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如何引导幼儿适应社会

点赞:33610 浏览:1565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幼儿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十分关键,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的终身发展需要入手,注重素质教育,通过多种有效手段,着力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良好品质.

[关 键 词]幼儿教育引导适应社会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36-01

幼儿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十分关键.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应该从幼儿的终身发展需要入手,一开始就注重素质教育,通过多种有效手段,着力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良好品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如何引导幼儿适应社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幼儿教育如何引导幼儿适应社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树立科学教育观,自觉遵循幼教规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幼儿目前尚处在学前时期,但幼儿的成长也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幼儿教育实践,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要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自觉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学会尊重孩子,主动赋予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权利,引导幼儿逐渐养成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幼儿的整个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尊重,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同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也是教育活动能否见到成效的关键所在.例如:幼儿吃饭时,教师和家长一般情况下不宜强逼;幼儿做错了事,教师和家长也不应该横加斥责;孩子需要更换衣服时,幼儿教师更不宜用命令的口吻来要求孩子.孩子什么时候干什么,想干什么,是由孩子的生理需求决定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孩子需求,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适应孩子的需求,教师才能得到孩子的欢迎,才容易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如果教师不注意,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观念来管理孩子,甚至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行为行事,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理上带来压力,甚至还给孩子留下自卑的阴影,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可以说,幼儿教师能否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是教师能否自觉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自觉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幼教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学会尊重孩子,保护孩子自尊心

教师要尊重孩子,就应该做到:

一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甚至盛气凌人地对待孩子,教师缺乏平等的态度,常常将幼儿看做不懂事的娃娃,在教育实践中,甚至有的教师既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有的教师还常常拿孩子出气,孩子稍有过失,动辄就就厉声训斥,孩子的自尊心在训斥中被无情的伤害.这样做的结果,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甚至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二是幼儿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实践证明,好孩子多是夸出来的,训斥和指责往往不利于幼儿成长.我在教育活动中,一般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由于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弱,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有限.所以,幼儿有时会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是很正常的现象,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我尽量不采用容易产生负面效应的批评、惩罚手段,而是通过肯定、表扬文明行为,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教育孩子学会善于换位思考,用孩子乐意接受的方法去疏导孩子,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三是尊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教育的对象虽然只是孩子,但孩子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保护他的自尊心,应该是幼儿教师强烈的意识之一.教师应该把孩子当做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像尊重正常人一样尊重幼儿,就必须经常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看事情、思考问题,学会用孩子的观点换位思考.幼儿教师只有在与幼儿友好相处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才会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尊重.如果教师也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甚至随意拿他来做取笑或是迁怒的对象,孩子就会陷入自卑或反抗的情绪之中.

三、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目前,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给幼儿教育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孩子在家中享受到过多的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关爱,成了家中的小太阳、小月亮,有的甚至成为小公主、小皇帝,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点的委屈,生活中也尽可能不让孩子遇到一点点的挫折和困难,甚至有的家长还会为了顺从孩子而包庇孩子的过错,连正常的教育也不敢进行.这样就将关爱转化成了过度的溺爱,时间长了,这种过度关爱的生活环境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或者麻烦,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尽管有时候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压力甚至痛苦.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会常常遇到不顺,让孩子了解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在经受挫折的同时,也会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教师在为孩子适当设置一些麻烦的同时,能引导孩子去勇敢面对困难,并在遇到困难时学会想办法去克服困难,鼓励孩子试着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孩子便会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从而达到磨炼幼儿意志、增强信心的作用,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将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