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天津社会教育的萌芽

点赞:28349 浏览:1313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晚清时期天津出现了以学校式和社会式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教育萌芽,晚清时期的社会教育萌芽的形式基本保存了下来,为民国时期天津社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晚清 天津 社会教育萌芽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01-01

一、天津社会教青萌芽出现的原因

社会教育,从广义角度讲,是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在我国,首先以制度化形式出现的“社会教育”的概念是在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参议院制定教育部官制中,社会教育与普通教育、专门教育三司并立.从此社会教育在教育行政系统中确立了独立的地位.但在晚清时期,社会教育没有被纳入行政系统之前,社会教育这种形式就已经在中国出现.马世荣在《现代社会教育泛论》中,把晚清时期划定为中国社会教育的萌芽时期.天津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社会教育萌芽.

天津能产生社会教育萌芽并非偶然.首先,在晚清时期,全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社会教育的发展.新政颁行后,全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改革趋势.推行新政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国民素质与之相适应的.此外,清末推行官制改革、筹备立宪、创兴实业、推行地方自治等制度、规章与理念均需要具有相当素质的国民与之配合才能真正贯彻.因而,自新政之初,清廷频发诏书,倡导启发民智,推行普及教育.筹备立宪后,由于清廷认为民智不开化成为宪政不能实行的障碍,因此对开化民智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并且还将之列入逐年筹备的事项当中.这些就为天津社会教育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体制保障.

其次,天津能够出现社会教育的萌芽还和天津存在的热心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有密切的关系.这部分人是以严修和林墨青为代表的士绅阶层.他们为天津社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天津地方的有识之士举办演讲、创办半日学堂,形成一股持久的中坚力量.这种力量又促使政府加强对社会教育的关注,使政府由原来空泛的政策性倡导转为实施具体的措施.这样,来自国家的变革努力与来自社会的积极实践相互结合又互相促进,所以天津能够出现社会教育的萌芽是历史的必然.

二、天津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窖

晚清天津社会教育萌芽的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主要有学校形式和社会形式两种.学校形式是指通过办学校的方式,招收社会上的失学民众,不论男女老幼,对他们进行识字教育.社会形式是指以社会上存在的公共文化场所为基地,对社会民众进行教育.社会形式更注重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

1、学校形式.晚清时期,天津出现了以教育贫苦子弟读书识字的学校,称之为“义学”.“义学”就成为天津社会教育中学校形式之一.“义学”又称义塾.晚清时期“义学”的创办者既有当地的清政府官员也有本地乡绅.张焘在《津门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近自乡约盛行,敬谨宣讲《圣谕广训》,津人始以不识字为愧.当道因势利导,各捐廉俸,设立义学,城厢内外共有三十余处.等孰中书、纸笔、墨、茶水及塾师修脯、冬日炉火、夏日凉棚一切支销,皆由公项拨给.”河北赵绅士、河东李绅士,皆就该处立有义学数所.清真寺义学二处均在城西,为回教中人捐助设立者,训迪本教寒苦子弟,规条亦善.

除了义学之外,开设简易学堂、半日学堂、半夜学堂也是学校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校主要是为了救济那些年长失学或无力上学的贫寒子弟.这一时期天津建立的简易学堂有:大慈悲庵官立初等简易小学堂、西马路官立初等简易小学堂、天齐庙官立初等简易小学堂、地藏庵官立初等简易小学堂、甘露寺官立初等简易小学堂、公立第一初等简易小学堂、公立第二初等简易小学堂、公立第三初等简易小学堂.半日学堂有民立第五半日学堂.半夜学堂有第一商务半夜学堂、第四商务半夜学堂、广育第一半夜学堂、广育第三半夜学堂.另外,宣讲所内也附设半日小学,专收贫寒子弟入学,不收学费,并发给学生书籍.

2、社会形式.当时天津社会教育的社会形式主要有办阅报所、宣讲所和图书馆.1905年,在东北角创立“启文阅报所”、在河东意租借设立“准提庵看报社”、在河东过街阁上设立“进明阁报社”、在河东地藏庵宣讲处内设立“日新阅报社”,于1906年又在河东兴隆街小老爷庙建立“小老爷庙看报处”.各阅报处均备各种新报、书籍,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到阅报处阅览,读者如遇有不明之处,阅报处工作人员还负责讲解.

光绪31年(1905),天津出现了宣讲所,它是为唤起舆论而设立的通俗演讲场所.当时共有四处宣讲所即:“天齐庙宣讲处”、“西马路宣讲所”、“甘露寺宣讲处”、“地藏庵宣讲处”.宣讲所设有总理、宣讲师、书记、庶务、役夫等.经费全部由捐款解决.宣传的内容包括事实评论,改良风俗等内容.演讲人将这些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结合起来进行宣传,因此宣讲所在当时深受群众欢迎.

天津最早的图书馆也在这时期出现.1905年,在玉皇阁的天津教育陈列馆内,设有图书室.图书是由严修捐赠家藏图书一部分,约1300多册.后来,捐赠的图书越来越多,所以更名为天津图书馆,地点设在直隶学务公所内.

三、评价及影响

在“壬寅癸卯学制”颁行前后,天津的社会教育成绩蜚然,冠于直隶,居于全国先列.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社会教育倡导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他们所宣扬的社会教育思想仍然是“开民智、裕民俗、正民德”,没能超越改良主义的范畴.另外由于经费、管理以及贫家子弟的生活条件所限,所以这些社会教育的学校寿命都不长,有的开办一段时间后就不得不停办,有的则并入正式小学.但是那些社会教育的社会形式基本保留了下来,并在民国期间继续发挥教育等社会大众作用.总之,晚清时期天津的社会教育萌芽为明国时期天津社会教育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