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外慧中的长孙皇后(外一题)

点赞:33278 浏览:1557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长孙皇后给人突出的印象是理性,理性地分析时局,理性地对待他人,包括理性地对待生命.在她生命的最后时段,太子承乾希望通过一些举动来影响她的病情,而在当时,那是通行的办法.一是请佛教人士来讲经做法事,二是大赦犯人.皇后说,大赦是国家大事,不能让我这样的妇人去影响国家大事.至于法事,如果无效为什么要做呢?如果有效,我一生不为恶,理应得到善报啊.这些举动,她都反对.


其实,唐太宗也以理性著称,在面对秦始皇、汉武帝谋取长生的做法时,唐太宗竭尽嘲笑.但是,晚年的唐太宗却又走上了这些前辈的老路.学界都认为,唐太宗的死亡,跟他的服丹是有关的.也许每个人在面对自己的生命尽头时,恐惧会自然生成.前面不远处,就是你生命的终点,从此是无尽的黑暗和孤独.恐惧于是从天而降,从乱投医到不顾一切信一次巫术,很多人都可能会选择这条最后的之路.

然而,长孙皇后没有,她的理性涤荡了所有的侥幸.她的生命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仍然光芒四射,那是美丽,是庄严,是高贵.

长孙皇后的理性精神哪里得来?早期的家庭教育,士族家庭里重视子女教育毫无问题.经过许多世事磨难,从而养成了可贵的理性.应该还有一个渊源,那就是长孙皇后的读书.关于长孙皇后的读书,史书有清楚的记载,她手不释卷,寒暑不改.每个人,都不能经历所有的事情,我们的经验主要来自间接获得而不是直接获得,读书就是获得间接经验的最重要途径.据《贞观政要》的记载,有一次唐太宗要杀宫廷里的养马人,因为一匹皇上喜欢的马无疾而终.皇后知道了,马上出面提意见,最后唐太宗火气消解了,还对房玄龄说,“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而皇后所说的话,几乎就是《晏子春秋》的翻译.唐太宗说过,读书以润身,不论是太宗还是皇后,他们在这一点上做得都很出色.

长孙皇后的理性实在是太突出了,跟今天的审美似乎有些距离,感性甚至性感才是今日女性追求的审美理想.千山灵动,风情万种,不管明天死活,当万人迷,尽管只有一天也愿意.感性当然需要心地坦白,豪爽清凉,自由自在,在群起而效的今天,要想出色也十分难得.但是,跟长孙皇后相比,做到秀外慧中,这类感性的美只属于特定时期.要做到长孙皇后那样,虽千年以后,仍然光芒四射,那距离就不是可以道里计了.

长孙皇后留下的文字很少,诗作只有一首,那就是编入《全唐诗》的《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上苑桃花,有作杏花.因为下一句有桃色,恐怕还是桃花好些.兰闺应该就是深宫.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日子,人随景动,心中不免春情荡漾.春情,我理解就是春天常有的心情,阳光、温暖、舒畅,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因为形象美好,新桃也来偷面色,嫩柳也来学腰身.桃花的面色,嫩柳的身姿.在花丛中往来,说是追看舞蝶,结果呢,自己已经成为翩翩起舞的飞蝶.树上春莺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那不就是她自己的声息吗.不用询问谁都知道,因为她风流出众早就美名远扬.

秀外慧中的长孙皇后(外一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长孙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所有的人都说,这诗是长孙皇后的自我写照.其中,自然不乏长孙皇后自己的审美趣味.在所有的外在美好描写过后,最后还是要升华.桃面是外在的,身轻是外在的,翩翩舞姿是外在的,如莺的声音也是外在的.这些,只有在健康精神的凝聚之下,才可以概括为风流.出众的风流,任何时代都不会只言美色不顾精神的.而整首诗,如果没有最后一句稳健压台,那会是一首什么诗呢?仅有外在美人描写的诗句,差不多是最不济的宫体诗.

秀外慧中的美是需要长久修炼的.长孙皇后的诗和她的人,都是如此.

•,长孙皇后:唐太宗的政治顾问

长孙皇后如果仅仅是把自己管理的事情做好,那么她的地位是有限的,至少没有我们今天评价的那么高,不论是历史事实还是唐太宗的认识:长孙氏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后宫管理者.实际上,长孙皇后一直是李世民的高参,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她是李世民的高级政治顾问.

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称:“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说皇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以后入宫“不复闻善言”.李世民承认自己有过失,承认皇后能够弥补自己的过失.这很重要,如果不是皇后刚刚去世,李世民是不会轻易说出这些真心话的.皇后的很多话,再李世民听来都是“善言”.善言,好话也.什么是善言:对你好的话,对天下好的话,等等.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不一样.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们从小同甘苦共患难,信任经过考验.

李世民究竟在什么事情上听从皇后的话,历史记载有限.我们从皇后的角度看看,她是如何充当皇帝顾问的.

首先,顾问以不问为前提.长孙皇后这个皇帝的顾问,经常是皇帝问而不答,这给人以强烈印象.皇帝有所问,她就是不回答.皇帝一再问,她就说这是皇帝的事情,我可不能妇人干政.李世民然后就百般解释,没有这个问题以后,皇后才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为什么?是皇后真的没有意见吗?是在扭捏作态吗?都不是.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是让李世民确定自己的问题,确定是否真的需要皇后的意见.这是一个意见再筛选的过程.皇后只回答李世民确实需要的问题,换句话说:皇后只回答重要的,李世民也拿不定主意的问题.什么小事都问你,你就是秘书,只有大事才问你,你才是顾问.

其次,长孙家的事情,皇后很坚持.在这个问题上,皇后一改已往的习惯,不是回避而是坚持.这当然是因为她是长孙家族的最有权势的人,她也自认为对长孙家族有一份责任.两件事最突出.一是保住长孙安业的性命.长孙安业终于还是出了问题,贞观元年,他参与了李孝常等人的谋逆阴谋,要杀皇帝搞政变.这当然是重大的政治案件,按照律法,这是十恶不赦之条,一定要杀头.但是,皇后出面了.

她对着皇帝不禁哭泣起来:我们长孙家真是很不幸,怎么回出现这样的事啊.陛下对安业多好啊,没有立什么功劳,却当上了监门尉将军.他不图报答,反而谋逆,真是万死有余啊.

皇帝心头立刻乱了,你是什么意思啊.李世民问.

皇后说:什么意思,我家哥哥干出了这样的勾当,死不足惜,可是天下人会怎么理解啊?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我们兄妹迫害哥哥,因为哥哥当年对我们不好,谁都知道啊.如果这样,不是很拖累朝廷吗?

李世民说:我当然不会让他拖累朝廷,也不能让他拖累皇后.

最后,长孙安业没有杀,长流南方(岭).

我们看长孙皇后的这次努力,确实在保护安业性命,虽然从朝廷名声出发进行论证,毕竟最后是保证安业不死.这样做的结果,皇后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因为她没有公报私仇,也没有继续发展家庭内部的斗争.这是让人同情的,也是让人赞许的.窝里斗,毕竟是一种丑恶的行径.同样的家庭关系,武则天是怎样做的?她杀掉了她所有的哥哥,都是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武则天成了皇后以后,对于她的哥哥们已经取得了优势,他们也再不能影响她了.但是,她就是咽不下早年的那口气,非至他们于死地不可.权力是那种东西,即使你远离它,也知道它的强力存在.如果你拥有它,你就会如毒品一样上瘾,而越是过度的运用它,它越会给你快感.使用权力会产生快感,最后杀人也会产生快感,杀亲人也会.比较起来,长孙皇后拥有一种坚毅的理性,对权利也有这样的理性.在保护安业问题上如此,在阻拦长孙无忌掌权问题上也是如此.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布衣之交,早年的朋友,在唐朝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在唐太宗夺取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功劳甚大.李世民当然最信任他.李世民掌权开始,长孙无忌就担任吏部尚书,后来李世民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尚书仆射,贞观时期的宰相.但是,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预防外戚干政.这一点,李世民很不理解.于是,还是让长孙无忌当了左仆射.之后,有一次,朝廷中也有议论,说长孙无忌有揽全的倾向,唐太宗当众说:我信任无忌,如同信任儿子.朝廷没有声音了.但是,皇后还是很坚持,她让无忌自觉退出.无忌当然想掌权,但是别不过皇后,只好申请退出,皇上也就同意了.皇后听后很满意.对于外戚干政的防范,有这么必要吗?何况唐太宗是一个很强势的皇帝,怎么可能放任长孙无忌呢?我们谁都不能理解,但是,我们谁都不如长孙皇后,她比任何人都了解长孙无忌,比任何人都了解李世民.

长孙皇后的远见卓识,要到很多年以后才被证实.

第三,推荐魏征和房玄龄.

长孙皇后对长孙无忌的防范如此认真,而对于另外两个人却是认真推荐.第一就是魏征.魏征本来不是秦王阵营,李世民宽容大度,接纳了魏征,但是在原来的李世民阵营中,对于魏征却很难接纳.

李世民对魏征的纳谏不是没有障碍.著名的故事是来自皇后的表扬.

有一天李世民下朝回来怒气冲冲.

皇后问怎么了?

李世民说:还是那个乡巴佬,又在朝堂上跟我过不去.不杀了这个乡巴佬,难解我心头之恨.

皇后立刻回头换上朝服,向李世民祝贺.李世民问为什么?

皇后说:史书上都说君圣臣忠.现在正因为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才如此敢于直言.天下得一明君,作为陛下的亲人,我怎能不祝贺呢?

李世民的反应史书上没有记录,看来一定是喜上眉梢.注意皇后说服皇上的角度,她是从表扬皇上的立场来维护魏征的直言.试想,她如果从批评皇上度量狭小入手,那么问题一定会更复杂,甚至完全弄糟.这种方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对人性弱点认识的基础上的.让皇上接受意见,还让皇上威风扫地,那就南辕北辙了.

皇后不仅能提意见,而且善于提意见,这方式问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后宫的事情,皇后也向来如此.在李世民大怒的时候,她一定表示严肃处理.当皇帝态度缓和下来,皇后再把事情原委讲出来.既防止皇帝一怒办错了事,也防止冤枉了好人.

长乐公主要出嫁了,因为是皇后亲生女儿出嫁,皇帝特别嘱咐要多准备嫁妆.结果朝廷准备的嫁妆十分丰盛,甚至超过了长公主.魏征出来发言了,说这样于礼不合,于情未安.李世民把魏征的意见转述给皇后,皇后深有感慨:对于陛下,夫妻之间的我尚且察言观色,魏征真是难得.过去只听说陛下重用魏征,不知道理由,现在终于知道了,魏征是能够以义制情的人.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实社稷之臣啊.

史书记载皇后称赞的人只有两个人,魏征和房玄龄.相信,唐太宗对魏征的信任重用,背后其实是有皇后的因素存在.而魏征为贞观之治做出的贡献,实在太大.这从多个方面也成就了唐太宗和唐太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