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学》面面观(评)

点赞:5233 浏览:189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的话:《回族文学》理事会自2010年成立之后,在名誉理事长和副理事长的热情支持下,全国各地更多的读者免费读到了《回族文学》.为了进一步加强交流,我们特别邀请了以下四位副理事长在本刊亮相,他们畅所欲言,分别发表了各自对刊物的观感和看法.

邓宝君(内蒙古中厚钢板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是在2006年冬季的一天第一次见到《回族文学》的.看到中国还有这样一本专门介绍回族的文学、文化、历史的精美刊物,真是爱不释手,连夜就把《回族文学》看完了.第二天早上我就急忙把刊物送给老父亲看,让他也分享到了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本刊物是一份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读物.她不仅反映了回族的文化与生活,而且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开阔视野,从中看到了回族这个民族历经艰辛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这个民族在中国创造的许多伟大奇迹和业绩.我当时就有一种很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感谢党和政府,以及这个时代,这样一份刊物在中国的存在,本身就体现了党对我们少数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

《回族文学》面面观(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我是一位回族企业家.在合法经营,按章纳税的同时,也应该为自己的民族发展出一点力量,担负一些责任.回族是一个有自己宗教信仰的民族,更应该懂得在自身致富的同时,持有一种感恩的意识.经典上告诉我们:“信道而且行善者,得享幸福和优美的归宿.”《回族文学》也是这个民族的一份公益事业.我只是尽了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从而使这本刊物不会因为财力有限而缩小发行范围,而是让它拥有更多的读者.这一点也通过我走访全国各地回族聚居区时得到很好验证.鲁迅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学.所以他从最初一个学医的留学生变成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中国有一千多万回族,但是人员分布十分分散,大家平时互不相识,很少来往,而且交流也不多.《回族文学》恰恰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读了它,可以激励人们发扬爱国爱教的好传统.我本人也通过这本刊物认识到更多的回族企业家,了解更多在各行各业奋斗的回族优秀人物.最后希望《回族文学》坚守自己的特色,使回族原汁原味的东西在刊

物上更多更好地体现出来,使它成为每个回族人成长过程中相伴相随的一份刊物.

陈玉宝(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昌吉州分行行长):第一次看到《回族文学》,就被它清新淡雅的封面所吸引.白色和绿色的基调,正好体现了回族这个民族对色彩的偏好.白色纯净而清朗,象征着清净无染、纯洁至真的意蕴;绿色则孕育着大地的生命,给人们带来富足与收获.这些色调也体现了回族爱好和平、注重安宁的审美取向.

我虽然长期在银行部门工作,但从小成长在回族人家.阅读《回族文学》,总会勾起我很多的回忆,那些深埋在儿时记忆深处的美好印象,随着我翻阅一页又一页的刊物,都被一一唤醒.刊物中的不少作品,生动记述了各种各样的回族人物,他们生活在天南地北,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在他们身上都体现着回族人的面貌,都散发着浓厚的回族人的气息,都体现了回族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那种高贵、坚忍、勇敢、勤劳、朴实的民族精神和品格.

《回族文学》这本期刊的存在,使回族这个民族有了自己的文学刊物,而且一办就是几十年,至今还能够站得住,还能够不断发展,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有了这一本刊物,可以引领我们一步步走近丰富多彩的回族文化.作品中描绘的汤瓶和盖碗、白帽与盖头、“花儿”和小吃,这些东西都蕴藏着一段又一段耐人寻味的民族历史;那些小说和散文中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民族的色彩,让我们有一种温暖,就好像重新回到了很久以前,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回族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它使回族的文化得到了另一种方式的传承,我本人现在就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工作,也为昌吉这片沃土能够孕育出这一份刊物而自豪.祝愿《回族文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蔡萍(新疆顶胜经贸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至今还记得,那是在1995年去昌吉时,当时的昌吉市市长赠送给我一本《回族文学》.我读了之后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本以“回族”命名的文学刊物在全国发行.

谈到《回族文学》开办的栏目,其中“回族人物”和“海外手记”我格外喜欢.前者为广大读者介绍了从古到今杰出的回族人物,很值得一读;后者则打开了一扇望海外的窗口,让我们了解了世界上许多穆斯林国家的风土人情,非常吸引人,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我还喜欢刊物中发表的一些优秀小说作品,至今还记得一篇石舒清的作品《月光下的村子》.其中的人物形象,一看就是回族人,写得很生动,读后就深深刻在脑海中.石舒清是宁夏的一位著名回族作家,我后来到银川时还亲自拜访过他.

我与《回族文学》结缘后,一直坚持为这本刊物做一些事情,做这种事不能讲经济上的回报,最大的回报是精神上的.有不少读者给我来电来信表示感谢,我也为他们能够读到这份久违的刊物感到快慰.我注意到自己周围的不少读者已经被刊物吸引住了,因为它有鲜明的特色,而且还有很强的可读性.我认为,回族这个民族不仅要在经济上快速发展,也要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回族企业家应该有这种开放的、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眼前的、自己的那一点利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似风雨,去似微尘,民族的文化才是值得长久传承下去的.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讲中华文化的复兴,为全国唯一的《回族文学》尽一点力,难道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吗借此机会,我向《回族文学》的所有新老编辑表示敬意,也向昌吉州的历届领导表示敬意,没有他们的长期努力和支持,这本刊物也走不到今天.我本人则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下去.

马永俊:我是在新疆伊犁长大的,后来长期在外从事商贸工作.虽然我从事的职业与文学完全无缘,但是从很早开始,我就酷爱文学,甚至从小开始,就怀有当作家的梦想.所以当我第一次见到《回族文学》这本刊物,就格外关注.中国有许多文学刊物,但是主要面向回族人办的就只有这一份.随着回族作家群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回族读者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本刊物的质量也一定会水涨船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读者广泛的注意,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这些年我一直是《回族文学》的忠实读者.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和刊物的编者相见相识,2010年还应邀在昌吉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回族作家笔会.我也开始从读者变成了一位《回族文学》的作者,至今已在刊物上发表了《哈尔湖一位东干老人》等散文作品.其实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作品之前,我自己一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至今已翻译了中亚东干族作家各类文学作品近一百万字,创作了各类还未发表的文学作品也有近百万字.我从事这项工作,并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目的,这是我自觉自愿的,是我的人生中一种挥之不去的天然爱好.人们说中国文学现在处于低潮,但我对文学的爱好却依然浓烈.这些年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与中亚和中东的各色人群打交道,不仅学会了他们五花八门的语言,也了解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经历和积累都是我从事文学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文学写作丰富了我的人生内涵,我决心在文学之路上继续走下去.

谈到《回族文学》,这些年开始从文学性向文化性扩展和延伸.办好一份肩负回族文学与文化双重身份的刊物,其实是很难的,它比办一份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刊物要更难一些.这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广大回族读者的真实期待是什么怎样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通过什么方式才能使刊物在品位和气息上更加贴近读者一定要在这些问题上闯出一条行得通的办刊之路来.“岁月钩沉”、“回族人物”、“海外手记”这类栏目的开办,虽然所发文章还没有达到篇篇精品,但大方向是对的.最后,真诚希望《回族文学》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