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演进

点赞:6572 浏览:226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企业是一种以通过向社会提供商品和劳务获取利润为终极目标、具有一定资源组合能力和行动能力的经济组织.由此可见,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在动态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维护“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获利”,企业在实现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特定时期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首先,企业要实现财务目标有赖于其存在的自然环境,必须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来获取提供商品和劳务所需的自然资源.其次,企业财务目标还有赖于其存在社会基础,必须通过为其所处的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身的目标.“公司和社会之间都存在一种基本的协定,被称为社会合约(social contract).该合约反映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并部分地以立法和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其还基本反映了支配企业行为的习惯和价值观.”而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下,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从根本上而言,财务管理目标取决于企业目标,也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模式.

一、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目标

韩东屏(2002)从人的生活质量入手,提出富裕、和谐、自由堪称人类社会的三大终极价值目标.富裕强调的是人生存需要的满足,宏观上体现为社会的经济增长;和谐强调的是人在安全感、归宿感和尊重感方面需要的满足,宏观上体现为社会的公平;而自由强调的则是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宏观上体现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由.富裕能为和谐与自由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和谐能为经济增长(即富裕)和自我实现(即自由)提供有序的社会环境,而自由则既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又能为社会和谐注入旺盛的活力.但是,这三大目标分别代表了人类不能相互替代的不同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三大目标难以相容或难以同步实现.因而,在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而人类生活水平又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经过对无数次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人类社会最终为了效率而舍弃和谐和自由,选择“富裕优先”,即选择了传统社会发展模式.在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下,发展蜕变为经济增长,财富、财富的增长成了衡量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逻辑也相应蜕变为,只要物质财富增加了,政治、文化发展、社会公正、教育进步等问题也随之自然而然地解决.而实际上采用“富裕优先”的社会终极价值目标实现策略,就意味着一切都围绕能带来富裕的效率或效益旋转,效率、效益是最被看重的价值,而平等和自由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作为能达到效率或富裕的手段才被需要.亚当斯密(1776)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第一次用经济学的方法证明了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和行为如何导致整个社会财富增长的社会经济机制,从而提出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然、和谐的经济.因此,在“富裕优先”社会终极价值目标实现策略的逻辑框架内,市场经济体制也自然成了社会经济体制的不二选择.过去一百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也见证了这种观点.在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下,作为社会微观经济细胞的企业,很自然将追逐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因为在资本雇佣劳动的年代,财务资本成为了吸附其它资本的磁场,没有了财务资本尤其是权益资本,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此,当企业变成了股东的企业,企业的财务目标也就粹化为追逐利润而投入财务资本的业主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目标从利润最大化演变到每股收益最大化,再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其实质都是财务资本所有者单边主导下的利润最大化.这些不同形式的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增加私人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物质财富达到最大化.然而,这种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看,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快速集聚,一方面自然资源急速枯竭,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另一方面,社会大多数的物质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造成了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和谐,也阻碍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以财务数据来核算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等),占用了并未以财务数据来核算的社会成本(如空气等),而且部分企业还产生相当大的“负外部性”的社会产品(如二氧化碳、工业垃圾等).尤其是当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的社会产品越来越大,足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时,社会发展模式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则成为一种必然.

可持续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演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企业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目标

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生态自然观为根本指导,蕴含了发展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发展要素之间的协调.

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主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法律环境方面,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日益明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通过立法或签订国际性条约,对企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可循环材料和清洁生产工艺的选择、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和交易安排、排污权制度安排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管制,在实现全球性节能减排目标方面达成越来越多的一致.社会资本的产权界限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日益明晰化,社会公共利益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经济环境方面,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不断加剧,区域性和全球性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各类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不断建立,各国不断增强经济领域的平等合作,积极消除贸易壁垒,加强人才、技术交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金融市场环境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查时采纳赤道原则,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各类生态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享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作用越来越强劲,使得全球经济发生根本性变化,知识因素更高程度地溶入经济活动,知识取向不断增强,产品与怎么写作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对知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时,知识开始起着与资金同样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具有专门知识资本的企业员工,作为稀缺资源的拥有者,和财务资本的拥有者一样,通过经济契约,参与到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中来.同时,原来与企业无关的公共利益,也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企业的行为如果损害了这些公共利益,将会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总之,随着环境的变化,不管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且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主体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目标也必须作出动态调整以适应这种巨大的变化.首先,企业财务目标中的价值标准必须由会计学中的价值向生态经济学中的价值调整.企业价值应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学收益的基础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价值标准与生态价值标准保持根本一致,要求企业在保持其周围环境期末的生态平衡状况与期初一样好的基础上来增加企业财富,而非纯粹传统会计学上的收益.这一价值标准体现了当今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的重要特征,符合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其次,企业财务应保持均衡增长速度,在发展过程中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生产废物.再者,企业在确定财务目标时,不仅要考虑与企业订有明确经济契约的股东、债权人、经理和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的利益,还要考虑与企业订有隐性契约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相关者的利益,包括权益资本所有者、知识资本所有者和社会资本的利益.否则,企业会因为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丧失核心竞争力,或因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演进为基于权益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的企业价值均衡化.财务资本是企业价值均衡化的物质基础,知识资本是企业价值均衡化的智力基础,社会资本是企业价值均衡化的约束条件,三者共同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均衡化.企业价值均衡化的实质在于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企业与各利益团体利益的平衡.


当然,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企业本质上仍是一种盈利性组织,盈利也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但是,企业的盈利只有在其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产品和怎么写作、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才是正当的和合乎道德的.盈利只不过表明了公司善用资源,成功地向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怎么写作,对具有这种社会价值的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回馈给它的就是盈利.正如贝利(A.A.Berle)早在1954年所指出的,事实已经表明企业的活动是遵循着一种逐渐显现出来的社会学的和政治的规律,并且要适合时代的各种社会需要.企业不仅仅对股东负有信托责任,还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负有信托责任,其应在满足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前提下追求股东追求合理化的价值.在企业与社会的契约中,社会有责任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提供产权保护、公正的司法与执法、可靠的信用体系、合理的税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