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教育理与实践的全面

点赞:20863 浏览:945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在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与创新.理论上,该书以“素质”与“成功”为基石,构建了新的大学素质教育理论框架――成功素质教育,首创了“成功素质”、“非专业素质”、“失败因子”等重要概念,实践上,该书勇敢地提出将不适用于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重建”,代之以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两大系统”,并首创式地提出了素质导师制和素质学分制两大新的教育机制.该书给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吹进了清新的风.

关 键 词: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困境下,大学素质教育如何实现更扎实有效地推进最近读了朋友给我推荐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赵作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出版),感触颇多.这部著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及其团队在大学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的一系列重要突破与创新.正是由于其重要突破和创新,“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被湖北省科技厅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和积极的反响.

一、具有突破意义的理论创新

作为一部学术专著,作者用全书近半的篇幅,从揭示素质及成功的本质入手,以其严谨的逻辑路径,落脚到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上.相对于其他同类论著,其理论成果的创新点表现在许多方面――在揭示素质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素质与品德、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从教育的角度构建了人的素质的结构形态,即观念、品格、能力、知识、方法“五大体系”,揭示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突出强调素质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将社会学意义上的成功概念引入教育学领域,并通过对成功规律的揭示,首创“成功素质”、“非专业素质”、“失败因子”等重要概念,比较了成功素质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商和情商等)、成功素质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关联性,构建了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等采撷并解读这些创新点,足见其所蕴含的对我国素质教育理论创新的价值――

(一)揭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从素质的内涵挖掘入手,揭示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我国,围绕素质与素质教育的话题,曾多次展开过全国性的大讨论,见诸于论著的理论性成果也不少.本书对素质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认为,素质作为影响和决定人的言行的基本品质,表现为三个方面的本质属性――①遗传性,即以先天遗传为基础,②内隐性,即以潜质形式存在,③可塑性,即通过后天开发内化而成.这种对素质内涵的新见解,证明了作为以开发素质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必须承认并尊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基础与素质差异,必须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潜质有针对性地开发,必须为每个受教育者的素质内化提供必要的条件.

关于素质的外延,作者不囿于权威观点所主张的知识、能力、素质“并列说”,对素质与品德、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新的解析,在此基础上,将人的素质划分为观念、品格、能力、知识和方法“五大体系”,并主张素质教育要从“五大体系”着手,系统培养学生素质.这对于解决“素质教育搞什么”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作者对素质的定义中蕴含着两个逻辑结论,第一,素质必须开发,否则,就只能以潜质的形式存在,或者慢慢地退化甚至消失,第二,除先天禀赋的因素外,素质不能直接传递.认为“后天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书中所列的“环境同化”、“系统学习内化”、“系统训练内化”、“自我修炼内化”和“实践经验内化”等,对于开辟大学素质教育新的途径和方法,解决“素质教育怎么搞”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创设了成功素质概念

探讨成功的本质及其规律,赋予素质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将“成功”引入教育学领域,创设了成功素质概念,是该书最具特色的亮点之一.作者基于“人类一切有目的的积极的实践活动,都是对成功的不懈追求”的判断,开宗明义地界定了“成功是指积极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成功的基本规律,包括“成功的社会价值规律”、“成功要素定律”和“成功素质决定律”.这些规律表明,第一,个人对人生目标的积极追求并实现成功,必然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第二,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必要的主客观条件,第三,素质与成功具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即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与其成功可能性及实现程度成正比.单就这一意义上讲,作者所主张并推行的成功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按照素质与成功必然联系的逻辑线索,作者第一次提出重要的概念――成功素质,并对其本质及其特性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个人某些方面的能力、素养再突出,构不成成功素质的完整理念.或者说,只有当这些全面、优秀且个性突出的素质与自身所追求的目标相关联,并在追求成功中发挥关键作用,才可以称之为成功素质.提出并揭示这一概念的突出价值在于,第一,突破了一般意义上对素质的种种“泛说”――如综合素质、优秀素质、全面素质等.第二,注入了素质作用的目标指向性――即成功,使一般被人们描述的空泛素质有血有肉而生动鲜活起来.第三,它与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培养更多能够成功的人才密切吻合.这就赋予了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鲜明的个性及其价值取向.

(三)构建了成功素质教育理论

创立了新的大学素质教育理论框架.以“素质”与“成功”为基石,作者构建了新的大学素质教育理论框架――成功素质教育.对此,作者从成功素质教育的提出、成功素质教育的内容、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这是全书的“点睛之章”!

关于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作者概括为“五个根本”,即:根本目的、根本任务、根本途径、根本要求、根本标志等核心要素.其中,最具特色且最为精彩的还是成功素质教育所主张的“根本途径”.作者认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成功素质,二者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缺少哪一笔,这个字都不能成立.因此,成功素质教育主张“两条腿走路”――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

教育观是反映教育理念及其价值,对教育行为具有导向和牵引作用的一种主张.对教育观的讨论,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观,对包括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教学观以及质量关等,有着别样的解读.我认为,这些观点和主张,富有突破、创新性,期待这些观点和主张能够引发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新思考,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尤其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带来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具有样本意义的实践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不同层次的学校之所以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步履维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难在行动上“动真格”.该书中篇――实践探索――所述的许多实际举措,用“开先河”来形容并不为过.这不仅反映出作者及其团队的智慧,更展现了他们“敢作敢为”的勇气!《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愧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成果.

在教育模式上创新

如何才能使成功素质教育在理论上设计的“根本途径”成为实践中的“坦途”作者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将不适用于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重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学时学分规定等方面的顶层设计,是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大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主流教育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更多地照搬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而延续至今的.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说是“千校一面”.为实践自己的理念,作者敢于在扬弃的基础上,改现行高校通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结构(俗称“三层楼”模式)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两大系统”,编制了面目一新的“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突出的一点就是,赋予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法定地位”,有利于扎实而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在教育机制上创新

为确保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作者探索并推行的素质导师制和素质学分制堪称创举.此前,我曾在有关媒体上关注过这两种机制,在研阅这本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从作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素质导师制是在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众所周知,辅导员制度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我国高校中逐步推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后来又将学生事务管理纳入其中.在今天,这种制度难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素质导师制主张的“以素质导师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的,以非专业素质教育为重点”,把对学生的生涯指导、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纳入育人体系,有利于学生自觉内化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修补素质缺陷,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可以认为,素质导师制是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一种创新.

大学素质教育理与实践的全面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素质学分制是对我国高校学生评价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诚如作者所分析的那样,以课程分数的形式或者以一般学分制的形式评价学生,从本质上讲,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为什么有的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好但走向社会后作为不大,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却能成就一番事业根本原因是测评模式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我十分同意作者关于测评模式对教育活动具有“指挥棒”作用的说法.我认为,只有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评进行根本性变革,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推进.从论著中可以看出,素质学分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素质学分制的深入推行,对其他高校改革高校学生评价模式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保证体系上创新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的组织体制以及相关的保障体系,是围绕专业教育的需要而逐步完善的.比如,院、系、教研室是以学科专业形式存在的一种组织机制,师资队伍是以专业为平台组成的学科人才团队,试验、实训、实习场所也是某种专业所需的硬件基础.要实现“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作者及其团队也进行了许多大胆尝试.

一是创立了专门机构――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并赋予了其专门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职能.这是我国高校组织体制中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门实施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教学机构,对于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二是组建了专门的队伍.包括以素质导师为主体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拓展培训师队伍、素质测评师队伍等,初步形成了适应非专业素质教育需要的专门团队.其职能作用的发挥,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仅仅依靠辅导员在相关教育活动中独力难支、推进素质教育乏力等弊端.三是兴建了专门的场所.成功素质教育主张像重视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场所建设一样,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学校专建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在校区开辟了专门的素质拓展基地,在校外开辟了户外素质拓展基地,此外,学校还将兴建素质拓展与实训大楼、艺体馆以及创新设计与制作中心等.这种在非专业素质教育方面的大规模投入,反映了一个靠民营资本创办的独立学院对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满腔热忱与真诚探索.

由新理念衍生的新模式到全面的实践创新,是一个大课题和系统工程.从哲学意义上讲,从量变到质变需要足够的量的积累.作为新生事物,成功素质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有待于继续深化与突破.比如,如何解决成功素质“五大体系”各构成要素的科学定位与内涵交叉作为人的内在品质的素质,能不能全面测评,如何测评能否量化,如何量化既需要深入探讨,更有赖于反复实践.但瑕不掩瑜,《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不失为一部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全面创新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