洁发展机制(CDM)融资怎么写作,通过德意志银行跨地区、跨市场、跨币种的平台提供保管、结算和清算怎么写作,提供碳市场投资建议等.

中国低碳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低碳产业发展政策

第一,制定降低能耗的战略目标.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2001~2005年)提出了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永续利用的发展战略,同时指出要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则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并进一步制定了关于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利用新能源的具体约束性目标.

第二,制定低碳发展的具体规划.配合国家战略部署,2004年中国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同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7年,国家发改委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并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系统、透明地反映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是全球第一个拿出此类方案的国家.

第三,完善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在立法方面,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通过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实现了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的有法可依.

中国低碳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低碳产业发展迅速.包括水电、核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稳步上升,从1980年的3.8%上升到2009年的8.7%.

二是国内市场需求较大、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国家能源局预计,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水电和核电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以上,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可由2009年的70%以上下降为63%左右,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低碳产业发展巨大的市场需求,已经引起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高度关注.各主要国家对华合作都将包括节能、新能源在内的低碳产业发展合作作为重要内容,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民间团体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往来活跃.

三是初步具备大规模加快发展的条件.首先,拥有了一批较为成熟的常规节能技术和装备,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产业化,如专门从事低碳节能技术开发和使用的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已经掌握了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纯烧高炉煤气发电、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环保领域的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发电等技术.其次,国家大规模投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快速,对于中国增加就业、实现经济结构转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处于导入期,自身积累能力较低,外源依赖度较高,但是低碳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运营模式有有所不同,所以必须通过融资体系的发展和转变,来适应低碳核心产业发展及相关怎么写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与金融怎么写作.

各国融资体系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目前以欧盟、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均建立了区域性的碳交易体系,众多融资机构在虚拟层面通过融资工具和融资怎么写作为碳市场交易提供融资支持,从而通过外部经济约束推进旧产业部门的低碳改造,同时通过外部经济性鼓励低碳产业部门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建立以碳交易体系为核心的低碳产业发展融资支持体系.

国外融资体系对低碳产业的支持同时体现在实体和虚拟两个层面.一方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信托在内的各种融资机构在碳融资交易体系中发挥了市场主体的作用,实现了碳市场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各融资机构也通过产品创新、怎么写作创新和业务创新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投融资的便利.

由于碳为人工设定的特点,低碳产业发展具有特殊特性,其虚拟层面的碳交易体系对于实体层面的低碳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发展低碳项目融资和怎么写作的同时,必须要提供虚拟层面的碳市场的金融怎么写作.虚拟层面的金融怎么写作围绕碳交易体系,通过金融工具创新、金融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创新等创新性的金融怎么写作创造市场流动性,解决碳发现这一核心问题.在碳合理定价的基础上,金融体系通过机构创新以及业务模式创新增加透明度,实现资金向低碳产业的合理配置,减少写作技巧成本,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

此外,在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基础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NGO)在融资体系支持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应发挥相应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通过法案、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对低碳产业发展的融资支持进行约束和引导,NGO通过融资行业共识对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活动进行引导.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