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与

点赞:7184 浏览:229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状况,结合计算机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特性分析和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如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角度出发,通过总结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施投入、校企合作等具体做法,阐述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 键 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70-03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各学科之中,计算机专业已连续几年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而2012年“就业报告”中计算机类部分专业已被列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业已异常严峻.虽然2009-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上升,但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高专专业中,计算机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不过,高职高专毕业生中2010届较2009届薪资增长较快的职业前两位是计算机程序员(月增幅33%)和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也是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薪资较高的职业之一.[1]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出近十年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专业人数增量较大,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一边是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另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应当看到,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该文结合计算机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从如何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一些探讨,并就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1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特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以培养生产、建设、怎么写作、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微观层面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人才的高等层次、职业能力、技术类型、就业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2]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基本素养,体现在职业技能、继续学习能力、理解交流能力、意志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时,要考虑其以下特性:

1.1 社会的适应性

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在各学科中最快,特别是硬件的更新和软件的应用领域.IT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的开发经验、进入企业马上或是稍加指导就能独立工作.普通中小型非IT企业不会因为某个小系统或技术升级而引进新的人才.因此,要求所选用的人才一专多能.这要求针对性地培养高职生在计算机应用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适应工作的专业技能,能达到初次就业.

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软件开发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2 行业的怎么写作性

在大部分企业中,无论是软件开发还是系统应用,都要求从业者除了要考虑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因素外,更多地需要考虑社会、文化、环境、管理和经济等因素.了解怎么写作对象的特殊需求,贯彻面向最终用户的原则,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操作简单直观,易于学习掌握.这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有效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怎么写作水平.写程序这项工作可以由技术蓝领担任.


1.3 行为的自律性

IT职业者掌握着公司大量的技术资料和信息,有机会接触客户的内部信息甚至个人隐私等,如果职业道德素质差,将对公司及客户造成危害.为此,IT员工应遵守职业道德,运用各种自主、自律手段,实现自我管理,为公司及客户保密.这要求毕业生对公司忠诚、对工作敬业.

1.4团队的协作性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信息快速膨胀,IT技术飞速发展,个人作坊式的操作已无法满足现代软硬件的推陈出新.一个信息系统的开发须由各层面分工不同的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最终形成集体的结晶.这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培训,以及从业的实践锻炼,一个人的职业基本素养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和保证.[3]

2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据调查,毕业三年的高职学生普遍认为母校对事业和生活帮助最大的前3位活动是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人生观的建立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9%的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4]可见,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已经成为毕业生对教学最主要的需求.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水平远低于岗位工作要求的水平.在沟通能力、积极学习能力、科学分析能力、说服他人能力等方面都未达到岗位要求的满意度.具体表现为:

1) 知识面狭窄,责任心较差,不能吃苦耐劳,职业素养“内在性”欠佳.

高职学生由于职业基本素养“内在性”欠佳,导致在就业市场、工作岗位中在同等条件下缺乏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内在性”的提高.毕业生责任感不强,缺乏团队精神和配合意识,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够,缺乏应有的诚信,参加工作随意毁约现象普遍存在(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达44%),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持排斥态度.

2) 专业理论不扎实,实践技能相对欠缺,经验不足,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虽然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实习实训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但对计算机专业来说,或因经费、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无法提供满足教学所需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造成学生所掌握的实践技能与培养目标存有差距,在就业时体现不出实际动手能力的优势.而部分学生存在混文凭的想法,既不加强理论课的学习,也不认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造成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都弱.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实力,或是初次就业后很快遭淘汰.[5]3 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质量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四年与非“211”本科生差距缩小,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半年后的就业率和月薪增长上强于本科生的表现.[6]这主要在于高职高专重在技能方面的培养,且多为紧缺型人才.可见,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依然有很多就业机会,只是从事相应职业的门槛变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地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最好能一专多能,有实际操作项目的经验.要满足这些要求,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外,还需要高职院校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3.1 立足市场,细化计算机专业及方向

高职院校应整体规划专业发展,在设置专业时紧密联系企业和职业界(尤其是生源萎缩的计算机专业),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明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针对一定职业范围及就业岗位需要,及时进行专业调整与开发.以本岗位所具备的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以满足社会和产业界对培养对象的基本要求.[7]如中华英才网、智联等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一些IT公司在诸如底层图像素材制作、电子地图制作等方面,也需要操作技能相对较强的高职毕业生.我院现在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专业,并将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细分为动漫方向和虚拟现实方向,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细化为软件开发方向.毕业生可分别从事动画、广告、网络媒体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合成等;游戏美术动画设计、影视制作、虚拟现实制作等;软件开发与设计;网页设计及创意、网站开发及维护等工作.当然,专业细化固然加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专“精”于一个方向,但不可忽略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

3.2 立足职业素养培养,建立“三线”课程体系

结合目前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高职计算机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打破以往的学科壁垒,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以“三线”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素养渗透课程教育体系,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企业实践三线,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如继续学习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必修的方法论课、工具课来进行.方法论课程有政治理论等,工具课有外语、计算机应用、数学等基础课程.表达交流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写作、演讲等人文选修课和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加以进行.开设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强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8]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隐性课程,也可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经常性的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可行的、需团队共同完成的任务,要求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紧跟社会需求开设专业技能课,培养学生的第一职业能力,因为这代表的是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质量和初入职场的忠诚度.选用课程时要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突出主干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按“双证”的标准组织教学,建立实用、适用、高效的课程体系.[9]例如我院在计算机专业动漫方向开设Photoshop、Maya、影视后期等课程;虚拟现实方向开设动画运动规律、数字合成与特效技术、三维基础、虚拟现实技术等课程;软件开发方向开设SQL数据库、JA等课程.在课程实践环节设置仿真、模拟实验,让学生有工程环境的体验.有些实践课程尤其需要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的,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学制要根据专业特点加以设置,不单是“2+1”(在校学习两年,企业顶岗实习一年),可以是“1.5+0.5+0.5+0.5”(在校学习一年半,然后在企业和学校间交替进行顶岗和学习半年)的形式.当然,实践环节的形式可以在顶岗实习形式的基础上加以扩充.

3.3 更新观念,提升专业素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师资队伍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所需,大部分教师和企业联系较少,新知识、新工艺掌握不够,多数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达不到发展要求,体现在实践实训教学、案例教学上驾驭能力不理想.计算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水平也要不断地更新提高,不断加强教学反思.高职院校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教师的定期培训和进修,使教师能够紧跟知识更新和社会需求的步伐.高职院校要积极关注IT行业发展和市场实际,选派教师到知名院校和企业中学习、实践,深入到产品开发和研究第一线,学习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档次.

第二,出台政策,鼓励社会上IT行业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

第三,在区域相关企业中选择一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客座教师队伍,以解决某方面师资紧缺的需要.

以上做法,可以降低办学成本,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了解最新技术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

3.4加大实验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区域公共实训基地

强化专业技能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但由于经费不足,以及缺乏与行业、企业经常性合作、沟通的机制,使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场所、设备短缺.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建设了若干个由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区域共享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的任务,又面向社会、企业开放,校企共同参与、资源共享,部分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训条件差、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10]如我院与宁夏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建共管,学院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通过引企入校、吸引相关企业进行投资等方式,与学院方面共建实验、实训室,在满足实践教学的同时,学生也能亲历工作场景,这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非常有利.3.5创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11]

在目前已达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职院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主动寻求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已达成合作意向的校企之间,合作事项也多为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深入合作.

高职院校可从政策层面、经济层面、运行层面努力开拓新的机制,实现校企“双赢”.如我院与上海大数集团公司、南京汉恩游戏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等企业联系紧密,就形成了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一是由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二是采用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教学、基地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三是进行订单式培养,根据院校与企业签订的用人协议,培养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这样培养的学生将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4 结束语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与院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密不可分.计算机专业领域日新月异,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学习,才能使教育教学紧跟社会需求.以上所做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仅仅是开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来改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使高职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