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6年中国就业弹性

点赞:5238 浏览:188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产业行业多年来在随之蓬勃向前,但是,在其中一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就业问题却开始突显出现.本文在尝试引入各产业行业的GDP产值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各产业就业人数的历来变化,再将二者结合形成就业弹性指数,并最终对我国经济的结构,就业的产业偏向性,就业的整体状况提出简要的意见.

【关 键 词】三大产业;产业GDP;就业弹性指数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121-02

一、我国就业现状

我国的就业问题历来是政府和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在经历了很多特殊时期的经济发展探索下,如何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寻找到与民众就业相符的产业模式,便是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人口基数的巨大,我国在各年龄层面的劳动适龄人口极其众多,同时,由于整体的劳动者和就业的学历、素质不高,又使得他们的就业实力很能力不够.当我国就业市场出现的结构性问题与总体性问题相遇时,其中产生的矛盾十分明显.一般来说,我国总体劳动者的数量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有很多矛盾,比如总量矛盾与劳动力结构矛盾,城镇劳动力就业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大学生毕业就业难与大学生高学历等矛盾,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我国的经济与就业情况极其复杂,为此,国家也提出过很多针对此的战略调整.在我国步入“十二五”建设的时期,在就业问题上国家也发现了未曾有过的挑战和机遇.全民的就业问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迫在眉睫的挑战.在众多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中,很多数据和资料显示我国最为富有的资源便是劳动力资源,而如何发挥他们的潜力和积极意义,如何引导它们在各个产业中寻找到就业机会,解决就业危机,便成为了我国的民生大计.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开始,结合我国三大产业的就业人群和历年就业数量的变化率,同时引入GDP在各个产业产值的变化率,并将二者结合,分析得到初步的就业状况结论,最后再使用基于GDP产值下的就业弹性指数,通过数值的变化和趋势,分析中国就业的现状,发展的产业结构问题,得出可以引荐的少许结论,力争做到客观和有效.

2000―2016年中国就业弹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产业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分析

(一)关于我国三大产业就业水平的分析

就关于我国多年以来的就业现状和水平,很多专家就整体宏观经济和劳动力人口,年龄,构成,分布做了细致分析.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就业人口的分布是具有一定的计量特征的,而在此我们着重从我国三大产业的就业情况和构成,来首先分析一下我国就业的初步情况.通过2000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就业数据及构成,我们可总结如下表1:

从上面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的从业状况在各产业的分布变化如下:第一产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从业人数每一年的总人数是呈现下降的态势,虽在2002年出现就业人数多于上年,但是第一产业总体是在下降的;同时,第二、第三产业从业总人数呈现的是不断上升的态势,虽然仍有某些年份人数少于上年,但总体呈现的是上升的趋势,由上可总结出,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动和规律,大致上也是和我国经济的主要规律相类似.

我们再来看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就业数据整理推算出,2012年该年北京市的三大产业的就业平均水平为:5.1:23.1:71.8;而我国全国的三大产业就业平均水平为33.6:30.3:36.1;通过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整体上的就业状况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平均就业形势相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就业人群和劳动者的吸引力是很弱势的,对这些劳动力人群的吸纳能力也是相差很远的,若要实现我国就业状况和就业率的根本改观,对人才的可吸引性才是关键.同时,我国整体上的就业状况侧面反映出我国仍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去吸引和培养劳动力人才,这也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劳动力资源更加低廉的另一个原因.

(二)关于我国就业弹性的浅析

(1)有关于就业弹性分析的常见模型.

我们知道,在研究各个产业和行业的就业增长的情况是,一般学者采用以GDP为标准的GDP弹性分析下计算该产业增长变化所引起的就业增长量变化情况的一个指标,也就是说,我们规定某一时段区间内,用该产业在这一时期中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该产业增加值变化率相比的值来作为量化标准,所以得出:就业弹性值P等于(x/x)/(y/y)等于(yx)/(xy),其中,y是关于关于该产业的产业人数,x是关于该产业的产业值.

以CDP为基础的就业弹性分析,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在一定时间区间,劳动力和就业人群在各个产业行业的比例和贡献值,就业弹性的计量,相对于三大产业其产业就业人数的构成而言,可以为我们更为精细和敏感的研究产业GDP产值与就业状况的关联关系提供很大的帮助.

(2)基于产业GDP产值下我国就业弹性分析的计算.数据均来自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并将前面图表数据计算整理如下面几个表格.

在很多关于就业研究弹性资料和国民经济发展报告中,学者已经研究得出并证明:在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经济体,其国家的或地区的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是与各个产业相应的GDP值相关联,而且,就业弹性值会随着各个产业GDP值的增长而相对应的减少,也就是说,伴随着各个产业其生产值的不断增长,按照推论验证得到,各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包纳力是在减弱的,那么我国是否也遵循这样的就业弹性规律呢?从上表粗略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再加上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阶段,在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上有着自己的一个特殊过程和阶段.

首先,从我国2000年到2012年三大产业GDP就业弹性统计中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值从2002年开始,就全部为负值,这从数据上显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吸引就业工作者以及容纳劳动者的能力上是在逐渐降低的;同时再看,我国的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指数值从2002年开始便全部为正,这说明了第二产业是起到了很好的在国民经济中解决就业问题的作用,帮助解决了很多劳动力和需要就业人群的工作问题.而且,我国第二产业的容纳和解决劳动力的比重并不大,但是它的指数变化幅度和波动范围很大,这也侧面说明我国在第二产业中正不断的进行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也亟待我们去完善第二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的中期向工业化的后期转变和调整的阶段;最后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从2004年开始,基本上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值就全面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值,而且全部为正值,这说明了第三产业飞速良好的发展,同时消化劳动力和就业人群的巨大积极作用.三、我国就业弹性分析总结从前文以及表中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就业发展的趋势变化明显,而且从三大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以及GDP变化中可知,我国就业形势已出现行业的趋向性引导作用:

第一,从我国第一产业历来的数据中,我们发现这十几年中其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弹性就业数值为负,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值已经在我国众多行业和国民总产值中很难起到通过增加其产业规模和产量来吸引众多人才流向该行业,在不能够带动和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情况下,农村中,村镇中,很多剩余劳动力将会涌向第二、第三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向和流动又反过来加剧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难以吸纳的问题,这最终也与我们时常提到的加强现在化生活水平,推进城市、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纲略相符合了.

第二,从处理后的变化率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渐渐变成可以包纳剩余劳动力的产业,但是,它的吸纳能力很有限,且比重很小,同时波动性又是很大,这对于在GDP比例达到60%多以上的第二产业来说,无疑是有很大的不相符之处,因为第二产业在吸引劳动力的就业比例上远远低于60%,甚至还很难达到30%,由此我们既看出这其中有发展的问题,亦有发展的巨大潜力.在13年的就业统计数据中,第二产业的弹性就业指数有8年的小于第三产业的弹性就业数值,,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第二产业在吸引和包纳人才及劳动力方面已经趋于极限,或者说饱和,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实际上是在减弱的.

第三,从第三产业的数据可以看到,该产业在国民的GDP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数据显示在20%左右,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在13年的统计数据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8次是大于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的,这说明了该产业的发展迅速和潜力很大.第三产业在就业问题的贡献上极其重要和关键,它不仅让就业率随着自身产业的增长而增加,而且还充分的吸引了很多人才和剩余劳动力的加入,这也就是在我国众多外出打工者中很大比例投身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大军中.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本身从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也使得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权重不断增强,在第三产业远远落后于第一产业比重情形下,我国仍然还出现着农村人口和农业发展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也犹如“短板效应”,最终出现第一产业的瓶颈可能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造成就业的困境和经济的滞后.综上,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各个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而各个产业的发展又与其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相关.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特殊历史原因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弱势产业,使其未被开发的潜力释放出来,如何保证强势产业的可持续力,从而解决经济与就业的难题会成为将来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全力发展新兴起的产业和行业的同时,我们也要能够对传统和落后的行业进行拓展,在解决人才吸引力的问题上做到与产业相结合,努力开拓外向型企业,努力做好内需型产业,这样的话,在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的同时,才能改善经济结构,创造出更多的人才需求市场和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