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

点赞:31032 浏览:1433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人民文学》的“非虚构”栏目,以实践的姿态重新强调作家应该面向“文学的真实”,作家应以“行动”介入到“吾国吾民”真实的生活当中去,发挥文学的现实力量.它还试图以一种开放的问题观念,挖掘文学写作中文体新的可能性.

【关 键 词 】《人民文学》;“非虚构”; 文体探索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

2010年第2期《人民文学》,推出了一个新栏目:“非虚构”,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紧接着《人民文学》启动“人民大地”非虚构写作计划,向全国公开征集12个写作项目,各提供1万元资助经费,随后《钟山》《小说界》《当代》等刊物陆续开辟了“非虚构”栏目,刊登“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俨然成为一种创作潮流重回大家视野之中.那么,为何《人民文学》又重新提出美国60年代曾大力倡导的 “非虚构”写作呢?此时的“非虚构”有着怎样的内涵和外延?与此前的“非虚构”写作有何变化和发展呢?提出“非虚构”的文学意义又在哪里呢?

探究《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问题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010年2期《人民文学》开辟 “非虚构”栏目.“这一期我们新开了一个栏目,叫《非虚构》.何为‘非虚构’?一定要我们说,还真说不清楚.但是,我们认为,它肯定不等于一般所说的‘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去年我们发的《解放战争》,当时标为‘叙事史’,其实就是‘非虚构’;这一期,我们发了韩石山先生的回忆录,也是‘非虚构’.韩石山先生是作家,我们也希望非作家、普通人,拿起笔来,写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传记.还有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所写的那种非虚构小说,还有深入翔实、具有鲜明个人观点和情感的社会调查,大概都是‘非虚构’.”何为“非虚构”?编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而是试图以一个开放的观念来包容“非虚构”这个概念,并期冀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来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给文学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它不同于传统的“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它摒弃了小说的“虚构性”,它强调“在场”与“行动”,它重视展现 “吾土吾民”的生活世界.从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人民文学》共发表“非虚构”作品15篇,有描写作者自己生活经历和感受的,“小我”思考之中包孕着大世界,比如《既贱且辱此一生》韩石山的以自我的成长历程展现社会文化的进程,反思历史文化中的诸多问题.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李娟《羊道 春牧场》《羊道 夏牧场》跟随斯马胡力一家游牧放羊,以安静温暖的文字记叙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牧民生活.刘亮程的《飞机配件门市部》写曾经一段开飞机配件门市部的时光和一个隐秘的心灵飞翔的年代.有以步履追随文化的印痕,道出文化情感或进行文化反思,比如祝勇的《宝座》由太和殿皇帝的宝座引发的历史思索,《当戏已成为往事》,图书馆馆员李晏的爱好是拍摄戏剧演出现场,这次他拿起的是笔,以亲见亲历记述了牟森、孟京辉等先锋戏剧编导们的戏剧人生和人生戏剧.土摩托的《关于音乐的记忆碎片》用他与音乐的故事串联起80年代的文化碎片.已刊登的“非虚构”作品中,最为引人关注,反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和反思社会进程中的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如梁鸿的《梁庄》大学教师梁鸿回到家乡,以田园考察的方式,直面乡村的农民生活、生存环境、情感状况和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网络查重复率慕容雪村潜入团伙23天,真实记录了自己身在其中内心的争斗,具体的展示了运作的种种内幕,它退去小说的传奇性与虚构性,以生活为内容,书写了小说无法虚构的另类真实生活状态.在深圳长期打工的萧相风,写出了《词典:南方工业生活》,通过对28个打工生活词语的解读,展现出南方密集型产业工人的衣、食、住、行、精神生活、情感需求、人格建构等一系列的原生态现状.纵观刊登至今的“非虚构”作品,我读出的关 键 词 是:行动,真实,生活.走出书斋庭院,走向“吾土吾民”,以行动力亲历生活,展现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反对闭门造车,摒弃凌空虚蹈.正如编者留言中所说“去年,我们提出‘非虚构’,用了一个词,叫‘吾土吾民’:我的土地,我的人民.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当然不能是空洞的修辞,甚至也不仅仅是深刻的内心感情,这是一种行动的能力,一种生活态度,是知行合一,是在实践中认识世界.”,,, “非虚构”这个概念提出,是对当代文学创作凌空虚蹈的虚构之风的批判和否定,并用行动来践行深入生活,展现真实生活的魅力和意义.我们需要文学展现生活“实然”的面貌,而不仅仅是作家观念中“应然”的样子.这也正是梁鸿创作《梁庄》的因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我怀疑这种虚构的生活,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我甚至充满了羞耻之心,每天教书,高谈阔论,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意的文章,一切都似乎没有意义.在思维的最深处,总有个声音在持续地提醒自己: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那种能够体现人的本质意义的生活.这一生活与自己的心灵,故乡,与那片土地,与最广阔的现实越来越远.”,,,所以,梁鸿回到家乡,来到田野,走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亲中间,倾听,记录这个所见的典型的中国乡村的面貌,使得我们不仅可以从文学中获得一种经验情感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大地上真真切切的生命和生活.

“非虚构”文学概念的提出,也是开放文体观念的一种努力.几年前,许多文学期刊开辟了“跨文体写作”,期冀打破文体藩篱,探寻用文字更有效的进入生活内部的路径,寻找文学写作描写现实和生活新的可能性.“非虚构”文学即是这种文学观念的继续.在《人民文学》为“非虚构”写的引言里,不难看到编者的这个意图“我们其实不能肯定地为“非虚构”划出界限,我们只是强烈地认为,今天的文学不能局限于那个传统的文类秩序,文学性正在向四面八方蔓延,而文学本身也应容纳多姿多彩的书写活动,这其中潜藏着巨大的、新的可能性.”,,,这个新的可能性是“我们希望由此探索比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更为宽阔的写作,不是虚构的,但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我们各种各样的关切和经验能在文学的书写中得到呈现.”,,,我们看到了这种尝试与努力.《梁庄》借助了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以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人物口述、乡村生态的观察、社会问题的呈现等,对梁庄的生存样态进行了一种整体性的描述.行为中两条叙事线索并进:一是作为归乡者的梁鸿,对故土说不尽的乡愁,多以抒情的笔调进行情感的倾吐,二是站在知识分子立场,审视农村社会的生存状态和诸多社会问题,是以当事人的访谈实录来展现.在此,我看到了作者在书写真实与情感介入两者之间做出的新的尝试.《词典:南方工业生活》作者28个词语展开行文书写,有与生产作业相关的动词,代表生产、生活场所或工用品的名词,代表工作人员工种的代词和代表打工者精神生活与情感需求的词语.每个词语中都是打工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作者在严谨的纪实中,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生产生活的真切的个人体验,将叙事做一种生活化,感性化的处理.把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纪实文学所体现出的平淡、刻板、冷峻和难以接近做文学化的处理.《中国少了一味药》在小说叙述文学性和纪实文学客观性的之间做着有益的尝试.


《人民文学》的“非虚构”栏目,以实践的姿态重新强调作家应该面向“文学的真实”,作家应以“行动”介入到“吾国吾民”真实的生活当中去,发挥文学的现实力量.它还试图以一种开放的问题观念,挖掘文学写作中文体新的可能性.细读梁鸿,萧相风,慕容雪村,王娟的“非虚构”作品,艺术上会有一些问题,甚至略有粗糙之感.李敬泽在《关于非虚构答陈竞》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吃饭,梁鸿在,年轻的评论家张莉也在,张莉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她说:梁鸿你这个《梁庄》,如果发的时候不叫非虚构,而是叫“散文”或“报告文学”,那么还会有这样大的反响吗?”名不正则言不顺,立名目只是一种宣传策略,“非虚构”到底可以走多远,作品是最好的答案.

(责任编辑:李盼盼)

收稿日期:2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