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为导向的食品学科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点赞:7220 浏览:214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些对我国高校食品学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比较了国内外食品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与趋势,阐述了构建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培养食品学科多元化人才的必要性.通过对 “三年基础教育以及一年个性化发展教育”相融合的“两段式”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问题.提出了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对具有潜力的大学生因势利导、强化科研能力培养和实验技能训练,为培养食品专业本科学术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氛围.


关 键 词 :食品 本科生 个性化发展 学术型人才 两段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00-00

为尽快满足我国食品工业规模快速扩张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食品科学高等教育在近年有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止2011年,全国已有300余所高校设有食品类专业,本科在校生数目超过了5万.随着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但是大众化不等于教育的趋同性,而是需要加快彰显大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步伐.因此,实施个性化教育、走多元化发展之路这一教育理念进入了食品专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视野.与此同时,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诸多问题的不断涌现,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培养多元化人才正成为高校怎么写作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

培养具有个性化的拔尖人才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教育部已经认识到实施个性化发展教育的重要性.2010年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鼓励个性发展.基于此,落实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本科人才,提高办学水平与学术声誉,更好地怎么写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这些得到了全国很多开设食品专业高等院校的响应,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积极的探索和完善大学多元化,尤其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1.国内外食品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目前国内食品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存在个性化不足的问题.由于要兼顾学术研究、工业需求和社会能力的均衡发展,传统的大学教育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基本上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节奏、统一模式、统一内容来进行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成材意愿和个人能力的发挥,从而造成学生能力平均化,没有专长.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学术能力强、具有继续从事科研创新潜力的学术型人才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因此,如何使学生拥有与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知识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食品专业高校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欧美等国家在食品专业本科教育上大多采用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本科学生学术素质方面的培养,在美国许多大学已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 美国大约有 80%的大学和学院开设了大一学术研讨课程.新生研讨课已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生向大学学术角色的过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学校的学术生活中最大的禁忌就是和抄袭,每一个在美国上本科的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学术道德规范的训练,在加州系统的大学中如果学生被抓到抄袭立即可以被开除学籍.而在我国高教界,对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形成广泛、清晰的认识.德国则在保持传统学术自由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加大跨学科研究与教学,培养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日本则将教育的目标定为广阔的胸怀、健壮的身体和丰富的创造力,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日本食品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为A群(人文、社会科学系)、B群(自然科学系)、C群(外国语)、D群(保健体育)、E群(专门科目)五个类别,食品专业的学生必须修得16个学分以上的A群课程,E群课程中实验课程必须达到15个以上,日本高校的本科生一般只接受3个学年的课程教学,第4学年都参与到各个实验室或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因此日本食品科学毕业生的学术能力得到加强.

2.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的食品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以“因材施教,优生优培”为基本办学宗旨,以培养科研后备力量为主,近年来国内食品学科在探索构建并实施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术型人才“三年基础教育以及一年个性化发展教育”相融合的 “两段式”培养模式的道路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了食品学科本科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针对“学术型”本科人才的个性化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在前三年的共性课程学习中,提供更多弹性学习空间,全方位优化学习环境,在课程修读、早期科研培训、实践教学等多方面为培养拔尖研究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最后一年实现研究型教育,相应的课程突出科研能力培养和实验技能训练.优秀本科毕业生于第五学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可在第四学年修读本科规定课程的同时,在导师指导下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

然而,重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有两个:一是“两段”培养方案的共性和特色化课程的模块化及其相互有效衔接问题,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优化与衔接、专业课程的改革、进阶型和拓展型课程的设置、实践综合训练的系统化与模块化等问题.二是培养方案的共性和特色化课程及训练的模块化及其相互有效衔接问题,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优化及衔接、专业课程的改革、实践综合训练的系统化与模块化等问题.利用教授资源和充足的研究生资源以及科研实验室条件,设定自主学习内容,并进行专题指导,激发学生发挥学术潜能,积极推进课外自主学习. 3 实行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过程

个性化为导向的食品学科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学术型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1 压缩课堂教学,强化课外自主学习

目前需要重点优化的是“两段式”方案中前一阶段的课程体系,通过梳理交叉和重复的课程内容,系统化压缩课堂教学;同时借助优质师资平台,高素质研究生群体,积极推进和强化课外自主学习,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惯性,激发他们被压抑已久的科学热情,培养他们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此外,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利用学术检测期,来校开设短期课程或暑期学校,让学生与一流科学家面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科学前沿、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创造更多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科研分析及实验技能训练.学生经过3年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后,第4年进入工厂实习和实验室毕业设计阶段.例如,按照目前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本科生需要完成165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校定必修66个学分,院定必修57.5学分,院定选修12个学分(基础选修6学分,专业选修6学分),实践环节19.5学分,素质学分10.0学分.根据国际食品专业本科教育发展趋势,可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学分比重,侧重对学生科研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使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岗位需求.

辅助实施创新型研究计划也是促进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为例,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发起或设置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型研究计划和项目,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PRP计划”、“本科生课余研究计划”、“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等,要求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一些有新意和挑战性的科学问题研究或新品开发.这些计划从大二开始启动直到大四上半年,基本贯穿本科学习阶段.今后,可进一步加大对这些计划项目的资金和软硬件投入,突出研究创新性,提高课题研究深度和扩展广度,并鼓励本科生跨专业合作研究课题.

3.2 搭建“基础阶梯”,建立与完善个性化本科教育保障机制

通过形成“导师-研究生-大四-大三-大二-大一”的培养梯队,取得以老带新、以大带小的良性循环效应.在大一年级中启动的“英才计划”,选拔优秀学生,配备学术导师,“一带一”培养,制订个性菜单,挖掘特殊才能,配置优质资源,优化培养过程,助推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低年级时在校内完成强化基础训练,高年级时则可直接进入科研院所或校内科研机构,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并参加科研实践.这些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后,直接与硕士、博士融为一体,进入研究组,可以和导师经常交流,与研究生相互启发,亲身参与完整的科研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3.3 建设研究生预备班(学术强化班)

尝试从大一新生中挑选科研素质好、目标明确(本科毕业后有志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组建成学术强化班.聘请学术功底深厚的教授担任强化班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同时担任强化班学生的学术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培养学术思考思维,传授学术研究方法.强化班学生在3年内完成本科阶段主要学习任务(完成规定的学分),从第4年开始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独立的课题科研.与此同时,实行全程导师制,同时聘请科研人员、国外教授等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设立本科生-导师一对一定期交流制度;采用双向选择与淘汰分流的动态管理机制.

4.结语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大学的灵魂是学术追求.因此,无论从食品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还是国际上对人才的特定需求,本着为优秀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使优者更优的理念,应大力推广“因材施教、优生优培”的教育模式,推进分层教学,探索“学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科人才造峰计划,形成“金字塔”型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