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人文性

点赞:5921 浏览:215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基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分析,指出大纲在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教学要求上的不平衡性以及教材编写过程中盲目的学生需求分析对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影响,制约了教材编写中人文性的彰显;针对当前英语教材人文性欠缺的问题,解读了人文性的内涵,提出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增强人文教育核心内容,民国时期一大学英文课本《大学英文选》的选材起点高,视野广,人文性强,语言典范性突出编写特点,对当前英语专业教材编写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 英语教材编写;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人文性;《大学英文选》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5404

近年来,英语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不断繁荣,各类教材推陈出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新思路,也丰富了教材使用的选择.但是,在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呼吁英语专业回归人文学科本位的背景下,英语专业教材尤其是综合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如何充分彰显专业人文性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已成为国内英语教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教材是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和核心材料,而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各种目标要求编写教材,其选材取向直接关系到《大纲》规定的各种语言知识、技能、人文素养等目标能否实现,需要外语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究.在已有的研究中,文秋芳提出了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三大原则[1].庄智象则指出现有英语专业教材中对人文科学和文化重视不够的倾向[2].这些论述,阐明了当前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包孕了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对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具有较普遍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前述研究基础上分析《大纲》教学要求的不平衡性以及教材编写过程中盲目的需求分析给编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以一本民国时期编写的英语教材为例阐述英语教育人文性内涵如何体现在教材编写选材中.

一、教材编写的依据及相关问题

(一)教学大纲

《大纲》开篇指出,《大纲》所作的各项规定是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依据.这要求《大纲》确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必须在教材编写中予以体现.《大纲》确定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复合型英语人才”,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3](1).客观而言,这样的目标描述是比较全面的.


就具体的教学要求来说,《大纲》对各类专业技能如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又按级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是在文化素养方面,《大纲》仅要求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3](1).比较《大纲》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教学要求,可以发现它们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前者条目清晰,层级分明;后者则笼统含糊.《大纲》仅指出学生在四年学习中要熟悉英语国家的概况,学习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较强的创新意识,至于“文化传统”“人文知识”等究竟要包括哪些层面的内容,《大纲》则语焉不详.从开设课程来看,专业技能课课程类型丰富,学时较长,体现人文素养的课程除了文学、英美国家概况等少数课程外多数被列入选修课,而通观此类课程的教材,内容往往多介绍说明,少思辨分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诚然,关乎语言本体的知识和技能,在教材编写中须充分关注,但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过多关注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对人文科学和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教学要求上的不平衡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纲》较高层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不容忽视.此外,从教材编写者角度来说,依照《大纲》描述的语言本体结构特点进行选材编写,方便按部就班,易于操作.相反,要将文化素养这些高层次目标内容全面落实在编写中,则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编者自身视野开阔,人文素养深厚,语言功底扎实,这样在选材时方可博采人文精华,集成学习精品.

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人文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语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毫无疑问,包括教材编写者在内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在这一问题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编写者在选材编写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兼顾基本功、知识面、能力及素质各个方面,做好各阶段各方面统筹考虑,在选材上要既重视语言技能训练又认真挖掘较系统的人文科学素材,力争每篇选材“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帮助实现技能训练融入文化教学,实现《大纲》规定的各级培养目标.相反,若编者畏难怕苦而避重就轻,或缘于自身学养所限缺乏甄别眼光,则无法汲取真正的人文精髓,仅会炮制一些新的大众读物,其结果也必然是昙花一现,不能成为教材精品.

(二)学生需求

教材编写除了符合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以外,还应考虑教材使用者(主要是学习者)的需求,是否考虑这种需求也已成为教材评价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坎宁斯沃思列出的教材评估指导意见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教材应与学习者需求相符合[4](15).英国语言学家哈默也指出,在评价一本教材时应尽力包括学生的意见,考虑学生的需求[5](301).国内研究者也积极探索教材与学习者需求之间的关系,如钱瑗提出编者“在选择课文时应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6].程晓堂认为“无论是分析或评价教材,还是编写教材,都要考虑教材使用者的需求”[7].在具体的需求分类上,Masuhara将学生需求分为三个类别:个人需求、学习需求与就业需求[8],涉及学生文化背景、学习风格、学习目标、就业前景等诸多方面.这些论述表明,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已成为教材评估的一个重要项目,同时也成为教材编写的一项重要依据.

需求分析能比较清楚地反映学习者语言学习的需求,对于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选材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值得英语教材编写者认真考虑.但是编写者同时也要看到,将目标需求简单地与就业联系起来编写教材,对于短期语言培训也许适用,但对于大学的英语专业而言,则需要慎重考虑.我们的英语本科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培训学校,其社会性质决定了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必须负载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也因此决定了《大纲》确定的培养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语言技能的传授.国内一些关于教材与学习者需求的研究者如周雪林等,多强调教材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要求增强教材趣味性、娱乐性和实用性[9],而对教材应体现的个体需求之外的社会需求重视不够,这一倾向值得编写者注意.实际上,本科英语教育应重在语言基础之上扩展兴趣,陶冶情操,提升品格,这就决定了教材不能一味迎合学生趣味而偏向通俗实用的素材.编写者在选材时对学生的情趣宜注重裁节拔高,要推动学生从趣味通俗走向格调高雅,从浅薄了解走向深度探索,激励学生开阔视野,志存高远,所选素材要能满足学生知识不断增长的需求,要与专业学习阶段和人生发展相适应.也就是说,要将学习者的当前需求与未来需求、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机融入到教材选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