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教育与训练”课题报告

点赞:8167 浏览:259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训练”是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研究报告从研究背景与目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成果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成果的创新点及其价值五个方面,简要阐述了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状况、研究成果及其价值.

关 键 词:大学生创新教育;成功素质教育;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深刻地拷问着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颁布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高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要义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解决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教领域的创新教育如火如荼,但一方面创新教育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存在空泛化、口号化、精英化倾向,导致创新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理论和实训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校实施的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成效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素质方面的相关理论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机制、教材与课程建设等都是我校继续深化和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基于本校“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努力探索高校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理论和创新素质训练的实践模式,并期望能够编写一本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简明教材,以对我校全体学生系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对其他高校开展创新教育起到启发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成功素质教育理论

武昌理工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力图突破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结合时代要求探索和创新高校素质教育,彰显办学特色,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这种新型大学教育理论.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素质是指主体具备的与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相关联的具有创新性且个性突出的优秀素质”,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按照成功素质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创新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观念(即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方法五个方面的教育与训练.需要强调的是,成功素质教育首先是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其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而不是那种精英学生的精英培养.

2.胡塞尔“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现象学理论

教育脱离生活,不仅会带来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将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为规避这种危机,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胡塞尔认为,“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只有使教育真正地面向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实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杜威与胡塞尔分别从不同的视野反映了同一个主题,他们都强调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融合,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

教育对生活的真正回归,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回归到当今时代具体的生活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内部所蕴涵的价值意义、知识经验等等.生活世界是创新最肥沃的土壤,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神秘教育,而应该让创新作为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行为,作为一种处事方式、人生态度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不难看出,我们这种回归日常生活的创新教育理论,是对传统创新教育理论和模式的深刻转变,有利于大学创新教育生活化、实用化、大众化、普及化.只有回归生活的创新教育才有实效,才能真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大学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应该是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参与创新,实践创新,让创新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个个都是创新之人,天天都是创新之时,处处都是创新之所”的大学创新生活.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研讨法等方法,通过查阅“创新”、“创新学”、“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相关专著和论文,着重探讨了创新素质的内涵、外延、表现、特征及作用,阐述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五个创新要素的内容,构建了创新教育的理论体系;通过搜集和比较各高校创新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借鉴其他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培养的有益经验,探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训练的措施、方案及实践模式.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在学术期刊发表,编著《创新思维与训练》已作为校本教材并在全校学生中使用,师生反映好,效果明显.成果的内容主要有:

(一)重新认识“创新”的本质内涵、特点,奠定了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厘清“创新”概念对高校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对创新实践和创新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突破常规思维和方法,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原创性或改进性的革新,从而获得新颖、有价值的精神或物质成果,并由此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活动过程.


把握创新概念的内涵,必须厘清以下几点:一是创新的主体指个体或团体,即每个大脑健全的人,因而创新不只是少数发明家、科学家的专利,人人都可能成为创新者;二是创新的目的是满足创新主体和人类自身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需要,促使创新主体的发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三是创新的过程是主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各种创新实践促使创新对象不断改变、革新、完善和发展;四是创新的实质是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原创性或改进性的革新,这也表明创新的范围广泛,创新永无止境;五是创新的关键在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突破常规思维和方法;六是创新的结果是获得新颖、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成果.成果的新颖性和价值性是衡量创新的标准.

基于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创新主要有新颖性、价值性、广延性和风险性四个主要特点.创新的根本特征是新颖性.这种新颖性是指创新成果为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和首创的,既体现创新成果在构造、材料、操作、效用等方面的精巧别致、出奇制胜,又包括在时间和速度上比别人优越,出得快,用得早.任何一种创新还必须具有价值性.创新的价值性体现在创新成果在结构、操作、材料、形状、功能、效益等方面比传统或同类的更效益、更经济、更省力、更节能等.越是符合人民生活的需要、科技进步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成果对主体和社会的进步作用越大,其价值就越高.创新的广延性指创新是没有范围及时间界限的,上至航空航天,下至海洋地底,上至安邦定国,下至日常生活,宇观、宏观、中观、微观,创新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创新无疑也意味着风险.

创新的种类,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成果创新的创新程度,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改进创新;根据成果的创新方式,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根据创新活动领域的不同,创新又可分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理论创新等等.

(二)通过对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创新素质构成要素在理论上的系统梳理和总结,重构了高校创新教育理论架构

创新素质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决定因素.主体人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素质是指那些与人的创新活动相关的内在基本品质,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突出的、改变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新事物的个性品质特征.它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依据成功素质教育关于素质“五大体系”的构成理论,创新素质也相应包括创新精神(观念)、创新品格、创新知识(主要是创新思维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等五个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主体人个性倾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创新意识、创新、创新需要,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主体人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心理因素构成,表现为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的强弱实际就是根据主体这些心理状态以及创新性活动的自觉与盲目进行区别的.简单地讲,创新精神就是主体人在一般思维活动中突出的强烈的创新或创新趋向.创新精神往往表现为主体对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创新教育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和兴趣,善于鼓动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养成创新精神.

2.创新品格

创新品格是指人们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意志、情感、自信心、目标等特征,是创新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支撑着创新者的行为和活动.它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健康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和优良的创新品德等,它反映出创新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

创新品格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发展所凝聚形成起来的,包括创新意志、毅力、勤奋、自信力、活力、诚信、积极、乐观、胆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造性人才的思维特质,如直觉、潜意识和灵感等.

创新品格具有驱动性、方向性、维持性、调控性、补偿性等特性.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创新主体以已知信息或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再造或重新组合的活动中,产生出具有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由“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方面的能力构成.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源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不畏艰辛、一丝不苟地完成有价值的创新设想的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一般来说,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包括设计、绘图、工艺制作、实验、组织、语言、写作、自我表现、精雕细刻、精进整合等能力.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既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也包含有丰富的创新思维知识,对于创新活动极为重要,故予以单列讨论.

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以灵活、新颖的形式,多维角度的思考和大胆探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全新而独特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显示人的一种智力品质的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人类一切创新成果都可以说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常规思维.常规思维的特点是常规性、单向性、逻辑性和沿袭性.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处理日常工作、生活问题所产生的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优点,但不利于创新.而创新思维多采取具有创见性、扩散性、集合性、求异性、越障性、超前性、想象性、综合性和非逻辑性等特点的思维方法,通过判断、推理、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概括、演绎等思维过程来实现创新,具有新颖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等思维特征.创新思维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很多种.创新思维中重要和常用的是扩散思维、集合思维、越障思维、求异思维、超前思维和创意思维等六种思维方式.

5.创新方法

简言之,创新方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从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A·F·Osborn)创立第一种创新方法以来,现在全世界有资料可查的创新方法有360余种.针对大学生特定创新活动的需求,限于篇幅,课题组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创新方法.它们分别是观察发现法、属性列举法、类比创新法、组合创新法、设问创新法和智力激励法.

每个学生都具有某种不同的创新潜质和潜能,教育就是要生动的学习生活中发掘学生的潜质潜能加以培养提升,成为其创新素质.

(三)结合社会需要和高校创新教育的需求,重点探讨了几种常见创新实践活动,为高校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1.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是对前人没有觉察到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规律的揭示,其目的是侧重于“探索未知”,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科学发现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新事物;揭示事物的新属性;基于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归纳出新规律;在已归纳出的相关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套科学理论.

科学发现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科学发现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事实型与理论型科学发现.根据科学发现的手段与方式,可以分为预见型和偶然型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科学发现是一种完整的、复杂的理性过程,事实上,每一种科学发现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或多或少又有些共同的地方.其中检测说验证是科学发现中最为普遍的过程模式.检测说验证过程,是在发现用己知的科学原理无法解释的新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检测设,形成科学检测说,经理论和实践验证,最终创建科学理论的过程.

2.技术发明

发明即“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我国于2003年12月公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发明“是一种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它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前人所没有的;先进的;经过实践证明是可以应用的.

技术发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分类.从发明创造的成果形态分,可以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从发明创造的创新性质分,有原创性发明和改进性发明.原创性发明是真正的无中生有,是直接由科学发现转化而成的全新型发明或种子发明,往往能填补某一科技领域的空白或开创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域.例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属于当时的原创性发明.改进性发明是对原有的科学技术进行改进所做出的发明创造.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的改进、补充或优化,以及将已有的几种技术综合所获得的发明创造成果,都属于改进性发明的范畴.可以说,改进性发明也是一种“有中生无”.

每一件发明的微观过程不尽相同,但从宏观上看,却大同小异,可以归纳成以下过程:选择发明课题——构思技术方案——验证方案可行性——做出样机.

3.艺术创造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既然是创造,它就必须具有从无到有、惟一而无其他的基本特点.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所形成的制造特色是迥然有别的.对于艺术家的创造来说,作品切忌出现许多与另一作品“相似”、“相同”的地方,严格来说,从立意到表现均不能雷同.艺术创作最讲究的是“创新”.

关于艺术创造的种类,我国现在通常是按照艺术创作反映生活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而把艺术创作分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文学、曲艺、摄影、杂技等创作门类.每种门类又分为若干品种、题材和样式.不同的艺术创作,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艺术表现手段区别是很大的,因此形成了种类具体而鲜明的特点.

虽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在表现形态和实践进展上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但艺术创作的一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第一是积累生活经验,分析生活情况,搜集创作素材;第二是围绕创作主题进行艺术构思;第三是运用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将素材构思化为具体的作品,亦即完成艺术表现阶段.

4.经济活动创新

在众多纷繁复杂的经济创新现象和经济创新活动中,我们可根据它们的表现特征和熊彼特的理论,将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经济活动的创新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

产品创新,就是指开发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何谓新产品?对企业来说,从未生产销售过的产品就是新产品;对消费者来说,产品的各项因素(功能、式样、特色、商标、包装、怎么写作等)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都可以将该产品视为新产品;从技术角度来看,只有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从而使产品的功能、结构、性能等发生了显著变化的产品,才能算是新产品.

市场创新是指企业从微观的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市场机制的创造,以及伴随新产品的开发对新市场的开拓、占领,从而满足新需求的行为.市场创新的重点是有计划、有系统地淘汰陈旧的、过时的技术或产品,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

工艺创新是指围绕企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品创新战略而采取的新的技术手段,是保证创新设计得以实现的创造性技艺.

管理创新是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科学原理,对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陈旧落后的管理,进行改进、改革和改造,用新的管理方法去替代原有的管理.管理创新涉及到经营思路、组织机构、管理风格和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人员管理和变革管理等都是管理创新的范畴,管理创新会影响其他的创新.

5.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

大学生开展创新设计活动,编制创新设计方案,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设计的形式、要求、过程和相关准备情况.大学生创业实务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知识、创业形式和创业的一般过程,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知识、创业观念、创业方法和创业具体流程等的指导.

(四)基于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体系而建构的创新教育与训练的实践模式

1.首创创新素质学分,实施素质学分制,设立创新奖,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来保障创新教育的实施.

2.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教师全面参与创新和引导学生创新.

3.创设有针对性的创新课程与创新训练项目,编著校本教材——《创新思维与训练》,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

4.创设”成功素质展示节”等人人参与的大众化的创新实战平台,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

回归生活的创新展示营造了一种气氛,更形成了一种大学的创新文化,这种创新文化代代相传,逐渐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中,就形成了最为广阔和深厚的创新土壤.

四、成果的应用效果

我校自实施本课题所研究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以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的创新素质得以显著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充分体现:

(一)学生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2009年全校申报创新素质学分有240多人,到2012年申报创新素质学分人数达到2000多人,2009至2012年,学生申报数年均增长达100%,呈快速增长态势.

(二)学生在成功素质展示节展示的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教育与训练”课题报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创新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006年学校首届大学生科技节展示了62项学生科技成果,2007年展示了128项学生科技成果,2010年学校加大力度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训练后,到2011年,学校的成功素质展示节上,更是展示了学生1000多件创新成果.

(三)学生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我校学生仅2011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就达12项.其中自动化专业学生梅凯发明的“水轨列车”就是利用水的浮力,减少火车在前进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的科技创新成果,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2012年上半年学生正在申请的专利数就有10多项.

学生发表的科研论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最近四年,学生先后在《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农村经济与科技》、《当代经济》、《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等报纸和杂志发表科研论文共132篇.

在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成果丰硕,2009年行政管理06级学生彭升关于武汉两型社会发展的系列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电信09级学生张莉娟再次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生在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活动中三次荣获一等奖,这在湖北省同类高校中是唯一的,甚至在二本高校也是不多见的.

近年来,学生中涌现出不少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团省委、省科协、省教育厅、省学联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共获奖11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项.

学生的创新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的创新教育和成果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以《拥有创新能力会与众不同》为题报道了武昌理工学院创新教育情况.

五、成果的创新点及其价值

在理论方面,本课题系统研究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品格、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等五大体系创新素质及其教育与训练的途径和方法,着重探讨创新素质的内涵、外延、表现、特点及意义,对创新教育及素质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开拓和深化作用,对创新教育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方面,本课题研究和开发创新教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实践,建构较为系统的创新教育与训练的实践模式,开发创新教育与训练的课程资源,把课内教学和课外训练结合起来,开创性地设置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实践学分,把创新教育中的教学、训练、管理、评估等系统综合起来,发挥创新教育的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切实推进高校的创新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湖北省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该项研究成果做出了鉴定,鉴定意见认为:“本课题立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大背景,从本校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出发,选择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训练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创新教育和思维训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创新”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在理论上梳理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等创新要素,探讨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造和经济活动创新等高校常见的创新实践活动,建构了高校创新教育和训练的实践模式,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课题组对高校创新理论的重构,编著的《创新思维与训练》校本教材以及首创的创新素质学分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