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其结构的

点赞:8035 浏览:320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结合“健康素质”这一术语,探讨了健康、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几个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就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

关 键 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结构.

分类号B848.9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个人社会功能的健全.因此我们认为,健康素质应当是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在内的、影响或决定一个人整体健康水平的个人内在特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已经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促使人们日益关心个人的心理康宁和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情况的复杂、深刻而又迅速的变化在给人们带来发展机遇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挑战和压力.一个人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总是有限度的,面对着复杂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约有1600万精神疾病患者,其中重型病人占一半左右,仅精神分裂症患者便有780万!这个数字自然不包括更多见的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尚未达到精神疾病状态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的科学研究,为维护和增进我国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各种精神疾病做出应有的贡献.

1关于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这里要探讨的基本概念包括素质、心理素质、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

1.1关于素质的概念

在传统心理学和医学中,关于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解释都强调它的生理学方面,将素质和心理素质视做主要由先天或遗传因素决定的东西.自从素质教育的概念提出后,人们开始重新定义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素质(diathesis)通常被视作个体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在荆其诚主编的《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素质被视做“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医学上也指易患某种疾病的先天倾向”[1].在林崇德、杨治良和黄希庭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素质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感觉器官、运动器官、身体结构和机能特征等”,“可能包括脑和感觉器官的微观结构、大脑皮层的细胞群的配置、神经细胞层的结构、神经类型特征等”.素质“主要由遗传决定,也受胎儿期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2].

医学则从疾病的角度来看待素质,将素质看作是由某些基因或基因组合构成的一些生物学特征,这些特征使个体对某种或某些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具有体质上的易罹患性(constitutionalpredisposition)或脆弱性(vulnerability).在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疾病的“素质―应激模式”(thediathesis-stresodel).该理论模式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拥有某种疾病素质这一个内在因素还不足以使人患病;如果具有某种疾病素质的人遭遇难以应对的应激事件,其遗传素质便会使他做出过于剧烈和持久的应激反应,那么他便很可能会患病,包括罹患精神疾病[3,4].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遗传性是先天的既得性和后天的获得性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遗传性决定了一个人对某些心理障碍的易罹患性的大小;但遗传性是否显现,不仅取决于致病基因是否存在,而且还取决于某时段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谈遗传性,总离不开致病基因,致病基因和心理社会因素二者之间不能顾此失彼[5].

我们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必须适应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主流文化意识.我们需要吸纳教育和社会科学界的观点,重新界定“素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术语.因此,我们尝试将素质看作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或决定其健康和功能活动水平的内在的、基本的身心特质.

1.2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

心理素质应当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方面.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往往会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其他素质.目前在我国,人们对于什么是心理素质有不尽相同的解释:

(1)肖汉仕提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它们共同组成广义的心理素质的内在结构.各因素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6].

(2)刘华山提出心理素质就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个人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7].

(3)刘金平提出心理素质是人在自然素质基础上,在人与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元认知、一般认知、社会实践能力、人格心理素质、心理行为的适应水平等[8].

(4)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核心是人格,它从认知因素到个性因素,从人格基质到适应性行为习惯,从基本人格要素到表现出的适应和健康的功能[9].

我们认为上述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之间有不少类似的地方.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保证一个人有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且是一个人经常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条件.

1.3关于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便提出,健康指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的一种完全的康宁(well-being)状态或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无病和不虚弱而已.这个定义和据此定义所提出的标准目前在医疗卫生界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表现.心理健康在一个人的整体健康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心理不健康不仅使人感到情绪痛苦,而且也会损害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

如果进一步问,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却有不同的说法.下面列出国内研究者目前对于心理健康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7]:

(1)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上的完全的康宁或完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充满生命的活力,有积极的内心体验(主观康宁感,subjectivewellness;或subjectivewell-being,SWB)、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与社会功能.按照这个定义,心理健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人要不断地依据现实环境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进而获得成长与发展,从而达到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是一些人格特征或特质的完美组合.由于一个人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应激条件下的心理反应和社会适应,因此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也是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例如,马斯洛便认为,只有具备自我实现者人格特征的人才能称作心理健康的人.

(3)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持积极乐观、开放、现实、辨证和通达的态度.他们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吸纳新经验;他们富有利他精神,能够在助人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他们追求高尚而又现实的生活目标,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弹性的道德准则.他们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4)心理健康是对现实的正确认识、自知与自我接纳以及自我调控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国外的大多数心理健康专家强调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当事人有主观康宁感,他们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10].

我们认为,不能脱离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空谈心理健康.所以上述观点都是可以接受的,它们分别强调了同一现象的不同侧面.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心理健康视作一种充满生命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适应环境并有积极的内心体验的、完全的心理康宁状态.

1.4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

前边说过,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由健康素质派生出来的概念.在国内外文献中,我们还没有查到这个术语,更没查到对这个术语的科学解释.

结合我们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尝试为心理健康素质提出下列定义: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整合,这些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的整合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对于各种内外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适应水平.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其结构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心理健康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素质主要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之所以将“身体特点”也纳入心理健康素质的内涵之内,是基于下面两点考虑.第一,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身体特点(例如遗传的身体特征和身体健康状况等)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内在的影响或决定因素.例如,国内外的大量调查研究(家族研究、双生儿研究和寄养儿研究)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具有遗传倾向.在其他一些精神疾病病人中,也可以发现脑损伤或神经生物化学或神经内分泌的异常变化[3~5].第二,现代医学心理学强调身心一体化的观念,主张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和看待疾病和健康现象,而不是采取身心二元论的观点[11,12].

构成心理健康素质的个体内在的身体特点通常不被作为心理学家重点研究的内容,心理学家一般将主要精力放到对于构成心理健康素质的那些心理特质的探讨上.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将心理健康素质看作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对于各种内外刺激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并进而影响或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结构或维度

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下面几条路线来探讨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结构:

第一条路线是从心理健康的几种不同的标准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为了达到这些标准一个人需要具备什么心理品质或特质.

第二条路线是通过对青少年心理障碍内在原因的分析,寻找他们欠缺的心理品质.而后对这些欠缺的心理品质或特质加以归类,便可以确定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哪些维度或侧面.

第三条路线是通过国内外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的许多研究,来分析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

目前被国内外研究者探讨过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内在的心理因素,另一大类为个体内在的生物学因素.内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人格特质,习惯性认知和归因方式,应对和防御风格,自我概念和健康信念等[13].例如,叶明志等探讨了A型行为、生活事件同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认为A型行为是一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14].梁宝勇和郭倩玉的研究发现,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向的人格特质同一些适应不良的应付方式有较高的正相关,也同心理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15].姚树桥等发现,抑郁的人有自动思维的特点,他们习惯于从消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和未来,存在着认知歪曲和不合理性的信念[16].Beck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证实,抑郁同歪曲的思维方式有关[17,18].

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的生物学因素,目前较多的研究涉及神经类型、身体素质、疾病(特别是大脑的病变)、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生化(神经递质)等因素.例如,国外有大量研究探讨了脑部疾病和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异常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神经递质的异常已经被视作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的生物学原因,并成为目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研究的前沿[19].

从理论上看,健全的人格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卫生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的分析可以聚焦于人格(或个性)这一变量,即围绕着人格的内涵来探讨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心理学中关于人格这一概念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20].在这里,我们采用广义的解释.在人格变量下,人们通常区分出人格动力特点(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气质、性格以及自我概念等4个维度.

联系心理健康,在人格动力维度下,可以分出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需要、动机、健康信念、价值追求和世界观等分维度.

在性格维度下,可以分出同个人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认知风格(反映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调节(情绪性,应对和心理防御风格,反映性格的情绪特征)、现实态度和意志品质(反映性格的意志特征)等4个分维度;也可以按照性格倾向分出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倾、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等分维度,还可以区分出A型和B型性格等分维度.

在气质维度下,可以按照传统的做法,区分出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和胆汁质.目前已经有较成熟的量表可以用来测量一个人的气质.大量研究证实,气质类型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在自我概念维度下,可以分出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测、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以及理想我和真实我等分维度.

上述各维度和分维度,均可以成为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内在的心理因素,而且都有相当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它们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它们都可以被视做心理健康素质因素,但它们在心理健康素质中处于不同的层次.例如,一个人的性格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以及对问题的应对和防御风格,而认知方式、应对和防御风格又会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健康.可见,在这里所涉及的三个层次中,性格是第一级维度,认知方式、应对和防御风格是第二级维度,心理健康则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