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下的资本主义批判

点赞:4533 浏览:143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宣言》是立足于1848年前后工人阶级运动的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状况而写的一部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为一体的一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抽象的哲学思维方式.但是它的思想的理论根基仍然是以哲学为基础.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宣言》中的哲学思想:一、通过强调各国民族性、差异性、多样性对资本主义社会统一性的批判,二、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唯心史观,三、通过提倡对人的主体性关怀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剥削和压迫.马克思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统一性、唯心史观、对人的剥削和压迫进行了批判,但是这其中深刻的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不是像蒲鲁东那样将事物单纯的分为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两个方面,而是始终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所具备的种种特征.

关 键 词 :《宣言》;现代性;统一性;历史观;人道主义

在大工业不断繁盛和市场不断扩大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宣言》是一部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学为一体的伟大的无产阶级纲领性文件.国内对其研究主要思想的研究集中在政治学领域.阐述了它对无产阶级运动纲领性文件的作用,阶级斗争思想,两个必然等思想.这些思想都立足于或者根植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国内很多学者也从哲学角度来解读《宣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的合理性;二、在面对现代性问题上,《宣言》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三、针对资产阶级社会人受到奴役和压迫,《宣言》提出了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虽然《宣言》的思想是从工人阶级运动的客观现实和1848年前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使其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抽象的哲学思维方式,但是其理论的根基始终没有离开他的哲学基地.本文主要从现代性的视角来阐释《宣言》哲学思想.

“现代性”这个概念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国内不同学科之间甚至同一专业对现代性概念都有不同的解释,在面对马克思是否是一位现代性的思想家和如何看待马克思的现代性观点,不同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本文比较同意欧阳康教授和贺来教授的观点:“马克思一方面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积极评价了现代化的正面价值及其广泛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从人性、阶级性的高度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的巨大内在矛盾及负面效应”[1],“马克思既是现代性的产儿和信奉者, 又是其批判者和叛逆者,也是重建者.”[2]本文通过对《宣言》的哲学解读,阐述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的矛盾和负面效应.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宣言》中的哲学思想:一、通过强调各国民族性、差异性、多样性对资本主义社会统一性的批判,二、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唯心史观,三、通过提倡对人的主体性关怀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剥削和压迫.马克思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统一性、唯心史观、对人的剥削和压迫进行了批判,但是这其中深刻的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不是像蒲鲁东那样将事物单纯的分为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两个方面,而是始终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所具备的种种特征.

一、通过强调各国民族性、差异性、多样性对资本主义社会统一性的批判

在大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掌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答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统一性.这是因为,“首先,主要得感谢其自身追求资本积累的压力,早期的工业经济已取得了马克思所谓的‘无比成就’:铁路的修建.其次,是由于铁路、汽船和电报—它们‘最终代表着适合现代化生产工具的交通工具’——资本主义经济的地理范围随着其商业交易的增加,突然成倍扩大.整个世界都变成其经济范围”.[3]1848年前后大部分欧洲各国都已经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大工业时代.大工业带来商品的丰裕和建立了完善的铁路交通运输网.由于欧洲人口消费能力的有限性,商品的丰裕需要资产阶级开辟海外市场寻找销路;而且由于铁路交通运输网和航海的发展也为开辟海外市场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资产阶级最核心的利益就是将商品销售出去,获得利润,进行资本积累,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4]这就需要打破一切地域、民族、政治等方面的限制,如果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意识形态、精神文明等具有统一性,那么资产阶级将更加欢呼雀跃.马克思在《宣言》中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5]

资本主义社会向统一性特征的发展和对统一性的强烈需求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并且促进了大工业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将欧洲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东方并且改变着东方的农业文明.但是,这种资本主义这种消灭了差异性和多样化的统一性也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即新的殖民化和资本的操控.这种侵略已经不再是领土和主权的占领,而是商品的入侵,对资源的掠夺,社会成为了一个被资本所统治的封闭的体系.导致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一个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资本.资本以它奇特的魅力来操控和掌握着整个世界,它着冲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来对整个世界进行统治,它希望将一切民族国家的特征都全部消失,它希望世界是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统一文化、统一的政治模式.这时的资本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6]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统一性,历代的思想家都在寻求着一条打破资本主义的统治,解放人类的道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研究,得出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借助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寻求人类解放.西方的“新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将理论致力于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打破资本主义的统一性.面对今天工人阶级已经碎片化和逐渐丧失了阶级斗争意识,资本有以新的方式来统治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点,沿着前人的理论继续研究.


二、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批判资本主义唯心史观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人类思想史上能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历史观,他的历史观继承并超越了黑格尔的历史观,而且针对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状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思想.马克思的历史观具有:过程性、结构性和世界性的特点.正是马克思的历史观具有这样的特点,才在《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唯心史观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一个过程,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历史,历史从不因为任何阶级,任何组织,任何社会而停滞不前,“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7].而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则认为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完善的社会,人类的历史到达资产阶级社会就达到了终点.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具有凝固化、永恒化等特点,而且把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看成具有自然的客观规律性.资产阶级用这样的历史观达到对人们活动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影响,通过这样的手段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消除反抗的力量.在《宣言》中对这一现象具有着经典和透彻的表述,“你们的利己观念把你们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的观念是和所有灭亡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8]显然,马克思将历史看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的思想是科学的,在科学的历史观的引领下,无产阶级才能摆脱身上的剥削和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控制达到解放.

马克思的历史观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马克思没有把整个社会历史看成为一个单一的线性的过程而是看成为一个由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历史.在宣言的开篇就说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9].马克思把人类的历史看成为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历史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阶级所构成.而在当时的欧洲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0].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压迫下,寻求解放的出路,通过武装暴力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资产阶级还没有占统治地位,在推翻封建主义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把社会看成为一个有着阶级对立的社会,强调阶级性、斗争性、变个性.“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的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从的观念和见解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1]而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地主.资产阶级社会取代了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则把社会的历史不看成斗争的历史,企图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冲突和对立.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马克思历史观的结构性特点强烈的批判出了资产阶级社会这一“乌托邦愿景”.

马克思的历史观还具有世界性的特点.马克思整个理论的价值诉求不仅仅是站在单个民族和国家的立场,而是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在大工业的驱使下,人类的世界也在不断的扩大,扩大到整个世界,资产阶级社会虽然存在着历史的缺陷性,但是还是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资产阶级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繁荣,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它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使世界各国有了经济和贸易的往来,每个民族和国家都能够吸收其它国家的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来发展自己.马克思面临着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他的历史观也放眼到全世界,他毕生所致力的无产阶级运动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是“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12].在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道路上,无产阶级的领导者人的历史观也具有着世界性.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三、通过提倡对人的主体性关怀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的哲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科学的历史观,摆脱了纯粹思辨的哲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哲学里没有人的主体向度,马克思的理论和思想在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关注人的主体性.在整个马克思的理论的最终的理论指向是人类的解放、人类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宣言》这部伟大的著作中,也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提倡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怀.

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统治者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是靠什么对整个社会进行统治呢?答案是:资本,“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13]而资本的形成和不断的在生产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工人被资本家雇佣,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最终仅仅能获得有限的生存资料,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而大部分的价值则被资产阶级当做剩余价值所压榨掉.在资本控制的社会中,人始终处于剥削和压迫之中.

资产阶级的时代也是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在整个社会分工中只能占据一个非常低下的地位,甚至低下到成为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一个工具.工人由人沦为工具,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权利,“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14]而且资本家对这样的社会分工还是存在着不满,他们还仍然贪婪的希望这种非人的分工继续存在,并且为其存在提供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15],资产阶级想通过教育的作用,对工人的思想进行统治,消除工人的主体意识和反抗意识,把工人变成他们财富积累的工具. 在资产阶级社会不仅仅把人当成工具,而且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处于异化的状态,人与人丧失了亲情、道德,这一切都沉沦在金钱的脚下,整个社会是一个金钱拜物教的社会.在《宣言》中马克思这样阐释了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交易”,就再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6]

现代性视域下的资本主义批判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资产阶级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这种存在着对人严重剥削和压迫的资产阶级社会,在马克思那里是必然要推翻和必然要灭亡的.代替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主体性不断的彰显,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关怀.劳动是人的一个本质特征,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劳动不是自由自觉的,而是为了怎么写作于资产阶级,这里的劳动是为了谋生的一种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人的本质性劳动,在劳动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是自愿自觉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17]

在整个理论的最后,马克思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愿景,这个愿景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关怀,同时这个愿景也召唤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的为之奋斗,“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

[参考文献]

[1]欧阳康:《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2]贺来:《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 课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张晓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37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5]同上,第35页.

[6]同上,第46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8]同上,第46页.

[9]同上,第31页.

[10]同上,第32页.

[11]同上,第34-34页.

[12]同上,第66页.

[13]同上,第43页.

[14]同上,第38-39页.

[15]同上,第48页.

[16]同上,第33-34页.

[17]同上,第46页.

[18]同上,第53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00)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