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杯水”、“桶水”与“活水”

点赞:3933 浏览:97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源泉,“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我们每名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没一个今天,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虽无终极,但极富生命力的闪光之路.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话有一定哲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的对之反思,赋予其新的涵义.

反思之一,我们究竟有没有“一桶水”?现时有不少教师盲目乐观,认为自己拥有合格的学历便是合格教师,也就证明自己有了“一桶水”.不说那些靠、舞弊得来的掺水文凭,单说我们教师依靠真才实学获得的文凭,这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文凭的主人有“一桶水”,但也仅仅限于获取文凭之时.经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时间,不断的倒给学生,加上“跑冒滴漏”,到今天为止,这“一桶水”还能剩余多少?要知道,知识的遗忘率是非常惊人的,这足以令我们反省: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能不能终生管用?不思进取吃老本到底行不行?

反思“杯水”、“桶水”与“活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教育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反思之二,只有“一桶水”到底够不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知识信息来源,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有了“一桶水”便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倒给学生.但是在科技、文化、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宣传媒体、因特网等相继成了学生重要知识、信息的来源,教师日渐失去了知识权威的地位,学生思维异常活跃,难道教师早已司空见惯.如果教师仍沾沾自喜于已有的“一桶水”,那么必将被时代、被学生所淘汰.由此可见,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一桶水”,不思进取.相反,必须勤于学习,终身学习,不断的加油充电、更新自己的“一桶水”,并努力使之成为常流常新的“自来水”、清澈明净的“小溪”,以至最终汇成“知识的大海”.惟有此,才能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一名教育专家.

反思之三,即便有了“一桶水”,其水质如何?是源头活水,还是一潭死水?是优质矿泉水,还是泥沙俱下的浊水?不可否认,有的教师也在钻研教学参考、考试经典之类的资料,却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现代教育漠不关心;有的教师也在参考自考、函授或继续教育,却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证书,为晋职、晋级做准备,头脑中堆砌了一大堆死的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有的教师也在学习他人的优秀教育经验,却只会全盘照搬,简单套用,而不会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借鉴,活学活用.

反思之四,有了“一桶水”是否就一定能给学生所需的“一杯水”?有些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不会去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科研等相关理论,不去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公平的对待学生,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精神世界等知之甚少,教法陈旧,语言枯燥乏味,不明白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的道理,这就很容易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师口若悬河,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云头雾脑,听的昏昏欲睡的现象.这样的教师即便有“一缸水”,恐怕也很难给学生所需的那“一杯水”.

反思之五,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一样吗?这里有没有效率问题?

反思之六,单靠某一个教师的辛勤劳动能倒给学生“一杯水”吗?

反思之七,这“一杯水”一定要由教师倒给学生吗?能不能让学生主动去“取”?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仅仅是装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专家,学生只能被动等待输入;这样就培养了一大批只具有被动“接水”本领而缺乏好奇心、求知欲、不会提问,不会想象,不会自主思考,不会主动“取水”的“高分低能”之人,严重背离了教育方针.

反思之八,每个学生都必须获取一模一样的“杯水吗”?首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学生“取水”的量.对优等生可加大信息量,提高要求,鼓励他们寻求“水源”,增长“取水”本领,努力汲取“一桶水”、“一缸水”,甚至更多;而对后进生则要降低标准,即使暂时达不到“一杯水”的要求,但是只要尽了力,也要及时表扬,热情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提高内驱力.

反思之九,对学生来说,究竟是教师给学生“一杯水”重要,还是引导学生寻找“水源”更重要?

反思之十,难道只能是学生向老师“取水”?能不能是教师向学生“取水”?教学相长的道理谁都懂,但若真要付诸实践,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的教师,就不那么容易了.但是一名教师擅长此道,因而他成功了,他就是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说:“我的许多教育方法、工作方法均来源于学生.我喜欢对学生说:我要向大家学习,同学们是我的老师.这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没有学生来帮我理解,我无法真正读懂教育学、心理学,更谈不上运用了.”而我们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在为人师时就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既给学生“倒水”,又积极主动的向学生“取水”.师生之间这种平等的沟通和“对流”,必将更好的融洽师生关系,取得师生双赢的完美结局.


只有把握现在,才能开拓未来.要想把永不满足的目光投向未来,必须反思“杯水”、“桶水”与“活水”.

(作者简介:王 卓(1980.2-),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艺术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