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

点赞:7996 浏览:317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环境教育不但承担着传授环境与资源保护知识和技能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提高当代大学生乃至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素养的历史重任.合理开发自然、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但需要强制性的“他律”,还需要人类的“自律”.论文通过人与环境关系内涵的探讨,在指出环境教育的理论进展及环境教育的目标后,就环境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的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 键 词:环境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

“环境教育”一词最早见于1970年的《美国环境教育法》,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确定下来,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此后,随着人们对环境及环境问题认识与理解的不断深化,环境教育的内涵日臻完善.

一、人与环境关系的内涵:新环境范式的内涵与发展

人类对环境的价值观与作为模式,一般可区分为“主流社会范式”与“新环境范式”两个相互对照的价值模式.所谓的“主流社会范式”是指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至环境保护意识觉醒前,在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时,一般大众所具有的世界观,由人类对其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持有的共同的价值、信念、与知识所组合而成的一种态度.这种典范的基本信念具有某些鲜明的特色:对科学及技术抱持强烈的信心、追求丰盛的物质生活、怀着一种繁荣未来的憧憬、支持经济建设发展、坚持个人权益、主张放松政府管制、满足现状、和维护私有财产权.而“新环境范式”的信念,基本上是相对于“主流社会范式”的观点,由于自然环境渐渐遭受破坏,各种环境污染的事件危及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使部分人士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界定科技的价值与经济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基本上,“新环境范式”的信念是能了解人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的一部分,相信各种极限的存在,体认地球的负荷能力不是无限的,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的重要性.“新环境范式”的内涵可作如下理解:

1.重新定位人与自然关系:肯定自然本质的价值,厘清人类中心、生命中心与生态中心的环境价值观;

2.重新认定环境正义的范围:除了自然保育外,更要思考弱势族群与未来世代的关怀;

3.重新定义现代文明的内涵: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及科技与人文本质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环境教育的理念进展与环境教育的目标

(一)环境教育的理论进展

从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起,经过多次的国际环境教育会议,逐渐建立其理念与架构,归纳多位国际性环境教育学者的共识,认为环境教育课程必须包含几个理念:整个教育理念的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配合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发展;而环境教育的范畴必须有整体性的考虑,要考虑到自然的、人造的、科技的和社会的环境(涵盖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的与艺术的层面);就其广度而言,则要具有宇宙观,不应只局限在地球的生态环境,而要有更广大的视野;至于其深度就必须呈现对未来的关怀,除了考虑这一代人类的生存外,更要考虑未来世世代代人类的生存问题;课程内涵、教学方式与学习型态则要兼顾议题导向、行动导向、持续发展性、科际整合与协调与经验导向等要项.

由贝尔格莱德宪章(BelgradeCharter,1975)所宣示的环境教育计划指导原则,清楚地指出环境教育的理念包含:整体性、终身教育、科际整合、主动参与解决问题、世界观与乡土观的均衡、永续发展与国际合作.

(二)环境教育的目标

贝尔格莱德宪章与伯利西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已经清楚地定义,环境教育之目标在使学生能够认识而且关怀都市和乡间有关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与生态的相互关系,并经由适当知识、技术、态度、动机及承诺的养成,以建立一种个人、群体和社会整体对环境的新行为模式,解决现今的环境问题,并预防新问题的发生,进而促成永续发展.环境教育的整体目标为:

促使世界人类认识并关切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具备适当知识、技术、态度、动机及承诺,个别地或整体地致力于现今问题的解决及预防新问题的发生.

培养意识及关切在都市和乡间有关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与生态的相互关系.为每个人提供机会去获得保护环境及改进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为个人、群体和社会整体创造出对环境的新行为模式.

而具体的环境教育目标包含觉醒、知识、态度、技能、评鉴能力与参与等项目.环境教育必须完整地包含五个教育目标,才能落实环境教育的理念.这五个目标分别是环境觉知与环境敏感度、环境知识概念内涵、环境价值观、环境行动技能与环境行动经验.

三、环境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对策分析

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专业环境教育和非专业环境教育两类.专业环境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为环境科学本身研究和发展怎么写作的专门人才,包括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环境工程类的环境教育学.非环境专业的高等环境教育是在受教育者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有关环境与资源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主要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与资源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养成良好的环境公民素养.

在西方国家,环境教育被认为是重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内容.日本社会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日增,环境与资源科学在日本迅速发展,社会对环境与资源类的人才需求也大增.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大学环境类专业设置上趋于多元化,让环境保护理念深入到不同学科,注重环境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在高等教育中首先实现环境教育的社会化.日本大学的环境专业教育,着重强调实验技能和重视实际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中有大量的相关环境教育课程,环境教育与社会实践尤其是社区环境怎么写作项目联系紧密.就形式上来看,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仍然是以课程体系内的环境教育为主,以课程外的环境教育实践为辅,包括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研究和设计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和项目以及参加社区社会实践等等.在英国,很多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开设了大量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环境教育,高等院校中已有为多个学位和文凭而设的范围极广的环境自然课程,并因此在全国形成了一种对环境教育高度重视的氛围.

我国的环境教育从根本上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环境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且正在不断的完善与深化.许多院校设置了环境与资源科学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因此培养了大批环境与资源科学和环境资源保护的专门人才.此外,许多高校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教育课程列入了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程中,在非环境类专业教育中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环境教育:

一是在公共选修课程,甚至是必修课程中开设环境教育类课程.条件成熟的学校,甚至可以将环境与资源教育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一定学分的环境教育类课程,在高校中普及环境教育.就公共必修课而言,在这些课程中,环境素养好的老师应当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学生灌输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保护观念,如:在法律基础课程中讲授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知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用新的环境道德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设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两难选择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就具有时效性的国际与国内的环境状况或环境事件作出解释,指出潜在的危害及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将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渗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是提高大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可根据学校具体条件,开设环境与资源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例如《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态》等诸如此类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就学习环境类的课程作出选择.最好能够开设跟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课程,贴近生活,提高学生选修学习的兴趣.

二是组织环境与资源教育相关的讲座,针对当前的环境与资源热点,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内容相对更具专业性与前沿性,开展专题讲座可包括: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废物资源化、生态(碳)足迹、环境污染与健康、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等,围绕经济、环境管理以及社会科学等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阐述,适合于文科、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自由选择,灵活性较大,授课内容切合实际.通过报告者深入浅出的专业讲解,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尽可能的贴近生活,普及生活中的环境知识,提高面临环境与资源问题时解决的能力.

环境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环境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环境素养,重视环境渗透功能,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本身是多学科相互渗透与交叉的综合性教育,因此,在工程技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均可融入环境教育.教师应当提高自身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深入研究所讲授课程的内容的过程中,挖掘出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及时的进行环境渗透教育.通过学科渗透,既可以使学生在学到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到相关环境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基本的环境道德观念.因此,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的环境保护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环境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方面.

四是在社团活动引入环境教育,在社团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通过社团活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社团活动能让学生作为环境教育的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环境教育中.所以,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活动,组织环境保护相关的社团,在活动中普及环境教育,学习相关环境知识,相互交流分享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废电池的处理,可以通过社团组织,组织志愿者定期回收与集中处理.提供闲置物品以物换物交流平台,避免二次浪费,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应该多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环境教育相关的活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情感上贴近环境、尊重环境、热爱环境和关心环境,进而形成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实现大学教育的全面与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