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诞生前后

点赞:27930 浏览:13048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激励中华儿女走上抗日战场.之后,又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图强.70多年过去了,它至今仍然传唱不衰,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走向延安的两个年轻人

提到《黄河大合唱》,不能不提到它的词作者张光年和曲作者冼星海.他们合作创作《黄河大合唱》时,一个26岁,一个34岁,都是走向延安的年轻人.

张光年1913年生于湖北光化.12岁在他的家乡老河口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3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张光年读过书,在当地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又在当地一家书店里当小店员,因此,他成为地下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他加入后,利用在书店工作的机会,一方面为党工作,一方面刻苦读书.他和当地的文化人多有接触,并且跟随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学写诗歌.他决心利用自己手中的笔来为党工作.他开始了创作,写下了不少诗歌和文学方面的习作.1931年,党组织安排他进入武汉华中大学学习.离开老河口时,他在写下的一首诗中把自己比作一掬水,要投入长江,汇入黄河,为中华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武汉华中大学,张光年一方面完成党交给的工作任务,一方面努力学习.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文学著作,掌握了文学知识和创作方法,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学习期间,日本侵入中国东北.张光年积极投身到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并且成为一个组织者.他组织的拓荒剧团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文艺宣传活动,演出了大量自己编排的文艺节目.而这一时期,张光年的作品也成熟起来,创作空前高涨.他写下了大量话剧、诗歌.1935年,在日本侵入中原,威胁平津,中华民族濒临危亡之际,热血沸腾的张光年创作了独幕剧《阿银姑娘》.在这部剧中,他以笔名“光未然”写下了该剧中的序歌《五月的鲜花》,其中有这样振奋人心的诗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等”这诗句以强烈的震撼力打动了每个观众,立即在全国传开,光未然的名字也随之传遍全国.他写的诗歌和剧本也传遍全国,许多城市文艺团体排演了他写的话剧.


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后,第五战区司令部设在张光年的家乡老河口.党组织派他回家乡宣传抗日.他与进步作家老舍、臧克家、姚雪垠等一起,在老河口建立了抗日文化工作宣传队,宣传的抗日救亡主张,奏响了老河口地区最响亮的抗战救亡乐章.在家乡工作期间,张光年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写一部以宣传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颂扬黄河精神为主题的长篇组诗.但因他没有到过黄河边上,没有亲身感受,加上工作繁忙,还没有动笔写作.

1938年底,党组织派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经吕梁山根据地去延安.当他们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时,张光年和同志们见到了汹涌澎湃的黄河,见到了黄河中与狂风巨浪搏斗的黄河船夫们的身姿,听到了雄浑有力、震人心魄的黄河船工号子,心潮起伏.澎湃的黄河,坚韧的黄河船夫,不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吗黄河、黄河船夫、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深沉有力的黄河船夫号子,激发了张光年的创作热情,进一步调动了他丰富的联想和创作灵感.在此后的路上,他的脑子里在不停地构思着一行行闪光的诗句.走了一路,构思了一路.1939年1月到达延安时,张光年却在骑马时意外摔成重伤,住进了医院.但躺在病床上的他没有停止构思,他的创作依然旺盛.在民族责任感的升华、和灵感的组合中,他笔下出现了一行行四射的诗句:

《黄河大合唱》诞生前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黄河大合唱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长洋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在张光年到达延安时,在中国已经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冼星海已经在延安工作一段时间了.

冼星海的祖籍为广东番禺,1905年6月,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1918年,读完小学的冼星海回到广东,打算上中学,但中学学费很高,他交不起,只好进入广州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学习.这所基督教所办的义学,以教学生学西洋乐器和合唱见长,大多数老师都会拉小提琴.入学后,冼星海立即被小提琴优美的乐声和合唱的旋律所吸引.在学校里,他一边读书,一边学小提琴,还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1926年春,已经在义学里学了七八年的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在音乐系,他师从萧友梅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潜心学习作曲和拉小提琴.在此期间,他的成绩突飞猛进.两年后,经老师推荐,冼星海于1928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专学小提琴和钢琴.此时,他已经是中国音乐界中有见解的年轻学者,撰写并发表了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在上海学习期间,他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并多次参加学潮.1929年,他被迫退学.

退学不久,冼星海于1929年去巴黎,师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音乐学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1931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在名师的指导下,在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的氛围影响下,他已经能够独立创作乐曲,先后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夏,他学业已成,谢绝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急切地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冼星海回国后,用自己的音乐专长参加抗日.他创作了大量群众歌曲,并为《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宣传救亡、爱国的进步电影作曲.他还参加了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到民众中,用文艺作品宣传救国救亡,后来他去武汉开展救亡歌咏运动,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在武汉,他接受了的主张,思想上更加进步,也认识了周恩来、郭沫若,很快就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在三厅,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音乐作品,深受人民喜爱而广泛传唱,也被各抗日军队列为军旅歌曲.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的优厚待遇,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被任命为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子大学兼课.到延安后,他先后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深受延安军民喜欢的音乐作品.1939年6月,他加入了中国.

的碰撞

冼星海听说张光年来到陕北,非常高兴.冼星海和张光年是老相识.早在1936年6月,他们两人即在上海相识,此后在上海、武汉多次合作.1938年冼星海在武汉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下设的第三厅工作时,张光年也在那里工作.当时,张光年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张光年因为负伤,到陕北后即住进了和平医院,冼星海打听到了张光年的住院处后,很快就到医院探望.

两位挚友相见,分外高兴.叙旧之后,两人的话题即转入文艺创作上来.冼星海对张光年说:现在,延安和领导的全部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抗日格外高涨,抗日救亡振兴中华民族已经深入人民群众和八路军官兵中.广大民众和部队官兵都需要有一种合唱歌曲,来表达他们共同的心情.自己回国后,虽也创作了一些抗日歌曲,但总想再创作一首能够更充分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敢坚强、牺牲奋斗精神的大合唱音乐作品,可惜现在没有这样的歌词.他希望张光年能够抽空写一部大合唱的歌词.

听了冼星海的话,张光年的再次迸发.于是,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振兴中华的,延安军民的求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冼星海的爱国,张光年的爱国,碰撞在一起了.张光年立即有了写一部长诗,与冼星海合作创作一部大型合唱作品的新计划.他的脑海里再次出现了他率队路过黄河汹涌澎湃的场景.他拉着冼星海的手说:好,我就写这个作品.

冼星海走后,张光年难抑,立即动笔接着先前已经写出的诗句写下去,他的和灵感再次结合,笔下诗行一句句形成,直到天已黎明,他的创作丝毫未减.写来写去,负伤的胳膊支持不住了,手臂已经抬不起来,于是,他把演剧三队的战友请来,由他口述,请战友笔录.他说一句,战友写一句,用了5天时间,完成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共8部分、400多行歌词.

张光年写出这部大合唱歌词后,正赶上1939年延安举行除夕联欢会.他就在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歌词的前一部分.冼星海也参加了联欢会.他听到张光年的朗诵后,非常兴奋.会后,他找到张光年,表示要立即为这部歌词谱曲.澎湃的两个年轻人通宵未睡,商量起创作方面的问题.张光年将歌词稿展开,向冼星海一一介绍他写作歌词的过程、结构、各部分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体裁形式的区别.冼星海听着,脑海里也构思着他的作曲初步打算,并向张光年介绍了这些打算.他的打算是,将歌词依次分为: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安排一些说白作为歌曲的引子,以明确主题和调动唱者和听众的情绪,为歌声的进入开辟道路,也为前后两首歌曲起衔接作用.冼星海的打算使张光年拍案叫绝.这样的作曲和次序安排,使他的歌词增色,意境也提高了一大截,两人都十分兴奋.

冼星海最后说:我有把握为这部歌词谱好曲子.他将歌词稿带回自己住的窑洞,立即投入到谱曲创作中.当时,冼星海的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他全然不顾,立即投入到创作之中.当时正是1939年3月,延安的大生产运动告一段落,冼星海有一段专心创作的整块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冼星海除了上厕所和吃饭外,几乎每天都在小窑洞里写曲,他沉浸在乐曲创作的当中.他经常是拿起笔来就放不下,雄壮的旋律在他脑海中震荡.即使极度劳累,他也不休息,只是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一下.

冼星海从3月26日开始谱曲,仅仅用了6天时间,即写完全部乐曲.一共只用了6天时间,这在世界音乐创作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乐谱全部完稿后,他高兴地找到张光年,向他介绍了乐谱的内容和结构.

两人商量后,作品全部内容最后敲定,冼星海和张光年都十分高兴.两人当时商定,这部大合唱作品就以《黄河大合唱》命名.就此,这部后来震憾全国人心,在中国音乐史上创造了辉煌,并且走向世界的著名大合唱作品诞生了.

和周恩来高度评价

冼星海和张光年决定,立即由张光年领导的演剧三队排练这部大合唱作品.张光年在演剧队中抽出30个人,组成了合唱队.4月1日起正式投入紧张的排练.冼星海和演剧队将这30个人分成四个声部,一起合练,冼星海和张光年选定邬析零任指挥.合唱队先练唱《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大家掌握了唱法并且唱熟练后,接着练下一部,仅仅用了10多天的功夫,就完成了全部《黄河大合唱》的排练任务.

1939年4月13日,合唱队对这部作品进行试演.试演时,合唱队的全体队员都澎湃,在邬析零的指挥下,很顺利地演唱完全部作品.这部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首次得到验证.

试演成功后,张光年和冼星海决定正式推出这部作品.当时,正值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刚好,张光年领导的演剧三队也接到离开延安开向前线的命令,他们就把这次演出当作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和演剧三队离开延安的告别演出.演出于5月11日在当时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举行,鲁艺的全体学员来了,延安许多干部来了,在延安的党政军各界领导人来了,也来了.整个礼堂坐满了,许多人站着,礼堂外边也站满了人.

演出开始时,人们发现,指挥换人了,由冼星海亲自任指挥,他特意穿了一件挺拔、干净的衣服.朗诵者也换了,由张光年亲自朗诵,他因左臂受伤,特意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乐队是冼星海领导的鲁艺师生,共有十几个人.合唱队则是张光年领导的演剧三队的成员.乐队和合唱队的同志们都把过冬的军棉衣中的棉花掏出来,变成单衣,并且洗得干干净净.虽然军衣破旧,许多人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但一色的军衣显得整齐而又威严.乐曲开始,人们就被那雄壮的旋律所震撼,指挥冼星海也涌动,指挥棒挑起一段段动人的乐章.张光年地挥舞着右臂,悲愤地倾诉着中华民族的灾难,地诉说着中国人民的豪情,他那充满感染力的朗诵词,撞击着每个听者的心.合唱队员们如滔滔黄河水的演唱,拨动着人们的心弦等

当《黄河大合唱》唱完最后一句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头到尾观看完演出后,连声称赞:好!好!据冼星海的日记记载:“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动人的歌曲,当我们演完时,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远不会忘记今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

这一年的7月8日,延安各界为欢迎周恩来从重庆归来,特意举办了一个晚会.晚会上,《黄河大合唱》是重点节目.当合唱队登台演出这部作品时,周恩来细心倾听,内心十分振奋.演出结束后,周恩来亲笔为合唱队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救亡的号角民族的骄傲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后,演剧三队即赴前线演出,此后,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都陆续排演了这部合唱作品,在根据地军民中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

之后,在周恩来的推荐下,《黄河大合唱》在国民党统治区也陆续演出.当时在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担任领导职务的郭沫若为这首《黄河大合唱》合唱曲写了序.他在序中写道:“《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响遍了全国,在江南,在塞北,各抗日团体都组织人演唱这首合唱曲.当时,无论是领导的军队,还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都把这首合唱歌曲作为部队合唱曲之一,组织战士们演唱.

值得指出的是,《黄河大合唱》很快就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的一道强音.

这首合唱曲先是从延安传到了苏联.苏联音乐界对这首合唱曲评价很高,并且立即组织苏联国家文艺团体排演这首合唱曲,还在演出时配上了西洋乐器伴奏.苏联人把这首歌曲的歌词译成俄文在报刊上发表,苏联许多青年人以朗诵这首歌曲的歌词为荣.1941年,苏联政府组织文艺专家对这首合唱曲进行了进一步艺术加工.日本人将这首合唱歌曲带回日本国内,将歌词译成日文,组织人演唱.虽然受到镇压,但这首歌曲已经在日本爱好和平人们的心中扎了根.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了美国,这首歌曲很快就在美国传唱开来.美国的一些文艺家也用英文演唱这首歌曲.而且,这首歌曲在美国的流传,一直到反法西斯战争结束.1945年10月24日,在庆祝联合国成立的大会上,在当时很有影响的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唱段,引起全场观众热情欢呼.可以说,《黄河大合唱》产生后,不仅很快传遍中国大江南北,而且很快传到世界主要反法西斯国家中,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唱开来.

在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黄河大合唱》仍然在一些国家传唱.在新中国,这首合唱曲一直是主要文艺团体的保留节目.在苏联,这首合唱曲也是一些文艺团体的保留节目被持续演唱.1957年,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用俄文演出《黄河大合唱》,中国指挥家李德伦担任指挥,歌唱家郭淑珍在演出时领唱《黄河怨》,节日排练时由中国的严良任艺术指导.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美一些国家仍然在传唱这首歌曲.在华人比较多的新加坡、菲律宾等国,演出《黄河大合唱》的次数相当多,并且每次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的华人乐团在玛希音乐厅再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听众除了当地许多华人外,更多的是加拿大人.演出时,全体观众都深受感动,特别是许多华侨听众,听着听着,便声泪俱下.

1985年,上海举办万人同唱《黄河大合唱》活动,有数亿观众通过电视观看了这次演唱.同年,香港音乐界主办纪念冼星海逝世40周年文艺演出,在历时14天的演出中,每次都演出《黄河大合唱》,每次都使观众深受感动.

国民党逃往台湾后,曾经封锁《黄河大合唱》40年,但由于这部作品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在华人中影响巨大,加上台湾不少音乐人士不断向台湾当局提出:这是抗战歌曲,艺术价值也很高,希望解禁.到1988年,台湾当局对此才有所松动.这一年,台湾当局对《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黄水谣》两个乐章先解禁.演出后立即在台湾大众中产生巨大影响,民众呼吁当局,将整个《黄河大合唱》都解禁,这引起了台湾当局上层的激烈争论.最终,台湾当局勉强同意解除禁令.

台湾的文艺团体则在争论声中,已经组织排练了《黄河大合唱》,只等台湾当局批准解除禁演令就正式演出.正式演出的前一晚,台湾当局准许演出完整版的批文才送到乐团手上,全体排演者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家满怀再一次作了排练.演出当天,剧场内座无虚席,台上的演唱者和台下的观众形成了共鸣.乐曲演出结束,全场观众的脸上都挂着泪水.1989年,台北合唱团乐团与乐团合作,在上海演出《黄河大合唱》.演出中,台上的演唱者和台下的观众都热泪盈眶.

现在,《黄河大合唱》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断改进、加工,已经形成了5个版本.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演唱时,主要用中国民族乐器伴奏.第二个版本是冼星海到苏联治病时,与苏联音乐工作者共同研究后对一些旋律及声部作了一些调整后并重新配器的版本.演唱时,主要用西洋乐器伴奏.第三个版本是1975年严良等人在尊重冼星海在延安的原创基础上,重新配器的版本.由乐团演出,伴奏既有中国乐器又有西洋乐器.第四个版本是1987年李焕之以冼星海在世并在苏联治病时调整过的版本为基础,为上海乐团改编的,加进了许多当代新的音乐元素和乐器组合.第五个版本是瞿维为演出方便改编的钢琴伴奏版本.

经过不断发展,《黄河大合唱》更加感人,更加有震撼力,也更能起到唤起中华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