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九族的“九族”包括哪些人/中国古代避讳的故事

点赞:5830 浏览:154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诛九族的“九族”包括哪些人

《儒林外史》中,萧金铉等人到雨花台游玩,见到“夷十族处”,也就是永乐帝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的地方.所谓“十族”,就是除了九族之外,又加上了“门生”这一没有血缘关系的族群.但是同行的杜慎卿说,“夷十族”之说很不恰当,历史上汉朝法律最重,也不过是“夷三族”,即父党、母党、妻党.而方孝孺家被诛杀的,不过高、曾、祖、考、子、孙、曾、玄等,只是一族,母党、妻党还不曾及,哪里诛得到门生头上

听他这意思,好像有点惋惜朱棣下手太轻,不够狠.士人心思之凌乱可见一斑.

不过,我们可就此探讨一下关于九族的问题.什么是九族《三字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简单地说,就是从自己开始,上溯四代,下及四代.另一种说法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侄子)、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以上两种解释,“九族”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统治者诛杀反对者九族,一为防患未然,一为斩草除根.有血缘关系的人,知根底,来往多,消息灵通.株连政策可以让每个人都提高警惕,下意识地监督亲人.一旦发现问题,为了自保,就会亲人,此谓“防患未然”.血缘联系下的亲情,常常遮蔽当事人的判断,宁可向情,也不向理,因为亲人遭受了对方的迫害,不管对错,一旦自己力所能及,往往起而报复,统治者干脆先下手为强,此谓“斩草除根”.

这样看来,关于九族的第二种解释更贴近现实,谁家也不可能从高祖到玄孙九代同堂.人都死了,株连意义就不大了,最多也就是把当事人的祖宗尸骨从坟茔里扒出来侮辱一番,加重当事人名誉上的损失.因此株连也是株连活人.而株连门生就更有可能,师生之间,价值观常常一脉相承,为信念故,起而抗争,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统治者疏忽了一件事:血缘,并非保证复仇的充要条件.恰恰相反,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离得太近,纠葛最多,对其弱点了解也多,不屑之、不服气,于是成为最坚定的反对派.历史上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只要自认为正确,充分宣扬自己的理念就是了,在敌对阵营中培养同盟,才是真正的诛其九族.(丁岚)

诛九族的“九族”包括哪些人/中国古代避讳的故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什么是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中国古代避讳的故事

五代时有一个人叫冯道,做过六个皇帝的宰相,学生遍布天下.这些学生因避老师的名讳,每次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时,都念成“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北宋诗人徐积,由于其父名“石”,便一生不用石器,走路时遇到石头也要避开,脚绝不能踩到石头上.万一遇到石桥避不开时,也要让人背他过桥,自己的脚绝不亲自踩石桥.

南宋有个人叫钱良臣,其子喜爱读书,每读经史,见有“良臣”两字时,因避讳便改读为“爹爹”.一次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两句,也按习惯改口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一时传为笑谈.

宋代的刘温叟,其父名“岳”,他一生不听音乐(因“乐”与“岳”同音),也不去高大的山(因为高大的山就是“岳”).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杜甫一生中写了近三千首诗,其中不乏田园风景诗,但没有一字涉及海棠花.宋代大诗人苏轼很早就指出这个问题,说:“少陵(即杜甫)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杜甫何以要避讳海棠呢对此,《古今诗话》做了很准确的回答:“杜子美(即杜甫)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这不能不说是避讳避出来的遗憾了.

(陈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