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影剧院

点赞:19273 浏览:911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从甘井子汽车站西行100米左右,是一个丁字路口.这“口”是朝南开的,北侧是军营.沿丁字路口南行100米左右,就是先锋影剧院,很神气地立在街的西侧.

先锋影剧院于1951年建成,于1月1日开始营业.是解放军后勤部所建,建成后移交地方政府,归大连市总工会和甘井子区政府共同领导.影剧院放映电影,也承担舞台演出.剧院两层共有1124个座位,在当时是大连市规模最大的剧院.名声更大的人民文化俱乐部建成于1951年5月,只能瞠乎其后.但它初始的名字并不叫先锋影剧院,而是甘井子区人民俱乐部,人们通常就叫甘井子俱乐部.1952年,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文化馆,俱乐部成了文化馆下属单位.当时内部的叫法是剧场组,对外才叫俱乐部.相应地,俱乐部的领导也只是叫剧场主任.1953年,俱乐部又划归大连市文化局.1954年,文化馆又在俱乐部的后面建了新楼,并搬到新楼办公.至此,俱乐部和文化馆各自独立,成为两个单位.

我父亲1951年3月进俱乐部工作,担任会计.文化馆迁入新楼办公后的1954年,父亲成为文化馆的会计,原来的出纳则担任俱乐部的会计.两个单位各自独立.但作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去俱乐部看电影、看演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个时候,还真有名家名角造访过位于甘井子的这个影剧院.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荀慧生,麒派创始人周信芳等大师都曾在五十年代初期光临甘井子俱乐部,演出他们的代表作品.而且都是连演四场,其盛况可谓空前绝后.喜欢京剧的父亲至今念念不忘.但他已不记得当初的票价,估计是内部人员,没有写票吧?聊可参照的是,父亲清楚地记得,居四大名旦首席的梅兰芳父子五十年代到人民文化俱乐部演出的票价.大师梅兰芳的票价是四块八,而他儿子梅葆玖的票价是两块四.想来,尚、荀、周各位的票价当在梅氏父子之间吧.

可惜,那时姐姐也还小,我和弟弟都是五十年代末出生,之后,父亲就被划为而离开了那里.否则,我们应该有机会看到更多的电影或者舞台演出.由于父亲当时的工作单位属于区政府序列,我们家也住在区政府的“机关宿舍”,尽管父亲被下放到农场劳动,但我们还是在那里继续住了下来,一直到1969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只是这个地方已然是郊区,我们居民区的后面就是很大一片农民的地瓜地.再后面就是石矿,全称为“鞍山钢铁公司大连石灰石矿”.我们居民区的附近一个公交站牌上面就写着有趣的名字“石矿村”,似乎很形象地诠释了这个社区的社会属性.而所谓“机关宿舍”也不过是一排一排的瓦房,生炉子烧火炕.所以,去甘井子,就如同进城.好在,还不算远,步行10分钟左右.但10分钟的距离造就了两个世界:因为那里除了电影院,还有新华书店,还有体育场,还有照相馆,还有百货公司,还有银行,还有邮局,还有消防队,还有我们的学校等

当时,上学也意味着获得了看电影的资格.看电影是当时学校很重要的课外活动.在没有电视的年代,看电影无疑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年在这里看电影的时间极为有限.因为我是1964年9月1日上学,我们家是1969年3月30日下乡.更重要的是1966年夏爆发后,电影几乎绝迹.所以,满打满算我也就在这里看了两年的电影,而且只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懵懂时期.按说,这样两年时间的生活随着岁月流逝,早应淡忘.但作为看电影的启蒙所在,这里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我记着在这里看过的电影,也记着在这里看过的电影海报.

就直接写看过的电影的名字吧:《岸边激浪》、《羊城暗哨》、《区委书记》、《农奴》、《飞刀华》、《六号门》、《第一颗爆炸成功》、《雷锋》、《万水千山》、《战斗里成长》、《智取华山》、《党的女儿》、《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应该还有《英雄儿女》吧?之所以有些犹豫,是因为在1969年下乡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曾随着村子里的人以及姐姐,有时还有弟弟一起辗转周边的多个乡村一场接一场地看下去,这样爆炸式地重复观看,以至破坏了最初的记忆.但那些没什么影响甚至后来很少有人提及的影片我却清晰记得,着实奇怪.不知该说我的记忆力好,还是看电影的体验让人难忘.其实我愿意这样想着,写着,把在先锋影剧院看过的电影一部一部罗列下去,复活、再现我的被电影覆盖而美好的童年.

前面提到的电影有一部是外国的,是苏联的《区委书记》.这个电影所以印象深刻,因为是一个六一儿童节看的.还因为这部电影的悲情结局,最后时刻一个人敲响了一座大钟――游击队似乎全军覆没.而且,电影中间也是不断地失败.奇怪的是,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这部电影,后来讲给一个年长我9岁的一个也是喜欢看电影的同事听,他竟然对此毫无所知.而且,我后来查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电影卷,竟然也没有找到这部电影.让我很是失落.当然,让我挥之不去的是电影所弥漫的悲伤气息.不知是我自身的敏感忧郁,还是电影带给我的.让我产生这种并不愉快的审美体验的的电影还有很多,比如《农奴》,农奴主的残暴让人惊心.还有《万水千山》,长征的悲壮历程固然可歌可泣,但红军战士的不断牺牲,使人备感压抑.还有《党的女儿》,田华主演的母亲最后也是英勇牺牲.还有《六号门》,还有《飞刀华》,还有《羊城暗哨》,还有《八女投江》――因为这些电影里面都有死亡的情节,而且都是好人死去,或者是好人受尽折磨.总之,影片的氛围很压抑.从影院里走出后,会有些恍惚,亮白的阳光好像有些不真实.而电影里那些场面会很长时间缠绕着我,我想,即便我是天生的忧郁气质,那这些电影也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这种气质.

我想,其中的一些电影也许是不适合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看的.但当时适合孩子看的电影并不是很多,看了这么多电影,儿童电影的印象极为有限.想起来了,是《草原英雄小姐妹》,动画片.龙梅和玉荣为救集体的羊群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还有《祖国的花朵》,还有《渔岛之子》.名震遐迩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是粉碎之后看到的,这时候我已二十多岁.

前述电影中还有一部是纪录片《第一颗爆炸成功》.这部电影印象深刻之处并不在电影本身,而是因为这部电影是免费观看.电影中记忆深刻的镜头有两处,一处是一群工作人员在沙漠里行军,最后停下的时候,从靴子里面倒出来的汗水流成小河.一处是爆炸成功后,在远处观看的人们跳起来,把帽子扔到天空的欢庆场面.仅此而已.电影是我和弟弟还有邻居家的玩伴安家明、安家国兄弟一起看的.看完不花钱的电影却没有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反而有淡淡的失落,以至我们几个又跑到不远处的公园里闷坐了小半天才姗姗回家.原因很简单,这样的电影不符合我们这个年龄的男孩子的审美意趣,战争片才是我们的最爱.这样的电影如今叫“战片”了.应该是当年喜欢看战争片的孩子们拍的吧?道德和意识形态,在孩子们这里被边缘,他们渴望刺激,崇拜英雄.这些是电影所赐.

我们放学后会流连影院门前,看那里的电影海报,寻找我们男孩子们分外感兴趣的战争片.遗憾的是,很多电影只是看过海报,却无缘观看.比如声名赫赫的《上甘岭》、《沙家店粮站》、《七天七夜》等等,等等.这些电影让我悬想不已,盘桓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其实,人们更多的时候并不正规地称呼“先锋影剧院”,而是叫它“先锋电影院”,或者就叫“先锋”.一般就说:“今天下午去‘先锋’看电影.”没有人会不理解,反而透着亲切.但“先锋影剧院”这个名字是的产物,1966年7月,它和市内众多影院一起改名.却一直沿用至改革开放后.再后来,是什么时候改为“先锋电影院”就不得而知了.有趣的是,和它一起改名的影剧院,后又纷纷恢复了原名,比如“进步”、“友好”、“虹霓”等等.但它硬是没改,应该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我有些佩服改这名字的人,他(或她)生逢乱世,能取一个名字既合于那样癫狂年代的需求,又适应今天的语境,实在是了不起.可惜,电影的历史和影院的历史上都不会留下他(或她)的名字.他(或她)只能蛰伏在历史深处,不知会不会有人叩问.

后来,我曾多次去甘井子,去石矿,去那里寻觅童年的足迹.当然也去瞻仰过先锋影剧院――对这座影剧院绝对用得上“瞻仰”这个词,因为先锋影剧院是建在一个小山坡上,门前的台阶大概有一层楼的高度,而门口的四个粗壮的立柱的观赏价值和象征意义绝对大于其实用价值.我们进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是沿着台阶一层一层走上去,走过廊柱,进到里面.给童年的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看电影时一步一步向上的台阶,还有威严庄重的廊柱.不待看电影,自己就先多了几分庄重和崇高.几十年来,在这里看过电影的人,大概都保留了对电影、对艺术的仰望的姿态.

在童年的我看来,电影院就应该这样高高在上,就应该摆出一副君临天下的姿态,等待着芸芸众生前来膜拜.及至若干年后我有机会到市内的一些大名鼎鼎的影院看电影,看到它们就那么平庸地混迹于高高矮矮的楼群之中时,是很有些失望的.

虽说住在甘井子周边,远离市中心,但看电影实际上还是很方便的.因为这里除了先锋影剧院,还有众多的厂矿俱乐部,也是通常观影的选项.比如大连钢厂俱乐部、大连化工厂俱乐部、石油七厂俱乐部、五二三厂俱乐部、石灰石矿俱乐部等等.但先锋影剧院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在甘井子是惟一.似乎电影只有到这里看才是正宗,而在其他厂矿俱乐部看就打了折扣.

我1978年考上大学又回到这个城市.我父亲随后平反,我们家也于1979年回城,暂住甘井子东北方向的北山村.这样,我们又有机会到“先锋”看电影了.当时报纸的中缝是电影广告,通常也是“先锋”、“友好”、“进步”这样的简称.看着很亲切.和弟弟一起在一个检测期在这里看了大片《尼罗河上的惨案》,宽银幕.多年来,和弟弟只要谈起看电影经历的时候,必然要提到这部电影.

先锋影剧院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写到这里,我终于找到一张先锋影剧院的照片,照片的背面记下了拍摄时间:2006年12月.角度不太好,门前车水马龙,但好像已经和影院无关.这个时候它应该已经改弦更张,挪作他用了.你看它身旁的后起之秀、一个休闲娱乐广场多么张扬,就可猜出它现在的日子也该像这个季节一样.这一天是我带着弟弟陪着父亲一起去的,这大概是父亲离开这里之后多年的第一次重访故地.父亲主动要求在影院门前照了张相.这时,距他刚进这座影院工作已有55年,距他离开这个单位已有48年,距他(率领我们全家)上山下乡也有37年了.这一年他应该是77周岁.他的苍老和电影院的衰败,还有冬日的寒凉,就这样和谐地收进了我的镜头.镜头里面“先锋电影院”几个漂亮的手书赫然在目.


我前面提到的新华书店、照相馆、邮局,还有消防队,都是在这条街上.甘井子体育场是在影剧院的后面,五六十年代,这里举办全国足球甲级联赛.我和很多孩子和大人就站在场地边上看全国最高水平的体育比赛,是免费.所以,这条街叫文体街,童年的我和伙伴喜欢在这一带流连,这里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一个孩子的好奇心.消防队的演习惊险刺激,在一个孩子的心里,也迹近于看电影.文体街的这种设计组合,应该不是为孩子考虑的,却无意中切近了孩子的天性.尤其是把一个电影院修建得那么高大宏伟,让这条街更加气势不凡.

有人说,2006年后,先锋电影院改为市民健身中心,未知确否.但肯定是不放映电影了.我想,不管它改成什么场所,都该保持那样宏大的外观和神气的姿态.

作者简介:

曲圣文,海燕文学月刊社副主编,编审.

责任编辑_孙俊志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