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与就业问题的

点赞:3997 浏览:99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思考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及就业问题,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存在教育力量和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教育目标、教育培养方案、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某种程度的不协调.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与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足以令我们加以深思及谋求改善的对策.

【关 键 词】经济学;高等教育;就业问题;对策

一、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各种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最先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主要分支,而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等学科是经济学随时怎么发表展而派生出来的更加专门领域的经济学门类.我国经济学教学发展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经济学教学经历了历史演变.新中国建立至上世纪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学课程体系沿袭苏联经济学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导下的计划经济科学教育.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引进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方向的、融合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课程体系.经济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变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与此同时,从事经济学高等教育的师资素养结构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一大批从海外留学尤其是从欧美、日本留学归来的学者加入了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队伍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内院校日益通过小班精英教育及与国外经济学院校合作教学等方式,不仅强化西方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而且促进了到欧美等国继续深造的国内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导致这些留学归国人员的相当一部分不断地进入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

进一步思考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教学力量地域分布不均衡现象.当今,国内经济学教育顶尖力量绝大多数分布于直辖市和沿海地区的名牌院校,中坚力量则分布于中部及东部的重点院校或211大学.以国内公认的一流的经济学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校地域分布为例,北京地区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大学四所,上海地区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财上海财经大学3所,天津有南开大学1所,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各一所,几乎此类院校皆分布于直辖市和沿海省份.再以具有经济学高等教育的211院校地域分布为例,北京地区占26所,上海占9所、江苏占11所、广东占4所、天津占3所、福建占2所、浙江占1所.此类211院校,北京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占50%多.而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具有经济学高等教育的重点大学或211院校,在全国同类大学总量中所占比重,与这些地区的面积、人口占全国相应指标的比重相比,明显偏小.当然,这种地域分布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力量地域分布的历史性,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非均衡性.

二、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间的矛盾

我国经济类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学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学高等教育力量地域分布与就业地域需求之间的矛盾.

就经济学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看,一方面,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偏向理论教学,而经济学高等教育毕业生则主要流向应用型行业.我国经济学本科教育旨在普及经济学基本知识,为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做准备,而现阶段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到金融、政府部门就业,读研的比重极低;经济学硕士毕业生也大多选择到金融、政府部门就业,而只有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才大多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就业.另一方面,经济类本科生二次专业分流具有更大的研究潜能的学生更多地选择应用型经济学专业,具有更大的应用型潜能的学生更多地选择理论型经济学专业,而毕业择业时则呈现刚好相反的态势,即前者更多地选择应用型行业就业,后者更多地选择考研.2009年左右,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力量强的某些高校尝试按照经济学类大类招生,先进行1到2年经济学基本理论教学,然后按照学生在校成绩表现和个人意愿分流到具体专业继续培养.可选择分流的专业有金融、财政、国贸、经济学、统计等,这些专业有理论和应用之分;分流本身有利于学生据其择业偏好选择分流专业.但实际分流中,大多数成绩好、研究能力强的本科生选择了金融、国贸等应用性较强专业,而更多倾向于毕业后立即工作的学生则“被选择”到经济学、财政学等应用型较差、偏向于理论研究的学科.由此造成毕业季很多原本按课程设置导向应该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反而忙于在应用型经济领域找工作,而相对比例更大的、原本按课程设置导向应该毕业后就在应用型领域就业的学生反而集聚考研的现象.

对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与就业问题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上述矛盾现象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顶尖及211院校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数量比例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协调.换言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诸如金融、证券等类应用型人才需求比较强劲,而企事业单位对纯经济理论类的经济类本科人才需求比较疲软.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上述矛盾现象也反映了当下我国具有经济类专业的顶尖或211院校,在经济类师资力量配置、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与社会对经济类本科毕业能力及就业需求方面的某种不协调.具体地看,我国经济类本科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以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然后向经济学分支学科做普及性的扩展学习;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大多数院校虽然选择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绝大多数学校以中初级西方经济学为教学内容,只有少数院校或某些经济学基地班以高级西方经济学为教学内容.对于金融、财政、国贸、统计等分支学科的学习,大多数学校院校的经济系仅通过对每个分支学科安排54学时或72学时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深化学习,且很大程度上旨在让学生加深对西方经济学某些核心知识的理解,及引导学生思考各领域的宏观经济问题.应该说,就社会对经济类本科生的就业需求看,银行、证券类等就业部门重视经济类本科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而我国顶尖或211院校对经济类本科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与社会需求显得不匹配.因此,顶尖或211院校的理论经济学本科毕业生,不仅由于国内理论经济学专业高等教学资源过度集中于顶尖院校及扎堆于报考少数经济学师资和科研水平高的院校,一方面加剧了理论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考研的竞争难度,另一方面也在就业市场面临因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相对不足导致的就业竞争的不适性.即使应用型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也同样面临由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相对忽视所导致的就业不适性.当然,造成上述矛盾现象的重要原因也包括:一是大多数经济类本科生在进入理论经济学专业选择前,之缺乏对理论经济学和诸如金融学等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的准确认知.进而使得相当一部分选择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把本科毕业就业作为首选,而缺乏对理论经济学研究热情.近年来CPA热、证券从业证和银行从业资格证热也印证了这一重要原因.二是,今年来伴随扩招所造成的学历信号失灵.以1993年的招生规模为基准,20年后的今天,则本科招生规模为当时的7.44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当时的13.79倍、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当时的10.84倍.三是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生扩招背后是财经类专业更极速的扩招,伴随着经济学专业招生人数扩大的现象是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质量的下降、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就业质量的下滑.

就经济学高等教育力量地域分布与就业地域需求之间的矛盾看,虽然顶级经济类院校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省份,但仍有大量拥有经济学类重点建设学科的院校分布在中部省份,这些地区院校的经济类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上的地理不公平.这反映在:一是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三个特大城市集中着几乎所有中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和金融怎么写作公司总部,有着完善的金融体系,高素质的金融从业队伍,最重要的是有着最强劲的金融从业人员需求,这些需求对于本地院校的经济学毕业生最为有利;对于政府和国企单位,户籍限制、发达地区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也给与了当地大学毕业生更多的从业机会.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在当地将面临更少的就业机会以及在求职过程中巨大的旅途开销,这些无疑加大了中西部省份经济学毕业生的对口就业难度.这种现象在武汉、西安、长沙等经济学类毕业生较多而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的地区呈现的更加明显.二是发达地区院校的经济学科建设水平决定了这些地区经济学学科水平和毕业生素质整体优于内地,这些地区的学生在和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进行职业竞争时具有天然优势.三是发达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为当地大学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得该地区的学生在就业上具有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学生更多的职业技能优势.

三、对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与就业问题政策方面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及就业问题客观上存在上述现象和矛盾,从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提高高等教育效果看,在政策方面不妨可以作如下思考:

一是明确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教育理念.理论经济学是主要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宏观经济,学习理论经济学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学生要想进行理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必须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这是选择理论经济学的本科学生的“学前指南”.而应用经济学类专业应更加强调应用和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缺乏对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类专业的基本了解,以为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差不多”.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更加普遍,很多考生因为不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特点而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是可以通完善《高考填报志愿指南》加以缓解的.现有的《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仅仅表明每个学科的招生人数、历年分数,并没有对具体的专业特点作出解释.为此,可以尝试在《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上开出专栏具体解释每个专业的特点.以理论经济学专业为例,可以简单说明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主要课程设置及就业流向.而对正在学习经济类学科的本科生,应该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适应社会就业需求或继续深造对研究能力要求的针对性,以及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或课下与同学们交流的多种渠道,让经济类本科生在专业分流时,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理论经济学及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的差异,让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形成更加清晰的毕业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毕业后选择方向.

二是要对理论经济学及应用型经济学各专业的学生数量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和前瞻.就理论经济学本科学生看,理论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理论经济学专业本科教育最好能够以小班教学、精英培养、定位于读研方向为最佳.但当下即使在一些顶尖或211大学里,也存在选择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的数量与师资力量不匹配的现象,某些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规模达到了上百人,而相应的师资力量仅十几个人,更有甚者,因此造成有的大学在四年期间都不能将完整的中初级西方经济学教材从头到尾地教授给学生.这种现象势必会造成理论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本科毕业生考研难度的增加.


三是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当前,应该在实践中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进行完善.应该改善分类培养观念,应该以学术研究和就业需求的分类培养标准替代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培养的标准.可以尝试学生在进行了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学习之后,按照个人意愿及在校成绩表现划分为读研和毕业即就业两中培养方案.对于选择读研的学生,最好通过转任教师进行特殊指导等方式,让这些学生相对于选择毕业即就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更深的经济学理论及数学知识,具有更加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对于选择毕业即就业的经济类本科学生,则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强对此类本科生的教育和培养,以及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政府部门合作等方式,加强对此类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素质的培养.

四是适当加大对侧重经济理论类研究生的资助力度.与应用型经济类研究生相比,要求经济理论类研究生对各方面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更加广泛和深入,势必要求这类研究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研究,以及这类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可能得到的收益更少,因此这类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可能更大.适当地在奖助学金资助方面向这类学生倾斜,有助于减轻这类学生在生活和科研费用方面的压力.

五是可以考虑加强西部地区经济类教育力量.从现有经济类教育力量及资源地区配置看,西部地区明显薄弱.西部地区快速发展需要经济类人才更加强有力的支撑.西部地区经济类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力量及资源的薄弱,相当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此状态同西部开发战略、地区均衡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高等教育财政地域均衡化等政策措施,加强西部地区经济类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力量和能力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重大项目“未来十年中国-东盟经贸格局演变与我国南海安全战略构建研究”[12ZD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郑铁桥(1968.11-),男,广西南宁人,武汉大学,博士,副教授,广西财经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理论及国际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