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公路“24道拐”之旅游开发策略

点赞:4656 浏览:133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4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是中美两国团结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历史见证,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对其进行规划保护和合理开发,对于贯彻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24道拐”位于贵州晴隆县,是抗战公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其文化底蕴较为深厚.1988年6月,“24道拐”被列为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4道拐”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3月,“24道拐”被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的“24道拐”是名扬中外的旅游景点.

当前,中国要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强国,保护和开发好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对文化遗产的规划保护和开发体现了文化自觉的思想.“24道拐”具有历史文化、体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它是中美两国团结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历史见证,是中美友好的历史见证,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呈现的缩影,是喀斯特生态地貌文化表现的场所.其旅游开发价值较高、潜质较大,对其开发是文化自觉的实践.而实践是文化自觉地基础、动力和目的.围绕“24道拐”进行规划保护和旅游开发,是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怎么写作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实践.有学者已经对史迪威公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发表了看法.史迪威公路沿线的旅游形象就是抗战文化旅游资源.“抗战文化旅游资源以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活动为主线,其所承载的主体是爱国主义精神及国际合作精神,这是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所有华侨最有共同语言、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议题,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强烈的震撼力、感召力势必吸引相当数量的国内外游客群.”“史迪威公路过去是一条怎么写作于战争需要的公路,未来它将是一条经济贸易的大通道.重开史迪威公路可以把中国的西南地区与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地区有机地连接起来,并能给这些地区带来‘经济上的革命’,对中国实施‘南亚战略’和‘印度洋战略’,对印度实施‘东亚战略’和‘太平洋战略’,对缅甸实施‘脱贫战略’和‘桥梁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贵州境内对史迪威公路沿线的旅游开发,标杆就是对晴隆“24道拐”的旅游开发.

“24道拐”的旅游文化产业创意可以定位为以抗战红色旅游文化为中心,体育旅游文化、民族旅游文化辅助发展的“一体两翼”旅游产业文化发展格局.如何构建以“24道拐”为中心的“一体两翼”晴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要努力扩大“24道拐”的旅游文化影响,树立其旅游文化名牌品位

要提高其旅游文化品牌地位,必须依靠“24道拐”这个旅游客体和晴隆县相关旅游介体的文化品位的提高.“24道拐”的旅游文化品位,其主题应该是抗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主题确定后,就是形象策划了.晴隆“24道拐”旅游形象策划要紧扣“24道拐”这个中心,把晴隆的旅游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当前,抗战遗产文化园、安南古城建设已破土动工,《二十四道拐》大型电视剧已开机拍摄.其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开展.为更加提升“24道拐”的旅游文化品位,在现有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动工的基础上,可以建设好一个关于“24道拐”的网站、召开好以“24道拐”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建好一个“24道拐”广场、恢复美军在晴隆的有关历史活动遗迹如美军陆军车站、加油站、罐头厂、沙子岭美国车站等等.

二、要竭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外宣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谁先抓住了信息资源,就首先争得了科学发展的主动权.网络的发达为旅游发展创造了一个宣传平台.因此,加大网络媒介宣传力度以抢得旅游发展先机可以用“只争朝夕”来形容.晴隆县在之前就“24道拐”的外宣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还可以做得更深入些.可以建一个关于“24道拐”的专门网站、召开以“24道拐”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近期浏览了关于“24道拐”的网页.百度“24道拐”,目前可见相关新闻报道或叙事网页只有1000多个.其中甚至有“贵州24道拐在哪里?”的问题.我们不要笑话人家地理知识的缺乏,而说“就在我家门口.经常看见,没什么好看的.”就在“家门口经常看见”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为什么会造成近半个世纪的误会.对于熟识无睹的事务,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里说明一个问题,贵州关于24道拐的宣传还不到位,对于贵州地方史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可以去深入探究的问题.

目前在黔西南州政府网、金州新闻网、黔西南州科技局网站、晴隆政府网及陈亚林先生的个人博客等网络媒介上有关于“24道拐”的介绍,晴隆县委宣传主管、晴隆县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二十四道拐》直接宣传“24道拐”,突出了晴隆地方文化特色,是一本宣传“24道拐”和晴隆的好杂志.但在贵州省人民政府的网站上没有关于“24道拐”的介绍,而遵义会议会址、黄果树瀑布、青岩古镇、红枫湖、织金打鸡洞等旅游景观在网站之“多彩贵州”栏目处有介绍.建议黔西南州、晴隆县主动与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外宣办等机关联系,在互联网上加大对“24道拐”的宣传.除了在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网站上宣传“24道拐”外,为突出其旅游宣传地位,以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晴隆县可投入资金、配备专门人员建设一个关于“24道拐”的专门网站.

可以加强对“24道拐”的研究,扩大其旅游文化影响.学界关于“24道拐”的研究成果现在并不多.专著方面,只有邓茜、陈亚林所著《历史的弯道24道拐》专门论述“24道拐”,其他如牟之先、凯莉汉姆所著《史迪威公路》等专著也对“24道拐”作了深入的研究.论文方面,笔者检索了在国内较为权威期刊论文网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期刊数据库,仅有二十余篇文章涉及到“24道拐”,其中大多数为与“24道拐”相关的新闻报道.笔者眼力所限,真正关于“24道拐”的学术论文不多,仅有罗用能《24道拐及其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可能效应》、戈叔亚《寻找一条“照片上的公路”――二战史上著名的“24拐”在哪里》和《一张老照片引出的追寻》、牟之先《贵州晴隆县史迪威公路24拐实地考察简报》和牟之先、陈亚林《史迪威公路“24道拐”初议》等不到十篇论文,近年韩继伟先生及笔者等人对“24道拐”的研究着力甚著.为扩大“24道拐”的学术影响,助推其旅游文化品位的提高,可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晴隆县人民政府联合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如中国二战历史研究会、贵州史学会)召开关于抗战历史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最好以“24道拐”为主题.2011年12月7日,由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主办,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福特基金会、南京大学中美研究中心、晴隆县人民政府协办的“太平洋战争与中美关系研讨会”在贵阳召开,对“24道拐”等历史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深化“24道拐”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为“24道拐”旅游品牌的品位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贵州、黔西南、晴隆县有关公路或关键地段,尤其在贵阳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在建的晴兴高速公路和准备修建的长沙至昆明高速铁路、320国道晴隆段设立宣传“24道拐”的旅游宣传牌,也可以宣传牌打到国外(如美国、南洋诸国、印度、缅甸等)、港澳台地区和其他省(市、区),更加扩大“24道拐”的旅游影响,真正“走出贵州、走向世界”.在320国道与“24道拐”的两端连接处分别设立指示牌,在高速公路有关路段加大“24道拐”形象宣传力度.从贵阳至胜境关高速公路沿线,尤其是从黄果树地段开始要加大旅游形象宣传力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使其旅游目的地由遵义、黄果树延伸至“24道拐”.据了解,遵义会议会址和黄果树瀑布已经成为贵州省的两大旅游品牌,而对于“24道拐”,一般外省人,即使是湘、鄂、桂等邻省的很多人不知道“24道拐”,所以较多外省的游客游完以上两景观后就自以为贵州好景观看得可以了.在戈叔亚发现“24道拐”在贵州晴隆之5个月之后,有一广西游客慕名而来,结果发现24道拐之处未设指示牌、没有抗日战争烈士墓等问题而造成“24道拐”的难以寻觅.他千里迢迢专程而来,虽然在“24道拐”上体验了早已神往的奔驰,但最终未能登上晴隆山一睹24道拐如美国随军记者拍摄的奇险壮观.他的所见所闻,甚至使他失望地怀疑24道拐是不是真的在晴隆?因为当时在晴隆山上未建如今的观景台,他就不能观赏到“24道拐”的全貌.当然,其所见就无法与那张久久萦绕在脑海的流传至广的“24道拐”的奇险景观照片对上号.我们不能埋怨他,要怪我们自己没有及时地宣传好“24道拐”,且没有建设好相关基础设施.“24道拐”的外宣力度直接与24道拐旅游景观的建设具有密切关系.如果要让“24道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景观,则需要我们多多思考.

抗战公路“24道拐”之旅游开发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文化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008年,“24道拐”入选“金州十八景”.“金州十八景”是一种旅游产业文化创意,目的是要提高黔西南州有关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打造“山水长卷水墨金州”旅游品牌.“24道拐”应当是晴隆、黔西南、贵州和中国的一张旅游名片.我们可以到全国各地召开“24道拐”旅游推介会,扩大贵州、黔西南、晴隆旅游的影响.

三、要深刻挖掘“24道拐”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其人文魅力

“24道拐”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只有提高其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提高“24道拐”的旅游文化品位.文化品位的提高,与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的提高有直接的联系.要挖掘“24道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须与史迪威公路密切结合起来,就必须与中国抗日战争文化密切结合起来,就必须与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密切结合起来.专家和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在建的晴隆抗战文化园,就是深刻表现“24道拐”历史文化内涵的载体.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史迪威观景园内,塑造史迪威、麦顿、邹人杰、马怀冲、周西成等与二十四道拐相关中美历史人物的形象,辅之以生平事迹介绍,生动表现历史面貌,以加深旅游者对“24道拐”有关历史文化的认识,满足其求知的文化精神需求;多方收集关于“24道拐”的文化论述或者报道和本地及美国等西方国家抗战老兵关于“24道拐”的传奇故事,进一步挖掘“24道拐”的文化内涵;在“24道拐”旁的史迪威观景台内展示“24道拐”历史图片,收集整理并展示《历史的弯道》(邓茜、陈亚林著)、《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史迪威与中国》等关于“24道拐”的图书.可以出售关于“24道拐”的书籍,重点推介《历史的弯道》和《史迪威公路》等书籍.关于“24道拐”这张图片,可以进行很好的旅游产品策划,可以制作明信片,可以装裱成摄影艺术品,可以制作携带方便的小卡片,可以出售《24道拐》影碟.

在保持“24道拐”原貌的基础上,对其相关景点要标注,才能让游客看得明白,有所收获.因为它不单纯是一条普通的公路,而是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内涵.要提高旅游资源文化品位,就必须要有相关的背景介绍.深层次地挖掘、开发“24道拐”的文化内涵迫在眉睫.自2002年3月戈叔亚发现“24道拐”在贵州晴隆以来,虽然省、州、县加大了对“24道拐”的宣传、保护等促使其成为旅游资源作出了许多努力,但有的地方的开发、管理并不是很到位.2011年5月,笔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到“24道拐”实地踏勘,发现不利于“24道拐”成为旅游品牌的诸多问题.也许,这是都是小事,是被大家都忽视的小事.但我们要有相当强的敏锐感,一种对身边事物的敏锐感,一种注重细节的敏锐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较为成功.我们得好好读一下《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在美军墙前设立指示牌或树碑指示,要不然游客不知道;在公鸡坟等处要注明来历;恢复重建涌泉寺;恢复古碑刻、诗文等;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4月27日,徐霞客到老鸦关考察,对之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在现“24道拐”合适地段立碑介绍《徐霞客游记》中所记老鸦关情形等文字.如此皆为深挖“24道拐”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其文化品位的提高.

加强以“24道拐”为中心的旅游产业集群建设.成立有关“24道拐”旅游管理机构,加强对“24道拐”、盘江铁索桥的保护、管理,与盘江铁索桥捆绑打造抗战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品牌,可以在恢复的安南古城建一个“24道拐”广场,并且恢复美军在晴隆的有关活动遗迹,同时加强旅游怎么写作机构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建设.

盘江铁索桥位于距县城东25公里的盘江河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它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民国抗战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多次对之重修、加固.明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次到盘江铁索桥考察.其对盘江铁索桥历史掌故的介绍见于《徐霞客游记》.现在盘江桥两岸还有不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东岸有“望江佛”(俗称“镇江大王”)石像和“盘江飞渡”、“力挽长河”和“桥横银汉”石刻.西岸有朱家民摩岩石像等,高2米,像左侧刻有江夏人程封题写的诗句“盘江中断铁桥开,乍见惊心首欲回.谁遣神工排鸟道,在教天堑走龙媒.如云戌卒防秋去,尽地金钱转饷来,闻说波流通缅甸,河源万里令人哀.”像右侧有明朝黔省后军都督许成名与征西副总兵商士杰合题书写的“朱氏鼎钟”、“铁锁盘江”、“一线缝空”、“一派别景”石刻和“达摩渡江”(俗称“铁拐李”)摩岩石像,其形态携履荷杖,赤足踏芦,栩栩如生.盘江铁索桥两岸的石刻石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与当地布依族文化密切联系.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布依族“赶盘江”民族节日.这天,北盘江沿岸成千上万的布依族青年男女,身著民族盛装,聚集在这里“样梭”,青年男女或在树下,或在岩边,或在河傍谈情说爱,气氛祥和.1938年10月,盘江铁索桥被改为钢衍构桥,可载重15吨.抗战时期,作为滇黔公路的咽喉之地,盘江铁索桥在运输美国援华战略物资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对于盘江铁索桥,可以改造到能使游客过得桥的程度,并在桥头一端立碑介绍盘江桥历史及徐霞客所记关于盘江铁索桥文字,使游客加强对盘江桥历史文化的了解.“力挽长河”等摩崖字迹模糊,曝露在露天之下,需要保护好,可采用文物技术手段进行保护,如用玻璃保护等.笔者一行2011年5月到盘江铁索桥考察.如果没有晴隆县文管所所长、“24道拐”宣传者陈亚林先生的指点,我们是难以找到那些珍贵的摩崖石刻的.

距盘江铁索桥上游1公里处,有美军钢板构筑的坚固的公路涵洞.可以在该地段树碑说明,要不一般人难以找到.我们下到涵洞里,由于光线昏暗,陈亚林先生把矿泉水洒在涵洞顶部钢板上,则显出了“共和钢铁集团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共和钢材”等英文字母,字迹是红色的,非常清楚.如此美式钢板有近十块,至今仍强力支撑着公路涵洞,保证了公路的畅通.这是中美联合抗日的又一历史见证.

抗战时期,“24道拐”和盘江铁索桥是滇缅公路从贵州到重庆的必经之路,咽喉要道.它担负着运输抗日战略物资的艰苦重任,是有名的国际大通道.当年,由印度到重庆的中印公路统称为“史迪威公路”.“24道拐”以穷山恶水、地势险峻、常年云雾迷漫、视线不清比蜀道还难行而著称.它与对日作战、空中运输的“驼峰航线”(Humpcourse)双双并存在人们的历史记忆当中.将它们捆绑打造成为旅游资源是情理之中,并非牵强附会.

如此种种,皆是要彰显“24道拐”这张名片,打造优秀的旅游品牌形象.

四、要充分发挥“24道拐”的休闲体育旅游文化作用,打造休闲体育运动名片

到“24道拐”旅游,是熏陶思想的抗战文化之旅,是轻松快乐的休闲之旅,是亲身体验惊险刺激的运动之旅.

史迪威公路“24道拐”是全国驰名的公路险道,是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后勤运输线.它全长约4公里,从山脚到山顶的直线距离达350米,垂直高度约266米,坡度约为60度.它不仅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汽车运动场地.“霪锁孤城天未开,夜风轻松月光来.雄关一怒山岚走,曲舞银蛇下地埃.”这首诗正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鸦关的真实写照,在这条路上镌刻着一段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而征服这条公路的标志性路段――晴隆“24道拐”,也成了很多如今很多汽车驾驶爱好者挑战自我的必修课.

“24道拐”是理想的山区公路汽车爬坡比赛赛场.“24道拐”抗战公路以雄、奇、险、峻著称,是中国当今原貌保存最完整的山区沙石公路.坡度近70摄氏度,全长不到4公里24个弯道,均集中在一个平坡上,极富视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具有极强的挑战性.由关口向下俯视,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谷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犹如巨龙盘山,飞跃入云端.“24道拐”抗战公路在中国10大奇险公路中排名首位,是汽车爱好者,特别是汽车赛手梦寐以求,不可多得的天然汽车赛道.2005年以来,晴隆县先后在“24道拐”举行了数届汽车爬坡赛,开创了中国汽车爬坡赛和全国汽车短道拉力赛在公路上比赛的先河,轰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黔西南州、晴隆县可以积极与省内外体育局、汽车运动协会加强联系,每年定期举办汽车爬坡赛活动,可以组织“重走史迪威公路”汽车自驾游活动,以提升“24道拐&#


体育文化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8221;的知名度,推动地方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搞好有关体育活动的同时,要把一般的旅游活动与2道拐的体育文化密切结合起来.要加强旅游经济策划工作,因地制宜开展相关体育旅游活动.就像我们到沙漠旅游要骑骆驼,在草原要骑群马奔驰一样.关于“24道拐”,可以让游客体验山路崎岖的真实感觉.还原真实场景是大多数游客所期望的.我们可以在“24道拐”管理机构下设游务中心,主要开展汽车爬坡体验活动,为游客搞好怎么写作.管理机构可以购置几台美式吉普车,或售票、或出租给游客自己体验,但要特别考虑安全问题.为更好表现场景,可以出售或出租20世纪40年代美式军装、国民党军队军装、南洋华侨服装、晴隆布依族、苗族、彝族等民族服装,以增强旅游艺术感染力,给游客留下美好难忘的记忆.

“24道拐”可以大力发展山地休闲户外运动,如自行车山地赛、摩托车越野赛、徒步赛等,从而打造“24道拐”山地户外运动名片.除汽车拉力赛外,在“24道拐”每年可以举办一次以“中国贵州晴隆24道拐”命名的自行车山地赛、摩托车越野赛等.“三赛”会于“24道拐”,与国内外有关自行车俱乐部、汽车俱乐部和国内外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厂家加强联系、沟通,吸引厂家、俱乐部和车手齐聚“24道拐”,使之成为车手心目中的竞技天堂,从而扩大贵州、黔西南、晴隆、“24道拐”本身的影响.

五、要配套发展“24道拐”民族旅游文化资源,整体发挥旅游事业发动机作用

晴隆县位于云贵高原中段,贵州省西南部,与关岭县隔北盘江相望,北与六盘水划江为界,南连兴仁,西接普安,镇胜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县城东距贵阳246公里,南到兴义169公里,西至昆明420公里,北达水城180公里.县辖14个乡镇,居住着汉、苗族、布依族、彝族等14个民族,总人口30.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4%.县境内矿产、能源、生物、旅游资源丰富.大厂彩玉、“贵隆牌”茶叶、晴隆脐橙、波尔山羊等皆可开发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

“24道拐”的旅游产业文化发展要与本地经济社会结合起来,要与当地民族风情结合起来.晴隆县具有比较浓郁的民族风情.晴隆彝族、苗族、布依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地域特色,三宝乡彝族“阿妹戚托”、火把节,布依族小打音乐、喇叭苗民俗文化等都是可资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文化.

总之,对于“24道拐”这条抗战公路,我们既要开发好,又要保护好.对其进行规划保护和合理开发,对于贯彻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贵州“后发赶超”战略目标具有现实意义.其旅游文化作用的发挥,要与晴隆民族文化等本地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形成以“24道拐”为中心的“一体两翼”晴隆旅游产业文化发展格局.同时加强与云南、重庆等地有关史迪威公路的科研院所及其他机构的联系,在抗战旅游文化的发掘上同心协力,在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上联成一体,开发重庆、贵州、云南的国内史迪威公路旅游线路和中缅印的国际史迪威公路旅游线路,整合三省(市)三国的关于抗战文化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旅游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缅甸、印度三国的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系贵州兴义562400)

基金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重开史迪威公路的多视角分析》,课题号:黔省专合字2010-114号;贵州省档案局(省地方志办、省档案馆)2012年科研课题《“24道拐’申遗的多视角分析》,课题号:黔档志通[201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