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点赞:13666 浏览:574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课堂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组织教学的程序和环节,也是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程序和环节,因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体现在教学过程和活动中,那么作为教师我到底教什么呢?作为学生他到底学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文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而我们却经常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教学的重点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课堂上通过对话、交流的师生互动在完成基础知识建构的同时,达成“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呢?下面就结合《找规律》这节课对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做简要阐述:

在数学课堂上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导入

一节课的导入,不仅作为教师讲授新课的铺垫,即为进入新课学习提供背景,还应具有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功能和作用.设计导入时,我们可以采用具有形象直观、典型特征鲜明、外观奇特的形象资料,或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迁移已有的知识储备,活跃思维.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力.

由于《找规律》这堂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并且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所以在导入时设计了两个游戏:①如果用两个手指夹一支笔,一只手可以夹多少支笔,让学生初步感知笔要比手指少1;②叫四个男生四个女生站到讲台上,然后间隔排列,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的排,看男生和女生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再要求两端都是男生,而又要间隔排列,让学生想办法,学生想到的是可以减少一个女生,或者增加一个男生,再观察男生和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的参与,以及学生的观察分析,让学生感知规律,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求知欲.

二、内容讲解

教材内容的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一节课的核心.我们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这个过程和环节时,不仅需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力求将知识“讲活”,还要借助于直观、想象的教学手段及教具,呈现具体、形象的知识本体.

在讲解本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寻找规律,我用两种颜色的磁铁在黑板上间隔排列,增加或减少其中一种磁铁的数量以寻找规律.

三、组织课堂活动

1.阅读与归纳

因为阅读应该和技能联系起来,所以应该和归纳相结合.经过学生的观察,学生发现了情景图上所存在的一些规律.并归纳如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事物;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事物.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两端的事物与中间的事物间存在什么规律?学生经过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如下:处于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事物比两端的事物要少1.(其中在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2.置疑与解析

教师的置疑应该和学生的解析结合起来.在观察“夹子和手帕”图片时,要求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对于这堂课,我先出示了部分手帕图,要求学生观察,图上一块手帕用了几个夹子?两块手帕呢?3块、4块等9块呢?(同桌互相说),然后置疑学生: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要求学生讨论解答.而在 “蘑菇和兔子”的有规律的排列的图片中,我先提出问题: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要求学生去寻找规律,自己解决,最后一起分析讨论.

3.质疑与解疑

通过提供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不要解答,要很好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疑,产生驱动力,要驱使学生去学习,去寻找答案,自己去解疑.在学生基本能够找到规律,并能通过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后,我就出示了“篱笆和木桩”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找其中的规律,并说一说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然后要求学生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自己摆一摆,使得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规律,并请一个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上台演示.

4.分析与讨论

往往要学生分析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或者同学之间讨论等等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认知,都可以提供参考,提供帮助,有助于学生之间互学,互进.

在给了教材上的情境图以后,我让学生讨论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并探寻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然后让学生交流:A、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事物?B、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有什么联系呢?

5.换位思考

检测如当时是你,你该怎么办,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体验感知的方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在学生对一个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思维和认识时,方法和技能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当揭示了规律以后,我出示了 “锯木头”的情境图,我就问学生,检测如这个人是你,你在锯木头,现在要你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所以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我们应该走进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应设计出一种或几种方法,如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等,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具体指导学生在运用这些方法后,产生自己的结论和认识.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因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通常是对一节课所授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进行线条式的梳理,以使学生在已经学习和认知的基础上,理清头绪,把握重点.

在小结的这个环节上,吸引学生的参与,实际也是对他们学习方法和技能的一种训练.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的能力,学习的水平,通过积极的引导,将小结的这个环节交由学生完成.使他们既重现和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在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一次训练的机会.所以,我把课堂总结放手给学生去总结,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说说遇到过的实际情景.(比如教室里的课桌椅,某组有规律坐着的学生,校园里的树等等).

五、课堂练习或作业

课堂练习或作业,既是教师随堂或课后检测、评估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实践学习技能和方法的重要途径.

这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我通过课件出示了“电线杆和广告牌”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综上所述,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我们在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时,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重视学生是主体因素,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受锻炼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