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点赞:24464 浏览:1090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提倡两者的结合.方法查阅文献,对消极心理学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理论上的可能性.结论积极心理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新视角,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关 键 词】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综述;心理健康教育

PositivePsychology――ANewPerspectiveOf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ChenHong,SongYinghui,GuFan.CenterofMentalHealth,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Shanxi710055,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thenecessityofthebinationofpositivepsychologyandmentalhealtheducation.MethodsOnthebasisofliteraturereviewthisarticleanalyzedthemistakesofcollegestudent'entalhealtheducationandtheadvancesofpositivepsychology.ResultsTherewereempiricalnecessityandtheoreticalprobabilityforthebinationofpositivepsychologyandmentalhealtheducation.ConclusionPositivepsychologyisanewperspectiveofcollegementalhealtheducationandpromising.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NegativePsychology,Review,MentalHealthEducation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并未实现.然而,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却表现出独特的潜力,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势必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或思潮,主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相似的倡导,具体内容包括人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意度、快乐等;个体水平上的积极人格品质,如爱的能力、,潜能等;群体或组织水平上的积极的社会制度,如利他行为,礼貌等[1].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2].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个新的心理学科,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以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在这一点上,与以往关注问题为中心,以修复会消除人类心理问题而达到健康为己任的消极心理学是相对立的,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3].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还有现实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2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

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缘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说过:“现在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和定义我们以前曾经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分裂症和酒精成瘾等,我们也了解了这些问题是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过程以及引起它们的内在基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它们的心理学过程.不仅如此,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克服这些问题等.但这种进步也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们似乎只学会了把人类从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不知道怎样帮助人类在良好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的生活.”

2.1现实的必要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受到消极心理学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学生心理问题为焦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了一系列的误区.

2.1.1从教育目标上看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不平衡.实践中更多的高校注重心理问题的防治,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2.1.2从教育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广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近70%~80%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他们也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才.

2.1.3从教育机构的作用来看高校心理教育机构更多的时候被视为“救火队”.恶性事件例如一定与心理教育机构相联系,但是大多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却很少与心理教育机构有关,导致心理教育机构的功能出现偏移,工作内容缩小,方式单一.

2.1.4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消极的价值取向以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中心,重点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缺少从根本的角度考虑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1.5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而大幅度减少,反而恶性事件频发,心理障碍的比率逐年上升.

以纠正或消除心理问题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困境,难以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些误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忽视对广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就从实际上削弱了学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状态的关注视角却极大的改变了这一取向,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2理论上的可能性――积极心理学进展和成果

2.2.1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平衡了教育目标,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所有人的潜力发挥和生活幸福,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超越这一层面,将培育人类的积极品质作为根本目标,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回归最终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良好心理状态的积极的人.

2.2.2积极心理学对每个人积极力量研究的强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要集中在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在3个层面上有关积极力量的研究即积极情感、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的研究.这些内容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也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2.2.3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地解释,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目标有较大的影响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一致,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使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改变,积极分析自己的行为和观点、问题.教育的干预目标也因此成为宽容理性的面对问题和失败,并且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加确信自己而不断的进步.

积极心理学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困境带来了希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各要素和目标的整合提供了途径.

3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实现

积极心理学由于其工作目标与人性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它能使人与社会和睦相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会因为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和培养而使校园更加和谐.那么,积极心理学该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与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结合,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到德育教育体系之中,但是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并没有实现其良好的育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和干预目标的积极改变为手段,修改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价值取向,达到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

3.2与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合,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培养积极情感和塑造积极人格为主要内容,营造促使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性内容为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认为尽管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可缺少,但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后天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特别强调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4].从这一点出发,建议在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和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教育模式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6大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福乐体验、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5],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更多地结合积极心理学的观念进行宣传,营造促使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促进更多地人参加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通过社会、家庭、校园、院系、班级、宿舍的氛围和组织来影响每一个学生,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心理辅导和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强积极心理学观点的引导,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将咨询中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相结合共同作用[6],或以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或者朋辈积极教育为主要手段,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使其在快乐和成功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在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而非完全否定的基础之上,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主要从主观层面,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3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现实的乐观态度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它营造一种能够促使学生的积极本性生长发育的环境,同时也是为其寻找一种为自己心灵中积极种子浇水施肥的方法和途径.

4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3(4):106-111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4]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4(4):120-126

[5]Siang-YangTan,Appliedpositivepsychology:puttingpositivepsychologyintopractice.JournalofpsychologyandChristianity,2006,25(1):68-73

[6]LeslieKarwoski,MA,GenevieveM.Garratt,MA,StephenS.Ilardi,PhD.OntheIntegrationofCognitive-BehioralTherapyforDepressionandPositivePsychology.JournalofCognitivePsychotherapy:AnInternationalQuarterly,2006,20(2):159-170

(收稿时间:200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