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

点赞:20582 浏览:936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新闻是新闻从业人员高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至关重要.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追求真实,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平的叙述,并且通过记者的社会望意识,以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文章通过抗战影片《1942》中战地记者白修德的人物形象叙述,探析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关 键 词】新闻;新闻实践;《1942》

“3000万人在饥荒中颠沛流离,每天都有人死去,野狗在啃噬着倒毙的饿殍,难民们在饥饿中麻木、疯狂.而政府组织的赈灾不见踪影,听任难民们的生命像草芥一样消失......”抗战影片《1942》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一场大饥荒,讲述的是中国人民深重的苦难,拥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地域特征.

影片中美国战地记者白修德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美国《时代》周刊驻中国的特派记者,当时只有24岁的白修德在中国的河南目睹了一场真实的人间惨剧,他选择在战争和饥荒极其严重的时候亲赴河南灾区,用一名战地记者的专业与热忱将灾难记录在他的报道和回忆录中,并将亲身经历凝练成一篇意义重大的新闻稿,刊登在1942年10月22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上,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作为新闻记者,白修德的职业精神深深感染者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一、记者要服从新闻专业主义指引

(一)生命安全VS新闻理想

新闻工作理想指的是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及新闻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任何人在其新闻工作生活中,都必然会面临着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和对新闻工作成就的基本倾向.因此,新闻工作理想是对待新闻工作的一种总体的认识及态度,是新闻工作道德的核心部分,即“灵魂”,新闻工作者只有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态度,才能在新闻工作中就会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影片中神父梅甘了解河南情况,劝白修德回到重庆,他对白修德说:“日本人占领河南,如果白继续往灾区走,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你得了普利策奖’;一个是‘你成为日本人的俘虏’”.说明但是河南情况很危急,面对这种可能危及生命的采访条件,白修德的回答是“到达河南看到每天饿死的灾民,却看不到政府的援助,河南我来对了,这背后一定另有原因,我想了解真相.”可见白修德选择坚持对真相的挖掘与报道,坚持了自己的新闻理想.

(二)人道救助VS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突发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

影片中白修德面对日军飞机的袭击,面对血肉横飞的战争场景,面对军机的狂轰乱炸,他不是和其他人一同趴下,而是依然选择采访新闻,抓紧拍摄新闻现场,哪怕是看到身边死伤惨重的场面,他依然承受着恐惧与愤怒,在炮火中用相机作为自己的武器坚持新闻采访,由此可以看出他选择了新闻专业主义,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记者的抉择,而影片中也只是表现了白修德在面对战争中人民死伤的严重情形,选择了向日本军机开,体现了作为普通人对战争的反抗与无奈,这种对新闻采访的坚守回答了当下对采访还是救人这一问题的选择.

二、新闻的终极使命是践行社会责任

(一)给予灾民同情和帮助

责任在某种层面讲也是义务,新闻工作的责任就是记者对社会、对公众所承担的新闻工作义务.在新闻实践中,新闻工作责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其高度的责任感表现为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担负起自己作为记录事实的神圣职责,不避困难,不怕挫折,不畏艰险.同时新闻记者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也表现在对于人的终极关怀上.

影片中当灾民深夜去偷抢白修德饼干、驴子和相机时,作为记者的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自己的采访器材,这种器材至上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是当他面对饥肠辘辘的灾民时,他说:“饼干、驴子给你”,同时伸手去拉倒在地上的灾民,并以“朋友、兄弟”去称呼这些灾民,可见白修德面对灾民因饥饿为求生的无奈,给予的是深深地同情和帮助.对于当今出现一些只追求自己采访目的而忽视甚至是伤害人民的事件,白修德这种对人的关注是值得媒体从业者思考的问题,记者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以人为本”.

(二)进行积极地社会斡旋

沟通能力是记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是指记者能够迅速与新闻事件相关人士,如事件相关的官员、学者等,并与他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甚至通过个人关系与其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记者把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而且有利于扩大新闻事件的进一步推进.记者在各种采访过程中,社会斡旋正是其所具备和重视的能力,在进行新闻报道和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影片中白修德来中国所履行的义务是采访报道新闻,并成功将新闻稿和新闻图片传回美国《时代周刊》,但是当白修德了解到河南旱灾每天都有许多人饿死的情况后,在一次宴会上争取到与行政院秘书长交谈的机会,积极证实情况.此外,当白修德在河南采访时发现并拍摄大量灾民饿死场景后,他做的不只是记录和报道新闻,而是动用重庆高层关系,通过美国大使馆高斯先生、宋子文、谢伟思、四川省政府主席、立法院孙科院长、检察院于右任院长、宋美龄等人,最终见到了,在介绍完灾区基本情况之后,白修德拿出自己在灾区所拍照片促使投入到救灾工作中,成功的实现了社会斡旋,承担起了记者的社会责任.

三、媒体不应总受制于所谓的“国家利益”

(一)媒体要做好社会的望者

作为社会生活的望者――媒体,必须在新闻实践中发挥其社会职责.一个媒体能铁肩担起道义,才能赢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和信任.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影片中,白修德离开重庆后发现河南情况很糟糕,见到神父后,他的一番话值得我们深思:每天都有饿死的人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弄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么多灾民颠沛流离,我却看不到政府的援助,官员只是说战时无法救灾,但是仗又打的一塌糊涂.这段话暗示白修德认为为首的政府并不能为人民带来幸福安定生活的好政府,白修德这种对当局的望意识也体现出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所提出的大众传播的环境监测、社会协调功能.这启示新闻媒体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理性的逻辑和冷静的思维,对社会前进中的障碍有所警觉,并提醒公众注意,为大船的平安前行保驾护航.

(二)媒体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

当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的权利,但是媒体在长期处在党的喉舌位置上,媒体如何处理国家利益将是我们要去探讨的问题.我认为除了良好的政治素养外,新闻工作良心十分重要,它是新闻工作工作者对新闻工作责任的自觉意识,是建立在新闻工作道德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的,只要我们在政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站在人类或者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上,哪怕超越国家利益,有时也是符合新闻报道要求的.

影片中白修德和美国大使高斯对话时,说他如果不是遇到几个中国军队通讯兵,他就会饿死在中国灾民里了,所以他想通过高斯把真相告诉中国政府,但白修德被告诫如果你把这条新闻发在时代周刊上将是一个爆炸性新闻,白修德的这份新闻良心却被他人看成是在多管闲事,认为这是中国的内政,不需要外人去谈论和干涉,并觉得他的想法是天方夜谭.美国记者在中国采访,在报道中难免涉及国家利益,但作为记者是不是仅仅充当报道者的角色,去放弃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呢?我想白修德通过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在中国所做的一切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

通过对影片《1942》中白修德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梳理,使我们对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白修德作为记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选择,对新闻道德的遵守,更是对于人本的回归.对于当今媒体间的恶性竞争中出现新闻的沦丧,新闻专业得不到社会尊重,公众对媒体不信任,甚至厌恶的现象.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唯有在新闻的范围内执行新闻工作,才能处理好跟社会、大众之间的各种关系,承担起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责任,我认为这就是新闻.

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参考文献

[1]林丹琼.“新丁”新闻记者的“入门关”[J].视听,2012(08).

[2]丁可尼.发现大饥荒――一个美国记者白修德眼中的1942[J].2011,07.