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德秀“邦典织女”嘎日

点赞:7755 浏览:312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邦典”不仅是藏族妇女生活上的装饰,也是藏族女孩进入成熟的标志.藏式围裙“邦典”的织造技艺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山南地区贡嘎县沿拉(萨)―泽(当)公路出发,在距离县城17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名叫姐德秀.

坐落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姐德秀,是西藏历史上煊赫一时的古代八大名镇之一,一直以来享有“邦典之乡”的美誉.在这个面积不算大的小镇里,仿佛空气中都飘荡着家家户户编织邦典的声音.千年的岁月沉淀了小镇悠久的历史,也承载着姐德秀人世代相传的编织技艺

“邦典”,藏语意思是毛织围裙,原是一种五彩的、细横线条的氆氇(藏袍原料),后来成为藏族妇女喜爱系在腰间的装饰品,也就渐渐成了藏式围裙的代名词.它的原料与藏族传统毛纺珍品氆氇、谢玛等相同,但比氆氇单薄、精致、小巧、鲜艳.藏族人用邦典来制作妇女的坎肩、围裙和挎包,或者镶嵌在藏袍边上,现代人还用它装饰客厅和卧室的墙壁.

“邦典”不仅是藏族妇女生活上的装饰,也是一个女人成熟的标志.一位藏族少女长到15岁以后,家人就要择日为她举行成人礼.其中主要的形式就是头戴巴珠卡,在腰部第一次系上五彩的邦典;然后还要接受老人敬献的哈达和祝福的话语;此时老人心中往往是百感交集,这一天预示着又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了.等

2006年,藏式围裙“邦典”的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已故姐德秀著名“邦典”艺人格桑便是西藏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早些年,格桑因有腿疾不能像镇上其他男子一样出去做工,一家五口人挤在亲戚家的两间房里,生活颇为拮据.头脑活泛的格桑和妻子在家一同编织“邦典”,虽然一条卖价45元人民币的“邦典”使这个家获利甚微,但格桑的“邦典”染织、配色技艺在当地出类拔萃,还自创了新的编织技艺,并用“邦典”织法做出背袋、围巾、披肩等多种产品,很受写家和旅游者的喜爱.

2002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格桑在镇里开办了“格桑民族手工业厂”,格桑每月从拉萨购来白色羊毛线和染料,染好颜色后发给工人编织,然后又将“邦典”和其他织品送到拉萨的写家手里.如今,手工厂里已有30多位工人,一条“邦典”市价卖到300元人民币,手工编织的挂毯、披肩更是不菲,货品订单也不断从国内外各处飞到这座不起眼的小院.

在格桑等“邦典”艺人的努力下,姐德秀的“邦典”在传承了传统的编织工艺的同时,创新了很多独特的工艺.今天,纯手工制作的“邦典”,以其别具一格的精致,让姐德秀这个藏南小镇蜚声中外.

当格桑于2012年病逝后,他的遗孀,其在“邦典”事业上的搭档和助手嘎日和女儿丹增卓嘎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份重任.

充满商业灵气的姐德秀古镇

事实上,藏族并不是一个特别善于经商的民族,但格桑和嘎日的家乡人“姐德秀巴”似乎是一个例外.

十多年前,我们在这里认识了一个叫巴勒布次仁的尼泊尔人,虽然已经是个彻头彻尾的西藏农民了,但次仁的长相、肤色和气质一看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尼瓦尔族人,巴勒布次仁告诉我说他和他的前辈们就是为了商业利益不远万里从喜马拉雅南麓跋山涉水来到高原古镇姐德秀.西藏改革前,姐德秀地方还有六七位尼泊尔人居住经商.在上世纪60年代甄别国籍时,愿意离开中国的发放路费,欢送出境:留在西藏愿意保留国籍的允许申请护照,自由出入境;愿意加入中国国籍的分配耕地,享受中国公民的待遇.巴勒布次仁和两个小伙伴就是这样自愿留在中国的.

就在那次采访中,巴勒布次仁跟我们提起他们的先辈同胞和西藏传奇商神罗布桑波的关系.

罗布桑波,西藏民间一般称作聪本罗布桑波,“聪本”是“商主”、“商官”之意,他不仅是西藏历史上的著名商人,而且也是像次仁这些半尼半藏的坐地商的引路人和他们在藏地经营商业的“精神导师”.

在我们到过的山南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商业重镇姐德秀,流传着关于聪本罗布桑波在当地雇请商队伙计的传说和歌谣:

请看这老板的伙计,

年龄小不小十三岁,

大不大十三岁,

十三岁青年去康定,

当罗布桑波的伙计.

六十匹骡子的助手,

三十匹公骡前面赶,

三十匹母骡后面走,

前走马嚼口拉一拉,

后走马鞭子抽一抽.

根据学者廖东凡研究,过去,在西藏人眼里,聪本罗布桑波是一位半人半神式的巨商.相传他率领庞大的商队,往返于藏汉区、中印尼,把茶叶运到藏地,把马匹送到汉区.像织布机上的金梭银梭,编织着民族友谊的纽带.传说他是宗喀巴大师的商队总管,大师弘扬佛教、修建甘丹寺时,他提供了相当一部分资财,这也许是他名垂千古的原因之一.他死后,被尊为商人之神,许多城镇的商业中心和农牧区季节性的集市贸易场地,传说都是他亲自开辟并立有他的神庙或塑像.每次大型的贸易活动或庙会之前,照例要祭祀聪本罗布桑波,商人们诚惶诚恐地顶礼膜拜,祈求他保佑财源茂盛.据传,15世纪早些时候的帕竹王朝大臣米旺达孜,倡修了这座四门白塔,专门供奉聪本罗布桑波的头盖骨及其骨殖.在那个时候,拉萨并非西藏首府,商贩寥落,市场冷清.米旺达孜此举的目的,显然是希望提高拉萨在整个西藏地方商业活动中的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经商.因此,白塔是商人之精神的体现,也是拉萨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象征.

西藏邦典产在姐德秀,销在拉萨城.

姐德秀的邦典艺人嘎日这样告诉我们:她十三四岁的时候织完十五条左右邦典就要去拉萨销售,有时候在八廓街上摆地摊,有时候批发给康巴坐商.第二天乘车回家又去织下一批邦典.但现在,由于媒体的宣传,姐德秀的邦典织完就“走了”,不需要设立专卖店,也不用她们大老远跑到拉萨促销,老主顾们一个就把四五十条邦典订走了,一条都留不住.所以姐德秀虽说是“邦典”之乡,但你很难在当地写到称心如意的邦典也看不到邦典店,就是这个道理.编织邦典的技艺传到嘎日夫妇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以前多是男子织“邦典”,嘎日的女儿丹增卓嘎记得小时候看到过爷爷和舅舅们农闲织“邦典”.后来男人们出去打工挣钱的机会越来越多,慢慢的,妇女们挑起了编织“邦典”的大梁.


嘎日8岁到12岁上民办小学,12岁开始学习染色、织“邦典”.

1970年代,一条“邦典”卖12元,现在可以卖到150元批发价,嘎日说:“以前的手工毛线没有那么细,‘邦典’的经纬线都很糙粗,一天怎么也能织出两条.现在我们用细若游丝的机纺毛线,一天仅能织出一条邦典,但也从来不用为销路的问题发愁.”

听嘎日讲述姐德秀邦典的故事:人对这份手艺的认真和勤劳付出,使得姐德秀的邦典就像天空中的彩霞,鲜艳夺目

今年50岁的嘎日是山南地区贡嘎县姐德秀镇九村人,家里有4个孩子.“我从12岁开始织邦典,包括染色、织布,都是父母传授给我的.从12岁一直到2002年,染色、织布、销售都是自己在弄.其实西藏好几个地方都在织邦典,扎囊、日喀则、江孜都有织,但是,很早以来,姐德秀邦典,泽当的氆氇,江孜谢玛氆氇等虽然没有什么商标,但都有独特的标志.就姐德秀邦典来说,精致而色泽明目,因为姐德秀地方的水质独特,使得染色的邦典鲜艳夺目.听村里的长者讲,历辈的袈裟,织在多地,染在姐德秀宗,洗在拉斯(湖).姐德秀的水使得染色后的袈裟光彩夺目.”

嘎日所说的这个拉斯湖位于姐德秀九村和四村间的一条小溪边,湖畔长满秀木,枝头上挂着经幡,水质清冽、波光粼粼,一年到头都有人在这里冲涤羊毛.“为什么在这里染色就成功,有很多历史传说,首先一点是因为水质的原因――轻盈而且洁净.过去,姐德秀的邦典都要靠自己染色,而邦典染出来的颜色之所以很精美,都是因为位于宗山脚下的泉水和几公里外的拉斯湖.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这两个地方的水质是最好的.从泉水里取水,染出来的织物颜色会十分的均匀和鲜艳.用拉斯湖的水清洗染好以后的邦典,颜色会更持久.拉斯湖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神佛沐浴过的湖水’,当地人认为,拉斯湖的水是很清澈、洁净的.老人告诉我们说,水质越好,染色的效果就越好,衡量染色水质好坏的标准是看水里面所含杂质的多少,杂质越少水质便越好越轻.在很久以前,只有历代高僧的织物能在象征圣洁的拉斯湖里清洗,其他织物,包括贵族和领主的,就只能在拉斯湖流下去的溪水中清洗.过去,因为姐德秀的水质好,在山沟里和其他地方织好的‘邦典’全部都要拿到这里来染色清洗才算完成工序.”

嘎日笑着说,“当然,还有人们对这份手艺的认真和勤劳付出,使得姐德秀的邦典就像天空中的彩霞,鲜艳夺目.自古以来,织布时一定要把梭子敲打两边的木头,使得发出这样的声音――得得~得得~得得.初学织布时,同样大小的孩子,在相同的条件下,我们这个村子的孩子学得比其他村子的更快,(就是)因为这个手艺的传承很悠久,村里的孩子从小看在眼里,耳濡目染.在我的作坊里,从昌果等其他地方来的,学得很慢,我们姐德秀的孩子,比如,继承我手艺的我的女儿,一天就学会了.因为有悠久的历史,使得这边的邦典色泽和质量更好.再者,织布的布线很讲究,其他地方的插线口是圆的,而我们这里的是方的,布线更细,可以生产出德钦措吉、扎西卓玛等别处没有的邦典品种.”

“德钦措吉”和“扎西卓玛”――古代的藏族织女似乎已经有了自己的专利意识

那天早上,嘎日的女儿丹增卓嘎就是戴着那么一幅色泽素雅明丽的“扎西卓玛”邦典接受我们采访的.“德钦措吉”、“扎西卓玛”等这些历史久远的邦典品种为何如此受到当地妇女的青睐?丹增卓嘎说,“这跟原材料的特性很有关系.我们所用羊毛产自藏系绵羊,藏系绵羊粗分两种,――一是‘域鲁’,指农区本地土羊,出产的羊毛手感柔滑油润,二是‘羌鲁’,指藏北羊系,其特点是毛质硬,毛色亮,多用作编织卡垫、藏式羊毛被子等,而我们织邦典就是要把‘域鲁’和‘羌鲁’的羊毛掺和在一起用,这样织出的邦典就能把两种羊毛的优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手感既平滑,颜色又透亮,人们如何能不喜欢呢?”

在邦典展厅里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我们一边看一边听丹增卓嘎一一介绍:姐德秀邦典从原材料的颜色上分有雀屏(橘)、然木(蓝色)、渠罗(绿色)、达巴(虎皮,即咖啡色)等区别.而邦典本身的花色有大致有梅朵甲赤(花带虹)、康布梅朵(核桃花)、格桑梅朵等三十多个品种.“但一般来说,邦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钦(大花),红色为主调,用来新年等节检测日所戴,平时人们所戴的邦典叫哦琼(小青),为镶嵌青蓝颜色之意.就钦类来说,其中又分玛色坚祝、德钦措吉、甲久垂、唐杰多杰、扎西卓玛不同的颜色搭配.其他还有萨梅卓、夏扎、夏扎白萨(指从拉萨贵族夏扎府邸流传出来的邦典新样式)也多属于查钦类.”

根据嘎日后来介绍:“德钦措吉”和“扎西卓玛”等历史比较短暂,德钦措吉就是织女的名字,后来成了她的风格的邦典的名字.扎西卓玛也一样,应该是她们第一个编织出这种花色,其他人就过去跟她们交流,向她们讨教,慢慢流传开来,但花色和样式的名字永远是属于她们的.”

织布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工作,先辈留下的这样一个手艺,不管刮风下雨都不用停止工作,只管在屋子里尽可哼着小曲织布,比一般的劳力活舒服一些

在我们看来,织布纺线并非集体劳动.

但记者在当地的三天里看到不少女孩可以在家里织布也宁愿到嘎日的厂子跟姐妹们一起劳作,“就是图个闹热”,这跟嘎日那天说的一段话很有些关系.

嘎日说:“织布是一个永远都周而复始的工作,织布由四个转轮,四个布线,四个织线等组成,脚踏也不能乱来,要左右脚相向移动,轮流按踏.织邦典的彩色织线又很有讲究.在古代,因为人都不是很聪明,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新手学织布时,一只脚穿氆氇靴,另一只脚穿皮靴,师傅在旁叫喊抬氆氇靴,抬皮靴,这样轮流交替,使得梭子的穿梭也步入正轨,从古至今就是这样教习织布的.说古代人不聪明,但我每次织布时总在想,开发创造织布的人是何等的聪明,他是如何想到这么复杂的织布方法呢.不管刮风下雨都不用停止工作,只管在屋子里哼着小曲织布,比一般的劳力活舒服一些.如今,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年轻人都很聪明,不需要再按照‘抬氆氇靴,抬皮靴’的口诀教习,只需告诉她们两只脚在外时,梭子往左插,两只脚在内时,梭子往右插就可以了.这样很快就学会了.“2007年,县妇联和自治区妇联组织为期一周的妇女培训,对手工技艺进行交流,主要是因为我们这里从事织布的基本都是女性,且都家境贫困,从2002年开始,我召集不能出去打工的妇女从事织布,在正常费用的基础上,给予一袋米的福利,妇女不能出远门打工,有空的妇女来这里织布,只要自己织一幅邦典就有一笔报酬,可以上午在家干活,下午来织,也可以上午织布,下午在家干活,很灵活,完全是副业,村里的妇女都很欢喜.

姐德秀“邦典织女”嘎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家级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初学织布的情景,当时还是生产队,爸妈要早起出去劳动,把钥匙交给我留在家里,当时生活特别困苦,糌粑都没有想吃就吃的.阿爸在农作空隙从事织布,一大早起床去生产队劳动前织一会,他们出去后,我就爬到织布机上织布,由于还小,织布线路呈弧形,他们劳动回来后要纠正半天,浪费了很多毛线.当时还小,父母织布时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在想若他们一出门我就试着织,其实,当时确实很喜欢织布,也闹出过很多笑话.在我们姐德秀一带,有些孩子即使在上学,检测期还是从事织布,有时边织布边做作业.在我的四个孩子里,留在家里继承我手艺的就是丹增卓嘎,她13岁上五年级那年就退学了,因为她的阿爸是残疾人,家里的生活很艰苦,需要她留在家里学习织布,她在不浪费一公尺邦典的基础上很快学会了织布,比我学得更快更好.她自己也是很喜欢织布的.

“从事织布就要在一间屋子里,没有空旷的空间,所以,年轻人并不特别喜欢织布,有人就给我提议不够人力时就应该用机器,虽然我并不是不会用机器,民族手工艺品是纯手工的,姐德秀邦典至今没有机器的掺和,拉萨有机器生产的邦典,但是在市场上人们不很喜欢,无论是其色泽还是织法,虽然两者看起来很像,但就是不喜欢机器织的.机织和手工在色泽上就有不一样,机织的除了在织法上弄些花样,只能上七种颜色,我们手工织的,若按传统工艺十二色就十二色,当然也有二十三种不同颜色的,这是色泽上的不同.就织布走线的方式,手工的内外有别,但机械的内外一样.再就是染色,有一种颜料叫达巴,汉语叫咖啡色,有黑、白、居中的.我们平时口头上叫达巴那不、达巴达正,达巴达嘎,这就有三四种颜色.还有一个叫却洛的植物,能作出、红色等颜色,蓝色色种也全是却洛榨出来的,按照其稀释程度来调出各种不同的颜色,还有一个叫然木的原料,它能调出天空的颜色,比如黑色、白色等,越浓越黑,越稀越白,这有时候完全是靠经验和细微的感应(才能)弄出来,机器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心里在想,民族手工艺是人们喜欢的,不能失传,应该继续传承下去,对我自己的孩子也讲,虽然你能干其他的活,比如,开个商铺,就在店里卖,如此下去,将来如果断了产品的源头呢?虽然邦典在很多地方都在生产,但无论是色泽,还是质量,姐德秀邦典独具特色,没有这么好的.现今,有些人不那么喜欢织布,织布是我们的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技艺,对于作坊的工人,我也讲,要保护和传承民族手工艺,因为手艺无需用钱购写,手艺在自己的双手上,不会被夺走.所以,这个技艺,无论是自己这一辈,还是孩子,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我也没有把工艺转化成机器化的计划,机器生产出来的就是机器的,机器做出来的饼子远没有手工的好吃.同样的,机器织出来的邦典,人们就是不喜欢,就喜欢纯手工的.在我心里,手工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织这个颜色的时候,心里在想下一个颜色,这样心里就很开心.嘎日她们把这种好心情延伸到慈善事业中了

嘎日从12岁织布,“就个人来说,以前,用了五六天的时间织完布,就要把那个卖出去.12岁左右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哪有现在这么多钱,当时把卖出去的邦典换成了钱,心里非常开心.勤勤恳恳织布以求换成更多的钱,邦典就像天上的彩霞,一道道不同的颜色所构成,织这个颜色的时候,心里在想下一个颜色,很开心.作为民族手工艺者,我12岁那时,以农业为主,织布为辅.务农占去大多数时间,织布只是剩下的空余时间内进行的.副业能挣钱,心里很高兴,也就慢慢喜欢上了织布.从12岁开始就这样坚持了下来,经过结婚生子,与父母分居,也没有放弃织布.丈夫我们俩同为一个村子,从相识相爱到结婚,结婚后与双方父母分开住.刚开始时,我织布,他缝纫邦典,并去拉萨销售,因为孩子很多,这样的方式不能使家庭致富,虽然心里有很大的抱负,但生活变化不大.”

2002年,格桑和嘎日开办了第一个邦典作坊,召集了五六个人,生意开始好起来了,后慢慢扩大,发展到了12个织布机,当时因为没有扩建作坊的本钱.“2006年,姐德秀邦典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我们的信心变得更加坚定,继续扩大了作坊.2003年,我丈夫他入党了,作为一名国家级传承人,对藏戏剧团的演出,无论是新年的演出,还是一般的节日演出,每次演出我们都提供三百到五百元不等的资助.对于学校,每当六一等节日时,我们也一直提供资助.对于一些贫困户,当他们盖房子时,我们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他的捐助行为,我自己也极力支持的.我们姐德秀邦典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也高度重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使得我们信心倍增,有进一步扩大作坊和增加生产的计划.”

“申遗”给她们带来了什么

嘎日认为村子里的大多数人对把民族手工艺传承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有什么看法”,觉得都一样,觉得自己织的反正都能销售,这可能是认识水平的问题:“2006年邦典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有些人才知道.我们告诉他们这是引以自豪的事情.但社会上的一些人对名录的事情满不在乎,大多数人为进入名录而高兴,都对我予以夸奖.”

2003年,从拉萨来了一名汉族同志,要与嘎日他合作,走规模化机械化之路,利润平分,被嘎日拒绝了.嘎日的想法是:“在我们的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把织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拿去原料后进行织布,织完的邦典予以销售,再付原料的费用,剩下的就作为经济收入的来源.若我把整个都垄断了,那他们的生活又怎样呢?当时,我们两口子商量后觉得就我们一家走上富裕之路没有意义,走共同富裕之路,我们当时所做的举动在姐德秀地方是家喻户晓的,大家都赞叹有加.但是有些人还在想走垄断之路.作为自己来说,把民族的手工艺尽力保护和传承发扬起来,我自己有坚定的信念,也是这么告诫其他人的.在这点上我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因为我丈夫得了一种不治之症,当时我早上出去销售,晚上归来,确实辛苦,他的意思是不要这么辛苦,放弃那个作坊企业,把以前赚得的一点钱作为资本开一间商铺,让女孩来做,这样就轻松很多,他就让我放弃,不要这么辛苦,但我想作为一名农民不克服困难哪行呢.哪怕是丈夫走了.

“国家,文化厅,(地区)文化局每年都给入选名录者以支持和帮助,高兴之余,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在扶持基础上,自己要克服困难,坚持付出,我们有这样的计划和信心.比如,扩大作坊,做大牌子,只是苦于没有文化,我也请求县文化局长等领导在精神上施以援手,经济投入我自己不得不出,在出点子上请求援手(即智力扶持).我现在的作坊,房子是国家盖的,但地是姐德秀四村集体的,2007年在县人民政府和姐德秀镇政府的照顾下,把我的作坊搬到新址,与县商务局签了合同,规定第一年新厂房租金为2000元,第二年为4000元,第三年为8000元.2008年洛桑县长到任贡嘎县,参观了我的作坊,因为我的丈夫是残疾人,我自己又是妇女一个,文化水平不高,就一个农民开了一个工厂,我的私心也不强,想着其他村民,在自己勤奋刻苦的前提下,国家予以扶持,经常捐助养老院、学校和贫困户,使得县长在大会上宣布不收取我的房租,至今都是这样的.我心里在想弄一个展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颜料、毛线等作为展品,当上级领导前来参观时,弄得干干净净,把每个展品的来历文字附在上面.我还想扩大作坊,在刚刚过望果节之前,给工人发了工资,每只邦典70元,望果节之后,我就给每只邦典80元的劳务费,主要是为了提高邦典的质量,提高工资后,工人应该会更加重视邦典的质量,织出更美更好的邦典.”

嘎日说,这就是手工品的魅力.一件精心挑选的“盛装邦典”(指用于年节佩戴的高档邦典)可以跟随一个女人一辈子,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除了真心爱她的丈夫,没有第二个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