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指导

点赞:30135 浏览:1418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脑卒中主要是由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发病后病情非常严重,治愈后约有3/4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麻木等功能缺陷.文章重点叙述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关 键 词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康复护理

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对脑卒中患者利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和Brunstrou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根据病期内各阶段的训练计划和康复目标,进行指导、训练.

运动障碍康复指导

卧床期间的基础护理:从保持患者身体及床铺的清洁开始指导,对有吞咽障碍者指导进行吞咽训练,训练面部肌群活动,进餐时选坐位.长期卧床者,为减少褥疮发生:①应做到定时翻身,至少每2小时更换1次体位.②尽可能把床置于水平位,减少切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可用气垫床,同时保持床单干燥无皱.③骶部褥疮者,应左右侧卧位,并交替进行.

急性期(软瘫期)护理:通常指发病或病情稳定后1~2周,相当于BrunnstromⅠ~Ⅱ级,应在早期开始康复以预防废用,但由于家属缺乏应有的康复护理知识,特别需要社区专业医护人员的康复护理指导,使患者从床上的被动性活动尽快过渡到主动性活动.

被动关节活动:对完全偏瘫的患者,应作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以利于防治关节挛缩和变形.活动顺序应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活动幅度应由小逐渐扩大至全范围,每日2次,直至主动运动恢复.动作避免粗暴造成软组织损伤,要多做一些抗痉挛的模式的活动.


主动关节活动:偏瘫肢体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要进行主动活动.早期的床上主动性康复活动都是在拮抗着抗重力肌痉挛的体位或姿势下进行的,特别是在软瘫期过后,不要轻易进行抗重力肌的肌力训练,以防出现严重的痉挛.

肌肉按摩:按摩对患侧肢体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并可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对防治废用性或营养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按摩动作应轻柔、缓慢而有规律.

卧位护理指导

一定要让患者正确的摆放体位,将肢体置于抗痉挛体位.

患侧卧位:使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该体位有助防治痉挛.

健侧卧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头顶方上举约1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髋关节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

仰卧位:脑卒中患者应以侧卧位为主,必须采取仰卧位时,患臂应放在体旁的枕上,肩关节前伸,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放置支撑枕,使骨盆前伸,防止患腿外旋,膝下可置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以免足底感受器受刺激,通过阳性支撑反射加重足下垂.应避免半卧位,因该体位的躯干屈曲和下肢伸直姿势直接强化了痉挛模式.

恢复早期康复护理指导

恢复早期指痉挛期,相当于BrunnstromⅢ~Ⅳ级.一般为病后2周~3个月左右.这一时期康复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利用各种技术降低痉挛,进行分离运动训练,使运动模式趋于正常.肌力和速度训练不宜进行,以免过多的用力使痉挛加重.

肢体训练: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训练,即翻身→坐→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原则是上肢多锻炼伸肌,下肢多锻炼屈肌.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

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坐起训练,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从患者能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坐位平衡,到让患肢能做躯干各方向不同摆辐的摆动活动的二级平衡,最后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平衡.

站立的平衡训练:先在他人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多次反复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间站立,让患者逐渐脱离支撑,重心移向患侧,训练患者的持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后,再实施站立平衡训练,最后达到站立位的平衡.

步行康复训练:步行时先原地踏步,再练习迈步.若患者抬脚有困难时,可在脚上系一条绳子,由扶持者协助脚迈步,逐渐过渡到自已扶持物体行走.

对患者要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如站立相时,应重点训练患腿的负重能力,如摆动相时,应练习幅度较小的屈伸交替进行的患侧膝关节的独立运动.

语言训练指导

脑卒中患者会有焦躁、忧郁的情绪,我们指导家属热情、耐心地开导患者,同时根据失语的类型、性质、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精神症状、文化程度以及理解能力等因素制定语言训练计划,常采用示教-模仿法.

恢复期康复护理指导

恢复期相当于BrunnstromⅣ级后,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进一步产生精细、协调、快速的随意运动,可考虑肌力训练,步态姿势也需要进一步纠正.

步行前应扶持立位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双腿交替前后迈步、重心转移训练,然后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进行改善步态训练,重点纠正划圈步态.

上阶时要注意开始“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训练方法.对于肢体功能恢复不理想的患者,为适应日常活动,须采取一些代偿性措施,其目的是让患者逐步达到生活自理,更重要的是可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减少对患者心理的负面影响.

后遗症期康复护理指导

后遗症期一般指发病1年后,患者功能恢复停留在某个阶段而不向前发展或发展极慢,主要是因“废用”或“误用”造成的,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康复性矫正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要指导患者学习使用代偿性技术,如手杖、轮椅、支具等.争取最大限度的功能独立,坚持训练,防止功能退化.另外,还可以到社区接受针灸、推拿、按摩、理疗或到专业医院装配矫形支具等.

心理康复护理指导

心理康复要贯彻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脑卒中恢复期应鼓励患者进入社区康复室,参与集体康复训练,这样患者之间可以相互鼓励、模仿、竞赛,产生连带感、集体感、回归社会感,消除孤独自卑感,取得康复的最佳效果.

结语

脑卒中肢体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社区医护人员与家属密切配合,严格按照预定计划,坚持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等方面给予正确指导,使康复护理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脑卒中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大部分时间和内容需要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有效的康复指导,是社区辖区内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基本保证.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着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护理训练促进了代偿和重组的产生.早期的康复护理训练给了患者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的合适体位;对被动患肢活动的刺激,增强了患侧的感觉刺激输入,降低了患者对偏瘫肢体的忽略;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肢恢复的影响.通过反复进行翻身、坐、立位,步行训练,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道,充分发挥神经中枢的代偿作用,从而建立肢体位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经过日常生活运动训练,促进了随意的、协调的、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康复成效.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