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榜样形成和传播机制的理与实践

点赞:24314 浏览:1088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青年学生榜样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榜样教育的影响受到很大的挑战.作者梳理了榜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对榜样教育的内涵、塑造、传播等相关理论都进行了审视,并提出了实践工作中应注意的方面.

关 键 词:榜样教育榜样内涵榜样塑造榜样传播

榜样教育自产生以来,在营造良好道德风气,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巩固社会政治统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使其得以存续和发展,现在依然绽放光彩.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青年学生中,从之前普遍盛行的向榜样学习转变为现在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榜样教育在学生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榜样教育的影响受到很大的挑战.

榜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对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梳理榜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对其内涵、塑造、传播等方面的理论进行审视,并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一、榜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青年学生榜样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的雷锋精神与80年代以张海迪事迹为代表的榜样教育,曾经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首先,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考核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和实用主义浪潮,以及榜样教育的激励价值运用不当,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学生主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再者,一些学生由于在榜样教育活动的短暂或形式化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认同和体悟,难以实现向长期本质性道德情感的转化.在榜样教育的功利化和形式化的背景下,青年学生往往会把媒体展现的与自身年龄差距不大的偶像作为自己的榜样,产生心理认同,从而上升为偶像崇拜.这就与我们传统意义上所倡导的榜样教育产生矛盾.


与此同时,青年学生更愿意接受和寻找那些平凡的、生活化气息浓重的、个性化特点突出,能够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的榜样.

二、榜样的内涵

榜样一词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性.岳晓东在《论偶像——榜样教育》中通过对榜样历史演变的梳理,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榜样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区别了榜样与偶像的差异,“偶像重视外表,榜样更注重内涵,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缓冲区域”①,从而更为明确地界定了榜样的概念.杨婷在《榜样教育研究》中指出:“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体现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群体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并因其所内涵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所外显的行为实践对他人具有示范和激励价值的个人或群体.”②申来津在《有关榜样的理论思考》总结出榜样的特征和精神品质,包括“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指向目标的超乎常人的意志性行为、卓越的个人才能和社会贡献、代表着某种主流价值观.”③

审视榜样的内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如下两点:

1.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深度挖掘榜样内涵.对榜样进行内涵挖掘,不仅要了解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切身的实践.只有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达到个体心理与外在行为的相互作用和整合统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道德行动,榜样学习才会真正具有教育性的品格,才会实现长期的本质性的道德发展的可能.因此,践行是学生满足自己的道德需求,在行动中自我认知、自我领悟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道德榜样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青年学生榜样形成和传播机制的理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榜样教育的开展,应以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基点.将教育形式丰富化和实质化,超越形象上的教育发动,深度挖掘榜样的内涵,让学生主体以个人的道德提升为目的,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体悟,把榜样教育抓出实效.

三、榜样的塑造

关于榜样塑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榜样塑造模式、当前榜样塑造存在的问题及有效途径的研究,认为当前榜样塑造模式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利益格局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榜样塑造陷入神化、平庸化,致使榜样教育的有效性被大大削弱.潘明芸、李登叶在《榜样效应最大化途径探究》为增强榜样塑造的有效性,要注重榜样塑造的多元化,注重榜样塑造方式的多样性,比如深化榜样的人格力量,创新榜样传播媒介等.④

实际工作中,我们引导青年学生进行榜样塑造,要注意做到:

1.采取“由内至外”的榜样确立逻辑.通过外部所呈现榜样的激励作用实现对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唤醒、调整、矫正.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是道德形成的内因,学生的道德内化及付诸道德行动才是德育的真正目的.榜样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的呈现,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和内在选择,其对个体的唤醒、激励和调整等功能才有可能发挥.因此,应将学生主体的真正内在所需作为出发点,多搜集学生的信息,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榜样,采取“由内而外”的逻辑进行榜样的判定和确立.

2.榜样形象选择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首先,在现代社会急剧多变与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学生要不断进行价值观的选择和构建,就要榜样形象的立体性和多样性.其次,学生个体接受榜样影响的深浅程度,往往受自身年龄特征、生活境遇、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层次等影响,需要实现榜样群体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最后,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对于榜样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认同;在同一阶段中的不同个体,由于身心及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对榜样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默认和行为体现,实现榜样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因此,在选择榜样形象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从“由内到外”的逻辑出发,从不同年龄层、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类型等方面选取榜样,做到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

四、榜样的传播

对榜样传播机制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领域,也有学者尝试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给予分析.王雯娜在《榜样教育新视角:多元化榜样教育模式及其建构》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侧重研究榜样传播的环境变化、传统榜样教育存在的困境和挑战,认为“传统榜样教育模式单一,教育方法灌输性较强”⑤.杨筱柏在《网络语境下的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中探讨了榜样教育的新路径:“在榜样选择和教育方式方面坚持多元化,引导机制多层面”⑥等.而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侧重研究榜样教育受众者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榜样的选择、行为习得、行为表现等具体细节.袁文斌在《论榜样效应实现的三个基本因素》中认为实现榜样效应需要实现三个基本条件:“榜样和榜样学习者目标相同、价值契合和行为相容.”⑦黄吴静、韩峰在《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及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应用》应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提出“榜样教育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提升教育对象对榜样学习的理性认识和重视教育对象的行为养成”.⑧实际工作中,要做好榜样传播,我们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正确运用榜样的激励价值,减少榜样教育和学习的功利化因素.榜样的激励价值主要来自榜样的与榜样所内含的特质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功利意义与崇高性.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正确运用其激励价值,不能让功利主义影响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以功利主义作为出发点或成为榜样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为此,实施主体和学习主体都要端正对榜样教育的道德意识,实施主体尤其要端正教育目的,要以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的道德提升为基本目标,在教育形式、评价标准和群体认同等方面给予引导,引领榜样教育走上正常轨道.在学生的学习虚检测化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自身道德成长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而不是外部规范、奖励或者虚检测认同.

2.实施“偶像一榜样”教育,寻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外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宜一概视为坏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压制,而应该进行理性分析,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有效进行道德教育.

3.榜样教育方式多元化.首先是大学生的榜样教育应该占领网络渠道,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创办大学生榜样教育网络阵地,不断拓展榜样教育空间.其次重视和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进行榜样教育,通过开设BBS、微博等平台拉近榜样人物与大学生的距离,消除榜样人物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让广大学生正确理解榜样,而不是只停留在对榜样的“高、大、全”的片面认识上.最后要将家庭的力量加入网络教育的队伍,建设“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榜样教育模式.

注释:

①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中国教育科学,2004(9).

②杨婷.榜样教育研究.武汉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③申来津.有关榜样的理论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④潘明芸,李登叶.榜样效应最大化途径探究.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⑤王雯娜.榜样教育新视角:多元化榜样教育模式及其建构.教育科学研究,2009(8).

⑥杨筱柏.网络语境下的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⑦袁文斌.论榜样效应实现的三个基本因素.东岳论丛,2010(1).

⑧黄吴静,韩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及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应用.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